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中班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1个回答2024-02-05 01:47
幼儿园中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的时候,应该让小同学在幼儿园里面经常有魔力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从而锻炼交往能力。
怎么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1个回答2024-02-05 10:48
幼儿初次与人交往,可能是都有一个惧怕的心里的。所以建议尽量多多的带着幼儿与人交往,次数多了,幼儿习惯了,就会慢慢地交往能力就会提高了。
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1个回答2024-03-17 01:04
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集体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找朋友等儿童游戏,寓教于乐。
有哪些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喜欢交朋友这一方面
1个回答2024-03-15 04:11
首先,家长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乐于和别人交往,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对如何交朋友有一个感性认识。
其次,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比如见人热情打招呼,友好说谢谢等,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掌握一些社交技能。 此外,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社交环境。
另外,要让他懂得朋友是互助的,家长可以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1个回答2024-01-30 15:52
在幼儿园中总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作为教师,我们努力想法加以改善,但往往收效不大。幼儿交往能力差与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教养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包括儿童观、发展观和父母观。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方面,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表现在:父母关心儿童的社会交往,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家庭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等都会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间接影响表现在: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及亲子间日常的互动是儿童发展同伴关系的实验地。另外,父母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强,亲子关系较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我们针对个别幼儿个案研究,对症下药,注重从改善家庭教养环境,家园密切配合入手,使这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发展和提高。  案例一  一、幼儿表现:王浩,5岁男孩,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较差,尤其不善表达,不敢说话,说明一件事情时往往语句模糊不清,紧张口吃,像要哭的样子,表现非常焦虑无助。不爱与别人交流,不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表现极不自信。  二、调查分析:  通过与王浩妈妈交谈我了解到,体弱,出生时体质较差,因此妈妈以一种补偿的心理对他加倍照顾。每到一个新班,妈妈都会特别叮嘱老师,王浩自理能力差,需老师特别照顾。每天早上入园都要交待好多需照顾的事情,中午还要来园看孩子吃饭,对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这些事情更是不让他动手,任何事情由她代劳,有话她替王浩说,还经常笑着嗔怪浩浩:“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在日常活动中我仔细观察,王浩有时也会和小朋友玩得较融洽,也有参与集体活动的欲望,但胆怯不自信。  正确的儿童观是指视儿童为独立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我们分析认为,王浩的问题主要是妈妈缺乏正确的儿童观造成的。在妈妈眼里,孩子是大人的附属品,而没有意识到他是独立的主动发展的个体,缺乏对孩子人格和发展的尊重和信任,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溺爱过度,事事包,使孩子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自信心严重不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先改变妈妈的教养观念。  三、家园配合策略:  1、积极主动赢得家长信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2、耐心细致观察孩子需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案例二:  一、幼儿表现:雨琪,是个安静瘦弱的5岁女孩,早上由爷爷送来后就坐到老师的大椅子上哭,任凭我们怎么哄劝都纹丝不动,这样一直坚持到十点半再由爷爷接回家吃饭、午睡。连续一个星期都是这样,我们既焦急又心疼孩子,费尽口舌却不见效。  二、调查分析:  来班近两周了,雨琪都是由爷爷接送,从没见过她的爸爸妈妈。爷爷近七十岁了,而且耳朵也不太好用,我们沟通有一些困难。我初步分析雨琪可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才出现这种情况。根据了解,雨琪出生后基本由爷爷奶奶带大,雨琪爸妈也乐得清闲。老人年纪大,又不太爱交往,把雨琪从小圈在家里不出门。虽然注意不纵容溺爱孩子,但却是不科学的严格管教,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结果导致孩子非常胆小,不自信,害怕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出现语言表达、交往困难。  父母观是指对父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的看法。由于工作繁忙或图清闲,好多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这些孩子往往大多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差。这些家长缺乏正确的父母观,忽视了自己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影响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而追悔莫及。  三、家园共育策略:  1、帮助家长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父母观  2、寻找切入点,走入孩子内心世界  孩子的个性和教育环境不同,出现问题也各不相同。通过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对待,认真分析,向家长客观真诚地反映问题,引起家长重视。  二、认真观察幼儿表现,科学分析问题现象,寻求相关理论、实践支持,制定科学的个案研究计划,要持之以恒。  三、针对不同家长特点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使家长乐于接受,逐步转变家长教养观念,改善幼儿家庭教养环境。  四、热爱、尊重幼儿,为幼儿创设宽松积极的心理氛围和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培养幼儿自信心。  家庭是儿童生活发展的最初场所,而幼儿园是儿童离开家庭独自参与的第一个小社会,在这个转折点不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及早发现了问题,科学分析,家园积极配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幼儿园怎么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1个回答2024-02-28 08:31
在幼儿园想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你需要有正确的交友观念,将自己正确的交友观念传输给孩子。当孩子在幼儿园遇到有关交友方面的问题,你要用科学的方式教给孩子怎样进行处理,如果你有不太确定答案的话,需要查看有关的育儿科的书籍或者询问老师。
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1个回答2024-03-19 07:29
幼儿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通常都是做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1个回答2024-04-08 13:57
一、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的规则。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把孩子爱吃的东西适当地分给其他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要公平地享用,不能一个人独占。”孩子习得的社交规则,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当中了。
二、培养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的社交策略。例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如果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孩子害羞,家长可以鼓励他先找跟自己比较熟悉的孩子一起玩,再去和其他孩子接触。
三、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家长还可以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来一起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家长可以在家中举办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幼儿园中班对幼儿生活活动应培养那些
1个回答2024-02-27 05:21
幼儿时期应该培养那些习惯呢?
  
