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惑论

关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1个回答2023-01-27 03:32
大哥,这个目前在中医届还在争论中!现在还是按伤寒中说说的!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2个回答2022-05-06 14:16
六经辨证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是最好。 首先你要明白六经有标本,太阳本气寒水,阳明本气是燥金,少阳本气是相火,太阴本气是湿土,少阴本气是君火。 这些就是六经本,六经辨证就是本气加临到标位所至标受本气病。 黄帝内经中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的标之方。 这个就是六经辨证的大致意思。 目前运用六经辨证最好的伤寒论注解书《易演伤寒论》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指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4-11 18:07

八纲辨证的诊断方法是应用“四诊”,即望、闻、问、切。从观察病人面色、形体、舌质,聆听病人声音,嗅闻排泄物气味,询问病史,现有病情,以及通过切脉、诊肌肤,了解病情的诸方面,从而取得疾病的深浅程度(表里),病象的寒热、盛衰(虚实)印象,然后分别疾病所属三阳、三阴的某一类型。

12.19崇德、修慝、辨惑——论语解读
1个回答2023-11-13 21:48
12.19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跟着孔子在舞雩台游玩,樊迟就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怎样去除心中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

问得好!孔子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做事,后计得,不就是崇德吗?

要因果导向,不要结果导向。

再说“修慝”。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专攻击自己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过失,不就清除了邪念了吗?

最后说“辨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惑在哪儿?“惑”,都不是智力的事儿,是情绪的事儿。

情绪一上来,一时愤恨,都恨不得“激情杀人”,不顾别人,不顾自己,也不顾家里还有父母妻儿,这就是最大的“惑”。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一起共同学习论语。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昨天学到的是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就是子张像孔子请教:知识分子怎么样做才能够成为达呢?

孔子就反问。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就是你是怎么认为达的呢?你是如何定义达的呢?这一点大家记住很重要。

我们听到一个问题,不要马上回答,你先要确定他的意思,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你弄清楚他想表达什么,我们再有的放矢。

否则的话他说的是这个,你说的是那个。那最后鸡同鸭讲,各说各的话,你肯定是说不明白的。

子张就回答说: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也就是说在一个国之中,闻名一国,在一个家族之中,闻名一家。在士大夫家里面,或者说自己的家族里面,都是可以讲得通的。

孔子听了子张的回答,就告诉他说:你说的是闻,不是达。首先定义上来讲,这就不对。

那什么是达呢?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说的是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能够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很谦卑。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在国家里面一定是通达的,别人认可的。在家族里面,在士大夫家里面,肯定也是这个样子的,这才是真正的达。

同时孔子又告诉子张:你刚才说的闻,就是“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就是只是追求名声的人,他表面上要施行仁德,行动上确实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自己认为自己是仁德的,但事实上不是。他只是要这个虚名罢了,属于沽名钓誉之徒。这不是你要做的,不是你要学习的。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还是来学习新的一章。

这一章是樊迟在出去游玩的时候,向孔子讨教的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就是哲学问题,非常的有价值,也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认可。

具体是什么三大问题呢?我们先来看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我们先说一说人物。这里面出现了一个樊迟,樊迟在论语里面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曾在以前曾经说过樊迟,樊迟给孔子驾车,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大领导或者说社会知名人士的贴身司机,既是徒弟又是司机,这样和孔子有非常多的接触机会,那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在这面前,樊迟时不时的就会去向孔子提问。

如何从事农业生产,如何种花呀?当时孔子是不屑的,说我不懂这个,种菜我不如老农,种花我不如花农。那你跟我学,我们不学这些具体的农业生产的事情,我们学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做君子。

有的时候孔子也会主动的和樊迟交流,所以说樊迟在这方面应该是受益颇多。因为是在孔子身边,近距离的接触孔子,这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说接近牛人,成为牛人。

樊迟是七十二贤之一,他不是十哲之一,但是也是相当的有贡献的。

再来说一说舞雩,我们曾经在前面讲过舞雩台是鲁国祈雨的祭坛,雩呢,是雨下亏,就是缺水,缺水怎么办呢?❤️祈祷求一场大雨,让河、沟都有水,然后让庄稼都能够得到滋润,不至于干死、旱死。

说是有这么一天,樊迟跟着孔子到舞雩台去游玩。大家想一想在这种和谐的、好的氛围下,樊迟就没有浪费这样的良好的与老师沟通的机会。

他就提出了三个问题,“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也就是我如何能够增加自己的德行,如何修正自己的私心杂念,去驱除心中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

