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门孔》讲述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09:54

    《门孔》讲述了:谢晋育有三子一女,其中两个儿子患有智障。谢晋对自己的两个个智障儿子不离不弃,不怨天不尤人,文中对他的两个片段描写让人肃颜:一是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是明星还是大导演,谢晋都会郑重介绍、邀请自己的智障儿子出现;二是乘车到工作地点途中,一路对随行的儿子关怀呵护。我们是做老师的,我们是最能体谅家长辛苦的人。养育一个孩子已非常不易,更何况是两个智障的孩子,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谢晋让人敬佩的就是他的这一份纯粹的父爱和坚持。

     对友人,谢晋不势利、不怠慢,从中秋节给一个入狱的官员带去慰问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审查、评论者,尽管在乎、生气,但欢迎真正懂艺术的人审查他的作品,做到了君子的“坦荡荡”。对拍电影,他是“为而无所求”,单纯、执著,倾力追求更高的艺术。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描画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阿四透过门孔往门外看来往吊唁的人,在白花的世界里为父亲摆好鞋,等候父亲的归来。对于以前不了解谢晋的我们也透过了《门孔》看到了谢晋堪称君子的灵魂。


简述孔子是怎样的老师
1个回答2023-07-28 06:20
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和说话有什么关系呢?
1个回答2024-01-29 12:06
孔子认为,《诗》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是抒发人的情感,通过兴 起人的喜、怒、哀、乐等自然情感,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从而 培养人的德性。
孔子教育学生有什么特点
1个回答2024-02-16 16:55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1个回答2022-09-20 11:43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7:07
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师,天下的许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为师。有一天,孔子收了一个新的学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惊,因为孔子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论相貌,并不英俊潇洒;论身材,也不壮硕;论谈吐或聪明,也只是普通而已。

子夏就想:“我的老师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师,可是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呀!会不会是传言太过头呢?”子夏又反观自己的同学,个个几乎都是人中的龙凤,有许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师英武得多,还有一些谈吐和聪明也不输给老师。

子夏想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人既已比老师优秀,又何必从各个国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地来追随老师呢?”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师,问个明白。他跪在老师的身边,急切地提出问题。

子夏问孔子:“老师呀!您觉得颜回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就说:“猜培握颜回的仁义比我好。”

子夏:“那么,你觉得子贡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好多了!”

子夏:“那么,子路的为人又如何呢?”
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远的胜过我呀!”

子夏:那么,子张的为人又如何呢?”
孔子说:子张的为人庄重是我万万不及的呀!

子夏本来是跪着的,这时吃惊的跳起来,说:“老师!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比您好,为什么他们要拜在你的门下学习呢?”

孔子笑了起来,说:“来,你不用跪着,也不用站着,坐下来,让我告诉你。颜回的仁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中亮。

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穗庆”

不只是师生之间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不也是这样吗?天下没有完美的学生,也没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属。如何激发潜能,使优点长处得以发挥,并改进缺点,弥补短处,才是教导者的责任。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四字成语?
1个回答2024-01-25 16:46

总的教育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立志有恒 2.克已内省 3、改过迁善 4、身体力行 5、温故知新 6、学思并重, 7、学以致用 8、举一反三 9、因材施教,

读了孔子教育这个小故事,我想到了
1个回答2024-01-25 08:23
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
不只是师生之间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不也是这样吗?天下没有完美的学生,也没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属。如何激发潜能,使优点长处得以发挥,并改进缺点,弥补短处,才是教导者的责任。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照样教了几十年的书,还有的老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
1个回答2024-01-31 04:00
正确答案:
该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进行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3)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育理论知识重要性的把握。
有教无类是孔子有关什么的论述
1个回答2024-02-27 02:46

有教无类是孔子有关教育对象的论述。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一文中,其意思主要是表达,对于任何人都应该对他进行教育,对待教育对象,不应该存在类别之差,更不应该存在阶级和贫富之差。

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并且孔子在教育思想上也有着相当高的成就,多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沿用至今,比较耳熟能详的有“经邦济世”、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等,除此之外,孔子还十分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