  一、生活卫生习惯
  
  良好的习惯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习惯,她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要求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安静入睡并有正确睡觉姿势,饮食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等等。
  
  我班孩子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能讲卫生,自己洗手,起床后嗽口,但也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 遇到自己喜欢的,就吃的很多,自己不要吃的,放到别人碗里,或者悄悄的扔到地上,桌子上。
  
  2、个别幼儿吃饭速度很慢,本来自己可以吃完,如果老师不强调的话,就悄悄的把饭倒掉。
  
  3、个别幼儿中午不睡觉,或者入睡速度比较慢,没有良好的休息很难保证下午活动时有精神,到了上初中后这种差别就看出来了。
  
  二、文明礼貌习惯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但实际上他反映了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地打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姿,遵守公共场合秩序,不随地大小便和吐痰,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产,遵守交通规则。
  
  三、劳动习惯(自理能力)
  
  幼儿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要求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另外帮助家长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培养孩子爱惜粮食,不浪费等。
  
  四、学习习惯
  
  到了中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耐心倾听的习惯,这样还是上小学了,他们上课能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上课的效率就非常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课外时间经常玩,而学习成绩非常好,而有的孩子看似很努力认真,效果却不佳,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没有好好把握上课的有效时间。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的孩子比较听话,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而在活动时表现不够积极,不管什么好象和他都没什么关系,思想上比较懒惰,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人云亦云,而有的孩子上课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等,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焦虑过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3、注意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4、厌倦、冷漠的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怎样注重对这些习惯的培养呢?
  
  一、立规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立规矩。例如自己的玩具、小书架、抽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的。从小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立下规矩然后一直坚持,引导孩子逐渐养成了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方法对头: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需要立规矩需要坚持也需要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和赞赏来激发幼儿恒久实践的意志。比如培养孩子玩好玩具收回原处的习惯,在开始训练的时候,家长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咱们帮他送回家吧,找一找他的家在哪里呢!”用这种方法帮助玩具找家的游戏方法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出要求要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拾好了之后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称赞之后,下次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重复练习的机会。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良好稳定性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作为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不要求就听之任之。当前对家长来说,最难的也就是严格要求,将爱和严格结合起来。不少家长也知道应该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来又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这在家庭教育里是常见的情况。例如说好了不买零食的,但是只要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心软了,常常迁就,退让,直到败下阵来,以至发展为有求必答应,养成了吃零食的坏习惯,也有家长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取得成效的,这就是由于他们能理智地爱孩子,把爱和严格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耐心地训练的结果。所以,所有的常规一经提出之后,必须履行,并引导孩子努力地去遵照,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四、家园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特别需要教育者的一致。及时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反馈孩子在家表现好与不好的事情,老师再根据这些情况进行鼓励和表扬指正,对孩子良好的习惯不断的强化,并督促孩子改掉拖拉等不良习惯,这样家庭与幼儿园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就能取得好成绩。
幼儿园小班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个回答2024-01-18 10:49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般都是在三、四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上幼儿园是很困难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到哪里玩玩都可以,随随便便的,但是上了幼儿园,孩子们被关在教室里,老师和别人小朋友还不熟悉,有的孩子哭闹不停,有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睡觉,返就需要老师们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她们自己吃饭、睡觉、穿衣服、上厕所等等,只有小班的自理能力培养好,以后上中班、大班,就越来越省心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