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食舟中作阅读答案

愚人食盐 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3-08 22:47
1.解释下列词语

(1)主人与食:和···一起(2)昔有愚人:从前(3)更为益盐:多 (4)所以美者:···的原因。

2.翻译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放一点就如此(美味),放多点不就更好么?

3.启示

随便了。

不知道对不对,这个是新概念阅读上的。下血本了,给点分!
北人食菱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27 19:07
北人食菱阅读及答案(2004上海中考)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4分)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 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2分)
  答案
  12.(1)D (2)B。
  13.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14.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1分,表述完整1分
北人食菱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21 01:20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北人食菱 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14 10:13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雪涛小说》)
编辑本段解释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
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北人食菱 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21 03:08
1、解释下列带括号的词。

(或)曰:食菱须去壳:_有人,有的人_______ 其人自护其(短):_缺点 2、翻译句子。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3、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实事求事,是万不可不懂装懂。
寒食节是哪天?寒食节有什么来历?
1个回答2022-10-07 15:09
淸明节的前一、两天,
寒夜生花 迟子建 阅读理解的相关题目及答案
1个回答2024-01-22 03:59
寒夜生花
迟子建①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之间徘徊。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儿童,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彻头彻尾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演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了;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而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四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没有一个早晨,我不是与霜花共度的。我站在它面前看它,它也在静静地看我。能与心灵共通的世界,谁敢说是虚幻的!霜花是彼岸世界送给此岸世界的哈达,你的目光与它交汇时,就是领受了福气。
2012龙年到来的那一刻,我凑近霜花,仔细地闻。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身后说,你还能闻出香味来?是啊,霜花不是尘世的花朵,没有凡俗的香味。可它那股逼人的清新之气,涤荡肺腑,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人间最好的香味吗?我把这话说与身后发问的人,回首处,却看不见人影,只有门楣处的红灯笼,在寒夜里一闪一闪的,像是在跟我搭话。
(选自2012年2月23日《羊城晚报》)
[注]①迟子建:生于黑龙江漠河。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2002年丈夫因车祸去世。
16.作者笔下的霜花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述。(4分)
17.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艺术效果。(5分)
18. 有评论家说,散文家善于将主观“内情”与客观“外物”相融合,在“物”“我”交融中抒发情感,营造意境。请从文中举例,简要阐述这一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6.【内容概括】(4分)①具有生命力;②姿态万千;③变化无常;④通人心(解人意);⑤脱俗(清纯)。[4分。答出一点1分,四点4分。意思对即可。]
17.【品味语言】(5分)示例:寒流在静谧的夜晚悄然“潜入”窗户,以明净的玻璃窗为画板,用“月光”和“星光”作画笔,画出种种霜花图。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晚上霜花形成的自然过程写得“浪漫”温馨,纯美自然。
[5分。句意1分,手法2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如果不答手法而从“炼字”或语言风格(特色)的角度回答也可。句意:晚上霜花形成的过程。手法:想象,拟人,比喻,以虚写实,联想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语言:形象生动、细腻典雅等,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效果:通过某种写作手法(技巧)等,使句意表现得更为丰富生动。]
18.【审美评价】(6分)示例:本文将“内情”与“外物”相融,营造了温馨、伤怀的审美意境。例如,作者以北方寻常的景物“霜花”作为情感抒发的触发点,从不断变化的霜花中联想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她觉得亲人没有远离,还“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表达了对亲人悠长的思念。[6分。观点2分;举例分析4分,其中外物2分,内情2分。意思对即可。]
竹子的阅读答案五年级寒假生活给好评!!!!!!!!!!!!!!!!!!
1个回答2022-12-18 01:51
你拍一下题目吧
刻舟求剑的阅读答案
4个回答2023-12-14 20:23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父爱之舟 阅读答案
3个回答2022-08-17 11:13
1.作者为什么要采用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
2.“他平时节省到极点”,文中哪处体现了这句话?为什么父亲又对“加点钱换个好房间”,动心了呢?
3.作者写父亲糊万花筒和买皮球有何用意?
4.为什么“后来我读到《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格外分明,永难磨灭了”?
5.文中四次写到了姑爹的小小渔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此题应从主题的把握来理解,以梦境形式更易于抒发情感,组织情节,更好地表达主题。

2.此题应从分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文中写借姑爹的小渔船,带我在船上吃住,来体现“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而当父亲看到我被臭虫叮咬时,心疼极了,所以“对加点钱换个好房间”动了心。

3.此题仍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这两样东西曾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4.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5.此题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其含义,二是对主题表达起什么作用。通读全文可以领悟到,是父亲摇着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它一步步紧扣主题,一步步深化主题。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