对于樊迟提到的这三个问题,孔子给予了赞赏,说:你问的好啊!我们以前一直说过,好问题甚至比答案都更重要。因为你思考了,你意识到这个问题了,那么再去做就有了方向了。

我们往往不怕有问题,就怕没有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你根本就意识不到、接触不到。有问题了就说明我们已经有思考了,想行动了。接下来明白问题根源所在,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去做就好了。

孔子对樊迟的这三个问题分别给予了解答。

第一个就是崇德。什么是崇德呢?就是先事后得,先做事,后计较什么报酬,能够得到多少,这就是崇德。

在这里面大家注意,他用的都是反问句。就是告诉你,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不就是崇德吗?有什么难的呀?告诉我们事情没有那么难,只要你按照这种标准来做就好了。

这一块也是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一个案例。

因为樊迟这个人他和子路有一点点相像,都属于行动力比较强,相对来讲思考不是特别多的这样一个人。

孔子就告诉他,你到底应该去怎么做,你只要这样做就对了。先事后得,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一直强调的叫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为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呢?不是说我们只管埋头干就行了,什么不管了,而是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方向,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老是想着,我什么时候能达成,老是想着结果,而是要想着我的努力够不够,我有没有真正的去采取行动,我有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

大家都知道是春华秋实,玉米的生长周期,比如说是一百二十天,到这个时间了,那它就成熟了。时间不到,你老是盼着种子一种下去,恨不得明天就开花,后天就结果,大后天就收了,这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够。

另外一个就是说,你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那么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耕的时候耕地,把土松了,把种子种下去,该浇水的时候浇点水,让它能够长出来,该施肥的施肥,该去拔草的拔草,甚至说该给打叉的打叉,把这些多余的直接给它去掉,让他能够茁壮的成长。

到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好收获,而不是我只是想着有好收获而不行动,该做的你不做,那怎么可以呢?

就是要因果导向,不要结果导向。不要只看结果,而是要考虑到凡有因必有果,种瓜子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在这一块,我还是讲一下我写字的故事。相对来讲,还是比较通俗的。

从2019年初,我决定开始行动,想把自己的字变的好。这个时候我没有怀疑自己说能写好吗?写的不好怎么办?是不是很丢人呀?没有。

我既然要练字,而且认为时间到了,功夫下到了一定会好。那么我就毫不迟疑地去做,在这个过程中从来没有懈怠过,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我会不断地去向老师学习,先是视频,后来是报课。报课一个课程以后学得还不错,但是没有反馈,我刚刚又报了阿布老师的一百天的课程。

我相信功夫到了,自然就会也好,事实上我刚刚报了几天,在老师的贴身指导下,是感觉自己就进步了很多。从执笔姿势,包括如何下笔,怎么拐弯儿,怎么出勾,都在进步。

改的时候是痛苦的,但改掉了以后,明显的能感觉到进步,其实这也就是什么?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我们想增加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那么你就行动,不要计较那么多,不要急于成功,成功很简单,功到自然成。

张居正一句话说透了,说叫一心不可二用。如果你做一件事,马上就要计其得,你惦记了得,就惦记不了那事,那事就干不好!私心一起,德就崇不了。私心一起,别人看你,如见肝肺然,能把你给看透了,那得,也得不着。

因为人家也很紧张,要跟你计得,干脆算了,不跟你弄了。反过来,如果不计得失,只计做事,则本心至善,心志专一,不遗余力,日日不断之功,其功可成,日日不断之善,其德日积而不自知,这就是崇德之事!

再说“修慝”。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专攻击自己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过失,不就清除了邪念了吗?我们的邪念,主要是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同时也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当我们碰到什么事,一门心思向外看,老是觉得是别人的毛病的时候,就会很生气,就会很伤心,就会很愤怒。觉得那都是别人的问题,去责怪别人,最后你会发现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你认为是他的问题,他就认为是你的问题,那就是互相扯皮。

结果什么事也解决不了,反而关系弄僵了,下一次再做,反而会出更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还是那句话,君子求诸己。

我们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找原因,这个找问题、找原因也不是说去责怪自己,说我如何不好,都是我的错。这样一旦陷入自责的情绪,就是不接受自己,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怎么办呢?我们要秉着一个原则,有错则改。既然这个地方没做对,我去复盘,我去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找到问题的根源,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那么就知道该如何改正了,知道如何改正了,那就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就好了。按照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姿势,有了时间的积累,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变好。

而不是说我们老是都在怪别人,别人这个不好,别人那个不好。

举一个例子,新闻联播搞采访,如果我满大街的去问:“大爷,您缺德吗?”一听这话就好像是在骂人,非打起来不可。

因为人人都认为缺德是别人的问题,我自己不缺德,自己不缺,就不需要崇德,也修不了慝了。

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缺不缺德,我们要问自己缺不缺德,缺不缺?你自己想一想,肯定是缺的呀!

