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勤学的名言

形容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什么
1个回答2024-01-21 19:37

形容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读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译文: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

例句: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用法: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近义词: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反义词:偶一为之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勤学好问的事例
1个回答2024-01-21 03:36
1、关于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路遇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的小孩。孔子连续向他提出四十多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孔子连声称赞。接着,项橐又反问了孔子几个问题,孔子竟然答不出来。孔子不禁感叹道:“小小年纪如此博学,真是后生可畏啊!”于是孔子心悦诚服地拜项橐为老师。





2、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谁知道有关于孔子勤奋好学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18:11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求选最佳,求你了了!!!!!!!!
聪明来自勤奋 孔子少年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9 05:11
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聪明来自勤奋 孔子少年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4-06 19:25

我是一个庄子的爱好者,个人比较讨厌孔子这个人。不过理性分析可以看出孔子少年时代是家道中落的,而且是幼年就死了父亲,从他的少年时代经历来看他在15岁前都没有获得很好的教育,在15岁后才开始发愤读书。不知到你具体指哪个年龄段的孔子。15岁后,主要讲的是一个少年读书游学的故事。

聪明来自勤奋 孔子少年的故事 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15 07:14
聪明来自勤奋——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唐小舟和孔思勤最后什么结局
1个回答2024-01-14 06:44
结局是唐小舟林耶结婚了。林椰,小白兔,机变灵动,政府中人,有孔思勤的感觉,感觉很不错。唐小舟成了办公厅副主任,后来因为省里想把两个县合为一个市,当地人不同意,省里把县委书记撤了,让唐小舟下去当了县委书记。
有关孔子勤学好问的名言
1个回答2022-10-09 15: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勤学好问的事例
2个回答2023-12-01 10:11
1、关于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路遇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的小孩。孔子连续向他提出四十多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孔子连声称赞。接着,项橐又反问了孔子几个问题,孔子竟然答不出来。孔子不禁感叹道:“小小年纪如此博学,真是后生可畏啊!”于是孔子心悦诚服地拜项橐为老师。

2、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3 17:51
1、关于孔子勤学好问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国路遇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的小孩。孔子连续向他提出四十多个问题,项橐都对答如流。孔子连声称赞。接着,项橐又反问了孔子几个问题,孔子竟然答不出来。孔子不禁感叹道:“小小年纪如此博学,真是后生可畏啊!”于是孔子心悦诚服地拜项橐为老师。





2、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