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赵吉

大宋宫词赵恒的母亲?
1个回答2024-01-11 11:58

《大宋宫词》中刘娥身边的侍女李婉儿,看似是一个小角色,实际上她可是刘娥今后当上皇后最为关键性的人物,她也关系着今后整个大宋朝的历史发展。

  大家都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因此对于刘娥的印象不好,而且会很同情李宸妃,实际上刘娥的历史评价很高,她有开阔的胸襟,又很聪慧,成为北宋历史上很关键性的人物。

  刘娥虽然很能干,也有宋真宗赵恒的宠爱,但是她一生无子,后来登基为帝的赵祯并不是刘娥的儿子,而是刘娥身边丫鬟李氏的儿子。这里的李氏也就是剧中刘娥身边侍女李婉儿,刘娥不能生育,后让侍女侍寝,便生下了赵祯。

  剧中李婉儿和刘娥情同姐妹,刘娥刚入京城的时候是李婉儿照顾她,刘娥对待李婉儿也极好。后来襄王的儿子遇害,还是李婉儿救了刘娥。当刘娥再入京城,王妃将李婉儿赐给刘娥,于是李婉儿一直待在刘娥身边。

  赵吉被送到辽国为质子时,李婉儿跟在赵吉身边,可见刘娥有多么信李婉儿,婉儿对待刘娥也是真心的。刘娥身体受损无法生育,后来将李婉儿推荐给赵恒,后成功生育一子赵祯。赵祯出生之后一直养在刘娥身边,而日后刘娥能够成为皇后,也多亏了这个儿子。

  在一些野史中讲到当初李妃生下儿子,但是被刘娥用狸猫换走,最终李妃被打入冷宫。这些野史都是编造的,并不是真实历史。正史中刘娥对待李宸妃极好,在她死后按照后礼安葬,还为她提升了位分,可见刘娥对待李宸妃还是很宽厚的。

  赵祯一直认为自己的生母是刘娥,直到登基后有人说他生母另有他人,而且生母是被刘娥害死的,正因为如此赵祯才知道自己生命是李氏,开棺查验过后也明白他误会了刘娥。

大宋宫词中赵恒有几个孩子
1个回答2023-11-30 00:27
 《大宋宫词》中赵恒有八个孩子。赵恒的六个儿子,分别是郭皇后生下了三子,李妃生下了一子,另外还有两个儿子生母不详。此外赵恒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杜贵妃和李妃所生。可惜的是最后赵恒只有一子活到了成年,其他的五个儿子都先后夭折。

赵恒和刘娥的感情非常深厚,但遗憾的是,刘娥并没有为赵恒生下孩子。刘娥有过婚史,而且也有过生孩子的经历,可能正是因为早年生孩子时身体受到伤害,所以在嫁给皇帝之后,并没有为他生下孩子。赵恒非常看重刘娥的才能,因此策划了借腹生子的计谋,让刘娥身边的侍女怀上了孩子。

这名侍女生下的孩子就是将来登基的宋仁宗,宋仁宗小的时候一直在刘娥的抚养下成长,也正是因为刘娥的教导,才把宋仁宗教育成了帝王之才。宋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母不是刘娥,直到成年之后才知道悉心教育自己的是养母。宋仁宗感念刘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因此在刘娥死后给予厚葬。

赵恒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虽然孩子比较多,但是能够活到成年的并不多。赵恒的眼光是非常独到的,他选择刘娥成为宋仁宗的养母,果然没有看错人。宋仁宗登基的时候年纪尚小,幸好有刘娥垂帘听政,才让大宋的江山更加稳固。
大宋宫词简介和结局
1个回答2024-02-22 16:58

大宋宫词讲述了从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间,北宋真宗时代,名臣、宗族及周边国家之间邦交,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故事。大宋宫词的结局是刘娥安享晚年。  

刘涛饰演的是大女主刘娥,历史上她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嫁了两次人,没有子嗣却成为皇后,从出身卑微的歌女最后蜕变成为站在巅峰的女子,得到了赵恒全部的爱情。  

虽然历史上刘娥没有生儿育女,但一生活得很励志和精彩,剧版做了相应改编和调整。剧中刘娥和赵恒的儿子赵吉最后没有登上皇位,而养子赵祯顺利继承大统,他懂得知恩图报,刘娥才能最后安享晚年。  