缺怎么办呢?就是修啊,哪个地方不足,哪个地方补。只要我们好好的去下功夫,那么我们的德行一定能够增加,我们的私心杂念也一定会减少。

再来说说辨惑。孔子是这么说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如何分辨惑呢?

其实很简单。说这个惑,其实不是智力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正常人,智力上来讲差不了太多。

那是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情绪的事,冷静的时候,什么事都明白,但是一旦情绪上来了,那就一时愤恨,都恨不得“激情杀人”啊。

既不顾别人,也不顾自己,也不管家里还有父母、妻儿,这就是最大的惑,这一点非常重要。

大家还记得我曾经讲过这个情绪的十几课,关于情绪、情商,说情商是人的底层逻辑,你的情绪控制不了,你可能什么都干不了。因为我们是被情绪所左右的。

当你处于愤怒的时候,你还能去学东西?你还有理智吗?没有啦。

所以说一个人的修养在哪里呀?不是说我们不能有情绪,人是情感动物,怎么可能没有情绪呢!而是有了情绪,我们能够释放、控制,能够引导它,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这是人的修养的根本区别。

有一个蹇叔,他曾经告诉秦穆公,说:

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夫审大小而图之,乌用贪?衡彼己而施之,乌用忿?酌缓急而布之,乌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者尽矣。

就是蹇叔告诉秦穆公说,想称霸天下有三条是不能违犯的,哪三条呢?

第一个是不要贪心,第二个是不要愤恨,第三个是不要急躁。

越贪心失去越多;越愤恨灾难越多;越急躁,摔跟头越多。

如果你能够算清哪头大,哪头小,算清楚就不会贪。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就不会愤恨。轻重缓急掂量清楚,就不会急躁。这三条戒掉了,霸业就近了。所以说恨不得,什么是恨不得?就是恨就不得,所以不能恨,我们要心态平和。

好了,时间也差不多到了,那今天讲的内容就是樊迟抓住了机会向孔子请教三个问题,孔子对他大加赞赏,对他的三个问题给予了简单明了的回答,让樊迟知道如何崇德、如何修慝、如何辨惑,明白了这些人生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做起事来就会毫无挂碍。

当我们真正去好好做事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先反思自己,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好啦,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还是樊迟来提问。

这里又加了一个子夏,他们的对话故事也是非常的精彩。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一段话也非常精彩,樊迟问孔子答,樊迟还是不明白,于是向师兄子夏请教,子夏又给他做了另外一番解释。

举例子说明,这回樊迟明白了。那么我们明天通过学习,能不能真正的明白孔子的意思呢?明天我们学了再说。
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1个回答2023-01-15 19:23
六经辨证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是最好。
首先你要明白六经有标本,太阳本气寒水,阳明本气是燥金,少阳本气是相火,太阴本气是湿土,少阴本气是君火。
这些就是六经本,六经辨证就是本气加临到标位所至标受本气病。
黄帝内经中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的标之方。
这个就是六经辨证的大致意思。
目前运用六经辨证最好的伤寒论注解书《易演伤寒论》
辩论和思辨,有什么区别!?
4个回答2023-02-07 08:40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思辨是一种运动,常常与实践相比较。
辨论赛反方问题
1个回答2024-03-08 22:59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是年长的人对年轻人做出的片面结论,肯定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这却提醒我们,年轻人一定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才能获得成功,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称赞...
张仲景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六经是那六经?
1个回答2022-10-06 22:23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史记和史记辨惑是不是同一本书?
1个回答2023-08-18 05:22
第一个证据是,司马氏父子这部著作本来不叫“史记”,而是叫作“太史公书”、“太史公”或者“太史记”。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以及东汉学者王充的《论衡》,都称之为“太史公书”;汉代最重要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则著录为“太史公”;此外,还有叫“太史记”的,见于东汉学者应劭的《风俗通》。在汉代文献当中,司马氏这部著作只有上述这几个名字,唯独没有“史记”这种叫法。

那么,“太史公书”、“太史公”或者“太史记”这几个名字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知道,“太史”和“太史公”都是司马氏父子所担任的官职,所以这几个书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太史公写的书、或者表达太史公思想的书。
什么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辨证论
2个回答2022-08-11 23:42
这种分法是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分类,简单讲,本体论解决的是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类问题。认识论解决的是世界是可知不可知这类问题的。方法论解决的是机械的还是辩证的方法这类问题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