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2-15 06:24

1、李谧和孔璠

李谧在十八岁那年才去拜孔璠为师,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有一次孔璠遇到一个问题,想了半天想不明白,于是向李谧请教。老朋友和孔璠开玩笑:“你向自己的学生请教,就不怕别人笑话?”孔璠坦然一笑,说:“没办法,谁让他知识比我渊博呢。学习的目的在于求知,谁知识多谁当老师。

2、达芬奇和佛罗基奥

达芬奇早年求学于佛罗基奥,在老师指导下,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一次佛罗基奥被邀请为一个教堂画壁画,画完了基督和两个天使,让达.芬奇画第三个天使。达.芬奇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飘然降落在教堂中。佛罗基奥大为惊讶,自叹弗如。

3、项燕和项羽

项燕一家世代为楚国将领。在战国末期,楚国实力逐渐衰弱,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了。项燕作为楚国大将,艰难地与秦国军队作战,还取得了一次难能可贵的胜利。项羽是项燕的孙子。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从巨鹿之战后,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自称西楚霸王。

4、司马谈和司马迁

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通晓道家、法家、儒家、名家、墨家和阴阳家学说。早年就立志写出一部优秀的史书,只是不幸身染重病离世。司马迁从小受到史学的熏陶与父亲的影响,最终完成了鸿篇巨著《史记》,成为比司马谈更耀眼的太史公。

5、李煜和李璟

南唐皇帝李璟有不低的文学修养,其所作的《摊破浣溪沙(二首)》,也是此词牌的典范。但李煜精通诗词、书画、佛学和金石,词作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创了新风格,即清新流丽有婉曲深致,文学成就远远超过了父亲。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3-23 01:36
典故

有善士问;

先有佛还是先有道;啊

我说非是先有佛还是先有道;啊

尔观;啊

话说盘古开天辟地;

之后盘古化了三清;分别是

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

怎么说呢

如果非要下所谓的定义

问盘古是佛是道;

我只能答

盘古是道家的;

善士。

这之后还有一段小争意呢

我先在这说[写]了吧。

话说盘古开天辟地;

之后盘古化了三清;分别是

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

三清又化了五老;分别是东方木公;南方火精子;西方无生;也可以称知为老母;

北方水精子;中央黄老。

五老又化了三帝;

方别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

当时是天帝掌政

三帝就扶政

然后天上神仙一批一批下来度众生;啊

话说到了南方火精子了

他转世到了人间凡姓叫关羽

在人间修行了一番最后归依了佛门

所以在他灭度后;佛家封为伽蓝神;

意为佛教的二大护法之一;啊。

但道家却不这么认为;

说先有我;三清后有五老的;

就是五老也要归我三清;啊

所以道家一道令封关羽为

关帝圣君[好像是] ;

所以;就是这么佛;道争关羽的源由;啊

您观呢

我是这么认为的

这是典故;啊

只是说明了一个道理

您能说谁是谁非。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青和蓝分别是指什么?
1个回答2024-02-13 22:36

这句话出自于荀子的《劝学》,青是一种颜料,而蓝是一种叫蓝草的植物。这句话其实说的,也就是本来你是从他那里学习东西,最后反而你比他更厉害了。

1、学生比老师厉害其实是经常出现的。

其实,关于这种故事经常发生,比如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一对师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一个姓李的学生,从小成绩就很好,不管看什么书都记得特别快,对于学习也非常的认真各种有名的书籍,他都是熟读在心。


而他最初的老师觉得他这么厉害,而自己恐怕已经没有什么好在教他的了,再这么下去就只能耽误他的成长,所以就让他去拜一个比自己更厉害的老师,那个老师是孔子的后人,在他们那个地方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学识非常渊博。

2、一开始默默无名的人,通过努力也会变成非常厉害的。


所以那个学生在自己成年的时候就去找了那个学者拜师,而且两个人见面之后,对方也觉得他非常的不错,就同意让他做自己的学生,而这样出名的学者,当然是会有很多学生的了。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觉得这位学生有什么特别的,就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学生一样看待,但是后来他的努力打动了老师,因为他经常喜欢去找老师问问题,而且每次都会跟老师聊上许久,而且天色很晚的时候就会在老师家的书房休息一晚上再回去。

3、从别人那里吸收到知识,后来自己再迸发出比别人更多的知识。


而第二天老师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他居然还在学习就很惊讶他的努力,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他变成了老师学生中的最厉害的。


后来老师有解答不出来的问题还会去请教他,反而从他到那里得到了答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来是要教授他知识的是老师,反而最后他比老师还厉害了。