《大宋宫词》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切入,聚焦以刘娥、文伽凌等人的女性故事,勾勒出一幅幅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宋女子图鉴”。  

作为母亲与妻子,她们愿意倾尽所有去付出,顾全大局将万千子民寄于心尖,甘愿为大宋付出一切,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历史感悟。在《大宋宫词》中,不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宫墙之中,剧中的每个角色身上都被赋予了美学色彩。

哪里能看大宋宫词小说全文?
1个回答2022-05-30 02:32
奇迹小说试试。
宋太宗赵光义简介 宋太宗是怎么死的
1个回答2022-12-21 22:20
系统不让发要的
宋吉刚是好人吗
1个回答2024-03-15 15:27
是。宋吉汪含刚是电视剧《摧毁》人物角色,《摧毁》是由盯简金曙执导,傅程鹏、宁晓志等领衔主演的谍战剧凯陵裤,于2017年9月14日首播,该剧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编写而成,讲述了雾都解放前夕,国民党准备在撤离大陆之前炸毁雾都的兵工厂和重要基础设施,表现了国共两党的殊死较量和尖峰对决。宋吉刚在第七集中介绍自己的真实身份是保密局的少将副区长,是一个好人,任教香港大学老师只是伪装身份,在第19集被发现身份并被杀害。他和他的学生方梦凯有着共同的信仰。
宋太祖赵光义
1个回答2024-02-14 20:01
赵匡胤吧 楼主文化太差了
赵四宋小宝1234****
1个回答2024-03-16 22:50
是东方卫视的喜剧节目欢乐喜剧人中宋小宝和刘小光的小品,名字叫做看病

