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白居易阅读答案

夜雪白居易阅读答案
2个回答2023-01-11 22:30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2)诗人写夜雪,写法独特。请就本诗的写作手法和描写角度作一简要分析。
3.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3分)
4.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所包含的意蕴。(3分)
【解题思路】分析情感注意把握两点,一是透露情感的关键字词,二是出题者所加的注解。
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心情。诗人说“已讶衾枕冷”,一冷字,既是说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诗人的心境。尤其“深夜知雪重,时闻折枝声”,更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2、写夜雪,难以正面描写,所以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3.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明”烘托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
4.“时闻折竹声”:①说明雪压断了竹竿,极言雪之大之重;②以声衬静,烘托出雪夜之静;③说明诗人彻夜未眠,也暗露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苦之情。
《夜雪》 白居易的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2-10-04 08:51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来表现雪重、大,两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
,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2、本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的处境,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夜雪白居易
1个回答2024-02-12 20:17
1.雪本是无声无息,无嗅无味的,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别。而白居易的这首《夜雪》,从选题来看,本身就很新颖,描写夜间的雪,使人的视觉也完全失去作用。所以他用的是一种侧面烘托手法表现的夜间大雪。

2.首先,诗人通过一个“冷”字,不仅点出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只有雪大才能令空气也变得寒冷。这里不仅空气寒冷,而是已感衾冷,可见雪落时间已久。其次,“复见窗户明”一句从视觉角度说明了夜雪之大。夜深却见窗明,正是深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的光亮。最后两句则从听觉角度表现雪大。只有厚厚的积雪才能将竹枝折断。
夜雪白居易
1个回答2024-02-12 23:11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白居易《夜雪》
1个回答2022-05-20 01:16
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可以感知到作者是一个孤寂和着愁绪的人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夜雪 白居易 的意思
2个回答2022-05-22 07:42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 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 ,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 ,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 ,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 ,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 ,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白居易《夜雪》
1个回答2022-10-29 03:32
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可以感知到作者是一个孤寂和着愁绪的人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夜雪-白居易
1个回答2022-11-22 20:21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夜雪 白居易
1个回答2022-06-27 10:01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 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 ,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 ,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 ,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 ,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 ,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 ,托出“重”字 ,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夜雪(白居易)
1个回答2023-08-16 00:31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间折竹声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名句。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视觉、感觉、听觉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