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1个回答2023-01-20 06:56
去学术期刊上搜
孔子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9 01:23
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日期:2006-4-24 15:25:57 来源: 次数:









此次曲阜之行拜谒了孔圣人枣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走遍了三孔遗址及尼山寺,听到了大量关于孔子的传说,沿途购买了有关孔子的书籍及论著。认真阅读后,收获颇大。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德育,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我们已毕业的学生中我们不时发现被市场淘汰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做人出了问题。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内省;第五,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做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每个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校生源复杂,层次差别较大,在2000年,我们就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因材施教的力度还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要学孔子那样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还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现代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需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即:如果一个人不发奋求知,我是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惑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启发。他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职业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在“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四、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培养,他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他通过如下办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
孔子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7 00:42
子教育思想的启示
日期:2006-4-24 15:25:57 来源: 次数:

此次曲阜之行拜谒了孔圣人枣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走遍了三孔遗址及尼山寺,听到了大量关于孔子的传说,沿途购买了有关孔子的书籍及论著。认真阅读后,收获颇大。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或敏许多相同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德育,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我们已毕业的学生中我们不时发现被市场淘汰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做人出了问题。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内省;第五,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做衫销枝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每个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校生源复杂,层次差别较大,在2000年,我们就提斗含出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因材施教的力度还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要学孔子那样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还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现代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需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即:如果一个人不发奋求知,我是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惑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启发。他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职业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在“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四、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培养,他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他通过如下办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
孔子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1 11:56

孔子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如下: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也应该注重教育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而且,教育是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时也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并且,孔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此外,他还注重实践,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只有实践才能真正检验学习的成果和能力的水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个性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天赋,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应该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总结: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综合性、面向全体、强调实践等特点,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启迪了后世的智慧,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先进的观念,教育应该注重以德治国,强调教育重要性,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品德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等。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给现代教育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实践教育、自主学习等方面,这些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指导,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中继续弘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3 21:08

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以德为首,注重道德教育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孔子将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一直倡导个体要具备较为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成为君子、贤人。

因此,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首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在道德品质方面有所提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在平常对学生的考察中,孔子也将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

2、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之前只有上层社会的弟子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权利被上层社会所垄断,被称之为“学在官府”。

孔子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从此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使得平常百姓的弟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也并不会因其出身、家境等区别对待。“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3、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到学生想要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指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给他举例了。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本人没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则不去启发、引导,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要再给他们举更多的例子了。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在孔子的执教生涯中,他也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孔子学琴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1-29 14:03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夫子别的,但对夫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夫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夫子如此专心一致、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那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时,真令我们深受感动。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现今,我们学习圣贤教诲也同样如此,单单会背、会写、会说,只是学个表面,还当更加深入,用心领会圣贤的存心,并将道理用于生活中,实践出来,亲自体证。如此,则会有更深、更广、更入微的体会,也会有更加坚定的信心。
当我们能抱持这样好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还有什么是学不会、学不懂的呢?《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一段话,意思是说有未学的东西,要学会,没学会是绝不放弃的。有不懂的,必须问明白,问了还不晓得,也是不会舍弃的。有思考得不明白的道理,也需要思考清晰了才罢休。有未辨别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也绝不放下。未力行之事,同样要切实奉行,行不切实也不放弃。他人学一次就懂了,我不妨学百次而后成。他人学十次则能,我不妨千次而后成。真能如此去修学,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睿智,虽然柔弱也能自强自立。
《中庸》这段话,实在可以说是为学最有益之言啊!想孔夫子为圣人尚且还好学不倦,我们又怎么能悠悠放任,不加刻苦勤勉呢?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孔丘故事有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16 08:01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样才算得上聪明。孔子就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的向他人学习,以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孔子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哪些启示?
1个回答2024-02-02 02:26

一、孔子的言论对为人处世的启示:

1、要有崇高的志向;

2、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3、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

4、要学会内省;

5、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做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

二、孔子的言论对治学的启示:

1、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少年时的学习尤为重要。

2、认为一个人光埋头苦学并不够,还要多思,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有效。

3、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不要装懂。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

4、认为对于学过的东西应该时常加以重新温习。

5、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

扩展资料:

孔子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博而深刻的知识,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要作用。

孔子说:“人不努力学习,我就开导他;当一个人努力工作而感到困惑时,我不会引导他进入更深的层次。不难看出,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一个例子到另一个例子进行推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有目的地引导和激励学生。

他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对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我们的课堂上,仍然有一些老师“填满教室”,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时间自己去学习和消化。在课堂中,“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已完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真的违反了教学法则。

我们必须学习和理解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一样重视学生的学习,启发和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音乐之声》中的教育启示
1个回答2024-02-08 09:05
《音乐之声》是美国的一部影片,讲得是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以及孩子爸爸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纳粹时期,奥地利被德国合并,作为一名爱国又爱家的男人,男主带着自己的小媳妇和自己的七个孩子,在影片的最后逃忙去了瑞士,而我最喜欢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分。

玛利亚是一个修道院的修女,按道理是要将一生都用来侍奉上帝的,但是,她实在不适合这个死气沉沉的地方。

所以,院长送她去给范崔慧闹普家当家庭教师。孩子们年龄不等,有着各种需求,但是最需陵碰要的是爸爸的爱,可是因为妈妈的去世,家里变得越来越严肃,爸爸对他们的管理,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下属。孩子们只好用捉弄家庭教师来吸引爸爸的注意力。爸爸很烦恼,孩子们不快乐!

可是,古灵精怪的玛利亚改变了一切。

她征服了孩子们的心,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她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着他们玩遍了城市,她教她们唱歌,给她们爱,尊重以及理解。

孩子们也很爱她,当然,孩子们的爸爸也爱上了她,所以心机男爵夫人就自己离开了。

当然,这部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不论前汪罩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们,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十分的头疼。

这时候,很多不明智的老师或者家长,就会采取一系列的压制策略,以求孩子们的安静和守规矩。

我小时候就很守规矩,因为大人们很喜欢教育人。

玛利亚不是这样的,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以及不信任,她做到了包容以及引导,最后成功的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好。

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很简单,但是很难实施。因为,老师们做不到每天领着孩子们做喜欢的事情。但是,家长可以啊,当然,这个年代,手机好像比自己家里,那顽童有趣重要的多吧!!

教育是任重道远的,一味的说教,没有什么成就,反而会坏事。那些被老师,父母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心声会有人倾听吗?那些被父母用来比较撑面子的孩子,他们真的喜欢这样吗?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的孩子他们幸福吗?老师这样做,父母这样做,真的好吗?
孔融让梨的启示 孔融让梨的启示列述
1个回答2023-12-03 01:49
1、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2、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