希望可以帮到你
赵贞吉的人物生平
1个回答2024-04-16 18:27

赵贞吉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四川内江桐梓坝,六岁时随祖父赵文杰于武功县读书,日尽数卷。年幼时与其弟赵蒙吉自相师友,互进其学,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惊曰: “予固疑物理之远于本也,今获所归矣。”(我本来怀疑万物的规律是远离本心的,现在才知道真正的归向。)欲往从王守仁治学,父母不许,遂遍诵六经自求之。十九岁习静般若寺,自号洞巾道人,适逢首辅杨廷和因大礼议之事惹怒明世宗朱厚熜,被罢职归乡,赵贞吉慨然兴叹: “孟子贤人也,孔子志梦周公,孟子志行王道,俱欲见诸行事,岂仅取为我忘情斯世哉!”遂立志学以致用,经邦济世,于是复攻举子业。
嘉靖七年(1528年),二十一岁的赵贞吉中四川省乡试第四, 《易经》房魁,为举人,率领本乡赴试者一同去新都拜谒杨廷和,杨廷和评价他说:“是将为社稷器,吾儿慎(指杨慎)弗逮也。”
嘉靖八年(1529年),下第归乡,会其母余太夫人故去。同年,王守仁、杨廷和相继过世,赵贞吉感于人世飘忽若是,遂兼修出世业,复习静古刹,“不栉沐解衣者数年”。(胡直·《少保赵文肃公传》) 嘉靖十四年(1535年),赵贞吉二十八岁,其父强令其赴礼闱参加会试、殿试,中乙未科进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称赞他的对策文章,可与汉朝贾谊的《治安策》相媲美(都御使王公廷相抚其卷曰:“虽《治安策》弗能绝也。”)。内阁拟一甲第二名,朱厚熜嫌其语直,批:“略泛而滞于行。”置二甲第二,但不久就后悔了,于是首先选他为庶吉士,特旨留馆,读书中秘。
嘉靖十五年(1536年),授翰林院编修。
嘉靖十七年(1538年),赵贞吉因感朱厚熜初即位时锐意改革,去除积弊,而近年沉迷方术,朝政荒疏,于是上《乞求真儒疏》,但惹恼了执政,因于是年秋请假归乡治学。
嘉靖二十年(1541年),西北边地不宁,以副使身份随隆平侯张伟出使兰州,行持节册封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出教司礼监,同修《会典》,充会试同考官,升右春坊右司允,管国子司业事。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进兵南下掳掠,直逼京师,谩书求贡,史称“庚戌之变”,朱厚熜召百官廷议,日中莫出一言,独赵贞吉奋袖大言:“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且既许贡,则贼必入城要索不已,即内外夹攻,胡以御之?”并当场建言,宣谕诸将,散金犒士,以激励前线战事。朱厚熜对其颇为赞赏,并擢升他为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并赐给银数万,听随宜劳赏。因初时廷议罢,赵贞吉盛气谒见严嵩于西苑值房,严嵩辞而不见,赵贞吉遂斥骂门者。适逢赵文华趋入,赵贞吉复斥之,故严嵩大恨。及其撰敕时,故意不书令其督战之语,亦未遣一兵一卒为其护从。时敌骑往来频繁,赵贞吉独单骑出城(仅弟赵颐吉从之),先诣总兵仇鸾营,因仇鸾阴与严嵩勾结,辞而不受。赵贞吉无奈,次驰入诸将营,宣谕犒士。次日入城复旨,入城前已撰有疏草,复请督战之权,而仇鸾畏其复至,使人为赵贞吉誊疏,故意拖延。及赵贞吉入,疏不来,独以宣谕事毕奏上。严嵩乘间激朱厚熜怒,谓赵贞吉漫无区画,下之诏狱,廷杖四十(《世宗实录》记载为杖五十,《明史窃》记载为杖九十),谪广西庆远荔波典史。赵贞吉率妻子赴广西,至祁阳,得广西督学王敬所(王宗沐)翰谕。赵贞吉病且两月矣,计取道永州入粤,过飞雄岭中瘴,止存皮骨,与妻子相向而泣,是时颇为狼狈,智勇俱困,卒赖王敬所之眷顾,得置于安全之地,抵贬所已是春末夏初。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量移徽州通判,后累迁南京吏部主事、南光禄寺少卿、右通政、南光禄寺卿。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闻三殿灾,于是写信给执政严嵩,言大工复作,不宜提编加赋重困民,严嵩见大忤。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其父资政公谢世,问讣归乡。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南京户部右侍郎,因已闻讣归,遂未到职。
嘉靖四十年(1561年),改北京户部右侍郎,严嵩欲遣其往蓟州掌督运粮草之事,赵贞吉以为此事原已有人司职,徒增一职无益于事,故而拒绝,严嵩大怒,使人论劾,竟夺官去职。罢官归乡后,赵贞吉于内江桂湖街聚众讲学,从者甚众,并遍游内江各名胜寺庙,题诗刻石。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厚熜驾崩,赵贞吉哭最痛,称:“先皇知我。” 隆庆元年(1567年),复起为复起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八月,明穆宗朱载垕幸太学,赐坐,讲《尚书·大禹谟》之《后克艰章》,赵贞吉年逾六十,议论侃直,进止有仪,朱载垕深注意,又见其阐发有旨,音畅仪端,深为感动,未几补经筵日讲官,推南京礼部尚书。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以原职改任北京,会文武边臣议,欲招南兵十万于张家湾。贞吉执意认为不可,当事者悟。复点会试总裁,奉命教吉士,仍充讲读编修,代祭孔子,为皇太子讲《唐太宗喻太子章》。
隆庆三年(1569年)八月,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机务,同诸阁臣入辅大政,协管詹事府事。
隆庆四年(1570年)正月,加太子太保,荣禄大夫散官,赐蟒袍鸾带。二月,由首辅李春芳举荐,兼掌都察院事。会有俺答孙把汉阿吉等入降,赵贞吉力促和议。后因非例考察科道之事与辅臣高拱不协,上疏乞归,十二月解都察院事。 隆庆五年(1571年)初,致仕归,荫一子赵鼎柱为左府都事。抵家后,门人请设教于圣水寺。三月,隆庆和议成,朱载垕以赵贞吉曾与其议,特荫其子赵景柱为中书舍人。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朱载垕驾崩,赵贞吉哭临至水浆不入,哀毁成嗽疾。
万历二年(1574年),其弟赵蒙吉谢世,贞吉伤弟之先逝,有迟暮之感,乃于是年卜葬地于“宝峰”。
万历三年(1575年),杜门不复会讲,汇秦汉而下三教遗言,作为内篇曰《经世通》 ,外篇曰《出世通》 ,汇三千年未经折衷之籍,聚为一书,作内外二篇都序。是书杀青未竟,至冬末,嗽疾复作,遂辍编。
万历四年(1576年)三月望,赵贞吉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讣闻抵京师,明神宗朱翊钧为之辍朝一日,谕祭褒扬,谥曰文肃,追赠少保。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