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上一句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2 19:22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此句出自: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的《幼学琼林・卷二・师生》原文: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称教馆曰设帐,又回振铎;谦教馆曰糊口,又曰舌耕。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日束修。桃李在公门,称人弟子之多;首蓿长阑干,奉师饮食之薄。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译文:东汉的马融设帐授徒,前面教导弟子,后面却有女乐为伴;孔子在杏坛讲学,先后培养了三千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形容别人设立教馆讲学叫做“设帐”,又叫“振铎”;谦称自己设立教馆讲学叫做“糊口”,又叫“舌耕”。家塾教师叫做“西宾”,教师的座席叫做“函丈”;在家里教学叫做“家塾”,给教师的学费叫做“束��”。“桃李在公门”,是形容教的学生多,硕果累累;“苜蓿长阑干”,是形容教师的俸禄少,饮食很差。“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是用来形容学生强过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用来形容弟子强过师傅。还没有进入师门,叫做“宫墙外望”;已经得到师父的秘密传授,叫做得到“衣钵真传”。杨震的学生多达数千人,可以和孔子相媲美,人们称他是“关西夫子”;贺循博览群籍,精通礼传,世人称他是“当世儒宗”。“负笈千里”,是形容苏章寻找老师的殷勤,“立雪程门”,是形容游酢和杨时对老师程颐的尊重。学生称赞老师善于教导,就说像坐在感化万物的春风中一样;学业有成,感谢老师的教导,就说受到了符合时令的雨露的滋润和感化。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琼林本来以陈姓为主,明代时开基主陈十七郎入赘蔡家,子嗣繁衍后,少数的陈姓也就搬迁他处,蔡家遂成为琼林的单姓,几代下来,蔡氏子孙众多,人才备出,成为金门地方上相当有名望的大族后,便开始建造家庙。六世以后蔡氏逐渐分房分派,只要其中有各房各派的人中进士,就建造一座宗祠。但不论有无讨得功名者,都得祭拜蔡十七郎,因此十七郎所住的屋厝也就改建为家庙。琼林原名平林,由美人山双乳峰俯瞰此地,则呈现一片森林,故起名为“平林”。琼林在明、清两代人才辈出,一里之地,出了进士六人、举人七人、贡生十五人,武将六人,文臣武将人才辈出,并以忠孝廉节事迹多著称,澎湖第一位进士蔡廷兰即是祖籍琼林。由于明代前后出了三位进士:蔡贵易、蔡献臣、蔡守愚,于是福建巡抚就上奏熹宗,熹宗遂特颁“御赐里名琼林”匾,平林自此改称“琼林”。就连澎湖惟一的进士蔡廷兰也是从琼林分房出来的。相传蔡廷兰才华足堪为进士,可是连年都考不上,于是有人认为是廷兰每次路过金门时皆未祭祖。忘本弃祖本来就是不对,后来廷兰便前来祭拜家庙,结果当年就考取了。金门原属福建同安县,因此他们就从同安请保生大帝做地缘性的守护神。琼林这个村落是属于单姓聚落,因此他们的凝聚中心与台湾不同,并不用同安县守护神作为凝聚的中心,而是以血缘性作为小区村落的结合中心。琼林的四甲地上蔡姓大族大大小小的家庙共有九座之多,以血缘关系作为结合凝聚的力量可见一斑。

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哪里?
1个回答2024-02-02 02:3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本名叫荀况,又叫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杰出代表。

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保留在他的著作《荀子》这本书里,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不可以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意思是:学习是不应当停止和废弃的。

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

在这里,荀子以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学生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就能够有所提高,学生一定要有志气超过自己的老师,一代要比一代强。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名言,最早就是荀子说的。

后来,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2 14:01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_成语解释
【拼音】: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释义】: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出处】: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例句】:你们年轻人真是~。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6 13:26
北魏时期,有个叫李谧的文人学习非常用功,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有一天,他的老师觉得自己教不了他,决定给他推荐一个更加优秀的老师——孔璠。李谧在十八岁时才去拜孔璠为师,经过交谈,孔璠觉得这个学生不错,就把他收下了。有一天天色已晚,由于李谧家离这里很远,孔璠便留他在自己家过夜。第二天清晨,孔璠起来小解,看见书房还亮着灯,走进一看,原来是李谧在认真看书。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请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来赞颂这件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05 05:34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青:靛青,青色颜料。蓝:蓼蓝,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7 14:3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是:青:靛青,深蓝色的染料。蓝:蓼蓝,草名,用作蓝色染料。原意为靛青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扩展阅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