学大鼓侯宝林

春秋战国时期两个王侯互相击鼓奏乐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30 05:08
渑池之会
秦王派使者通告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见礼仪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的妄想。”赵王同意这个意见,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寡人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娱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相如向前递上瓦缶,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蔺相如要把脖颈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侍从们想要杀相如,相如圆睁双眼大喝一声,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当时秦王不大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缶。相如回头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缶。”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秦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也未能压倒赵国。赵国原来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翻译
1个回答2024-02-04 22:24

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翻译是应侯和贾午子坐在一起,听着他弹奏琴的声音。

、原文节选:

《说苑》曰:应侯与贾子坐,闻有鼓琴之声。应侯曰:"今之琴一何悲也?"贾子曰:"夫张急调下,故使之悲耳!急张者,良材也,调下者,官卑也。取夫毁扒良才而官卑之,安能无悲乎?"应侯曰:"善!"

翻译:

《说苑》记载,应侯和贾子坐在一起,听到一阵悲伤的琴声。应侯问道:“为什么现在的琴声会这么衫猜悲呢?”贾子回答说:“因为弹奏者把弦拉得高而锐利,所以才让琴声显得悲伤。拉弦高是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但是不能被重用,所以地位低下。选择了优秀的人才去担任低级职务,又怎能不感到悲伤呢?”应侯表示同意。

赏析:

1、这段文字出自《说苑》,不仅通过一个琴家的琴声引出了人才不能得到应有重视的话题,还从琴家拉弦的高低谈到了所居官职的高低对人才的影响。其中,应侯和贾子的对话显得十分生动,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作者在这段话中借助音乐艺术来表达对于人才流失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和反思。同时,这段话也启示我们,在人才评价和使用方面要摒弃地位和权力的约束,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空间。

说苑简介:

1、《说苑》是中国古代散文辞书之一,收录了战国至汉朝时期的鸟兽、虫鱼、人物、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寓言、警句和格言等470篇文章。该书作者多为孔子的弟子以及先秦诸子门下。

2、《说苑》的文字简练、意蕴深或余型厚,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它涵盖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这些文献多以讽刺、警示、启发和劝诫为主题,善于通过故事、寓言来阐述观点,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文学性。

3、该书成书年代约为西汉初年,由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刘向所撰,为清代钱谦益辑成本集。《说苑》对后世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奉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一。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18 16:19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意思是: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幽王击鼓》“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5-09 11:15
幽王曾为博褒姒一笑而骗了一次诸侯【烽火戏诸侯】,这次就没人上当了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 诸侯兵不至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12-02 22:43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意思是: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王侯和侯王的区别?
1个回答2024-02-23 05:54

。周代只有天子是王,王不是爵位:《礼记 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秦代不封王,汉代开始,王是皇帝以下的最高一级爵位,也是一个特殊爵位,在此反对王不是爵位的说法,周代以后,王失去了一国君主的实际意义,在汉代成为最高一级爵位。魏晋开始,王也分为单字王与双字王。单字王是亲王,双字王是郡王。比如秦王,楚王,燕王,恭王,这些都是亲王,亲王一般不是异姓王,多是皇室人员。清以前亲王很多是以封地名来命名的(即楚王,燕王),清以后的亲王没有外派或实际封地,所以多用一些好的字来命名(比如恭王,庆王)。又比如汝南王,平西王,这是郡王,唐代的皇太子之子多封为郡王,各朝也多有异姓功臣封为郡王,各朝情况不一样就不多说了。郡王自然地位低于亲王,而且郡王一般不能世袭,这样讲吧,异姓王世袭的很少,吴三桂就是例子。侯是王以下第二级爵位。其上有公。秦汉时期是二十等爵制。汉代侯爵分为两个,一般分给异姓功臣。一个是彻侯,简单而言就是外派驻扎封地的,一个是关内侯,就是不外派依然能食邑的。清代侯分三等,比如,《鹿鼎记》上的二等通吃侯。在清朝以前,王爷侯爷这种称呼是很少出现的,一般见面都称殿下,后来也称大王,私下民间怎么叫的都有,但肯定不会是爷,爷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孩子对父亲的称呼,比如唐朝。清以后才出现王爷侯爷这种称呼。

我们的小时侯一一侯家路 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1-22 12:00
  为您奉上一篇,请你参考,这也算是对本文的鉴赏:

  【一个时代的童年“老照片”】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一套大作家写给小读者的儿时回忆】

  王安忆、迟子建、毕飞宇、苏童、张梅溪、郁雨君……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没有渲染贫困,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一套最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的名家美文】

  我们希望,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翻开这套书,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这是一套大作家写给小读者的儿时记忆,也是一套文字优美至极的名家文集,读来趣味盎然,齿颊噙香。很少人会记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应景课文,但是课本里大作家的往事回忆却深藏在我们脑海的某一个角落里。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鲁迅童年的伙伴闰土、冰心的那盏小橘灯……这些形象因久远而模糊,但是永不磨灭。我们就此认识了一位位作家,走进他们的世界,学着从生活平淡的细节中捕捉永恒的瞬间,然后也许会步入文学的殿堂。

  王安忆、苏童、迟子建、张梅溪、郁雨君、毕飞宇……作家们没有美化自己的童年,没有渲染贫困,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我们希望,少年读了这套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们翻看这套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童年印象,吉光片羽,隽永而清新。
诸侯的读音和侯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27 07:29
zhū hóu
侯,侯是封建制度的一种爵位,位于第二。即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诸侯是指分封在各小国的国君
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翻译
1个回答2023-12-02 09:33

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翻译是应侯和贾午子坐在一起,听着他弹奏琴的声音。

、原文节选:

《说苑》曰:应侯与贾子坐,闻有鼓琴之声。应侯曰:"今之琴一何悲也?"贾子曰:"夫张急调下,故使之悲耳!急张者,良材也,调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才而官卑之,安能无悲乎?"应侯曰:"善!"

翻译:

《说苑》记载,应侯和贾子坐在一起,听到一阵悲伤的琴声。应侯问道:“为什么现在的琴声会这么悲呢?”贾子回答说:“因为弹奏者把弦拉得高而锐利,所以才让琴声显得悲伤。拉弦高是因为他是一个聪明人,但是不能被重用,所以地位低下。选择了优秀的人才去担任低级职务,又怎能不感到悲伤呢?”应侯表示同意。

赏析:

1、这段文字出自《说苑》,不仅通过一个琴家的琴声引出了人才不能得到应有重视的话题,还从琴家拉弦的高低谈到了所居官职的高低对人才的影响。其中,应侯和贾子的对话显得十分生动,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作者在这段话中借助音乐艺术来表达对于人才流失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和反思。同时,这段话也启示我们,在人才评价和使用方面要摒弃地位和权力的约束,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和空间。

说苑简介:

1、《说苑》是中国古代散文辞书之一,收录了战国至汉朝时期的鸟兽、虫鱼、人物、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寓言、警句和格言等470篇文章。该书作者多为孔子的弟子以及先秦诸子门下。

2、《说苑》的文字简练、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它涵盖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这些文献多以讽刺、警示、启发和劝诫为主题,善于通过故事、寓言来阐述观点,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文学性。

3、该书成书年代约为西汉初年,由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刘向所撰,为清代钱谦益辑成本集。《说苑》对后世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奉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一。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