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伐胡文言文翻译

郑公伐胡
1个回答2024-02-28 14:55
原文: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
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使他快意。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郑武公伐胡
2个回答2023-12-03 02:25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故:故意;
——————————————————————————————
请参看某道试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先以其女妻胡君——故:故意
B.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亲:亲近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逃亡
D.薄者见疑——见:被
【此题答案为C,“亡”的意思为丢失】
郑公伐胡的注释
1个回答2023-12-04 00:46

郑公、郑武公:(?——前744),姓姬,名叫滑突,也有叫他撅(juē)突的。公元前770年继位,郑国第二代国君。
胡:我国北方民族之统称:胡人、胡服泛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或外国的:胡椒、胡琴、胡萝卜。古代以河南一带为中心,称为中原。中国,即中央之国的意识。早期的国,就是都城。在都城首领领地之外,就是化外蛮夷。大致是北为胡(也称为狄),南为蛮,东为夷,西为戎 。

郑公伐胡的介绍
1个回答2023-11-30 11:26

郑公伐胡出自《韩非子·说难》。《韩非子·说难》选自战国时代法家学派著作《韩非子》,是 《韩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12-13 19:05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译文:以前郑武公想攻打胡国,故意先把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使他心里欢乐
郑武公欲伐胡文言文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3-12-04 00:46

1. 文言文郑君伐胡翻译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思其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可伐,何也?”胡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使他快意。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2. 郑武公伐胡翻译原文:"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使他快意.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3. 郑武公伐胡 翻译

一、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讨伐胡国,所以就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一说妹妹)嫁给胡国的君主,以此来使胡国国君心里高兴。于是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讨伐谁?"大夫关其思回答说:"可以讨伐胡国。"郑武公大怒并且责骂了关其思,说:"胡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什么意思?"胡国君主知道了这件事,把郑国君主当做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攻打胡国,占领了它。

二、原文:战国 韩非《韩非子》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可伐,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扩展资料

一、主旨道理(教训)

胡国被郑武公的小恩小惠、假仁假义迷惑,因小失大,没有识破郑武公“将欲夺之,先固与之”的计谋,告诉后人不要贪图小恩小惠,国防或人的道德防线一刻都不能松懈。

郑武王为了攻打胡国,先在战略上迷惑敌人,先后施用了美人计和苦肉计,最后在胡人丧失防备意识的情况下乘虚而入,大获全胜。

二、人物简介

郑武公(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744年),姬姓,郑氏,名掘突,周厉王姬胡之孙,郑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静之侄。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 *** 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为郑庄公小霸奠定基础。

4.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制”:封地.结合下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指的是一块封地,名曰“制”.句子译为: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2)A 句子译为: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既而”时间状语,与后面分句之间可断可不断.“君将若之何”中“君”是主语,在其前停顿,排除BCD.(3)C 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所以C表述错误.(4)①毙,垮台;子,你;姑,姑且.译为: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②不弟,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如二君,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讥失教,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译为: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 答案:(1)B(2)A(3)C(4)①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②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 译文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5. 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初级63(郑武公伐胡)

原文: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使他快意。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息侯伐郑的故事是什么
2个回答2023-11-14 21:01
历史典故
  《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年)郑、息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战况延伸
  息侯与郑伯一言不和,息侯就带兵讨伐郑国,结果在郑国的边境被打得狼狼大败。很多人因此嘲笑息侯,说从这一点得知息国将要灭亡,因为息侯作为一国之君,不量德量力,不审时度势,不能与亲戚搞好关系,也不能明辨是非真假,却想以武力威胁别国,自讨其辱,活该! 郑与息都是姬姓国,但郑国处于中原,国力较强,多与诸侯亲近,息国地处大别山界,淮水之滨,古称淮夷的地方,周围是尽罗、黄、江、英、邓、随、申等小国,还数蔡国强大些,且与息同为姬姓,所以亲近些。但此次伐郑,蔡国并未出兵相助,可见蔡息也是泛泛之交。或许,当时的蔡侯并不赞成息侯的这种维护尊严的行动?但不管怎样,这次争斗的失败,在息人的心中留下了极大的阴影,此后几十年中,再无值得史官一书的战事
王夺郑伯郑,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伯。郑伯御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12-08 08:22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

翻译:周桓王收取了郑庄公(对东周的)参政权,郑庄公就不去朝拜他了。(鲁桓公五年)秋天,周桓王派诸侯攻打郑国,郑庄公抵御这场战争。

春秋以来,周天子已丧失了诸侯的共主地位,周平王削弱郑庄公的辅政权力,引起郑国怨恨,双方以交换人质作保证。周桓王执政,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发生战争,东周失败,成为王室衰危的一个标志。
《秦惠王石牛粪金》《郑武公伐胡》《南人捕孔雀》翻译
2个回答2023-12-02 22:12
《华阳国志》记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襃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恵王遇,恵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恵王怒,羣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恵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粪金其后,曰牛便金,有飬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恵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其一,是蜀王先惹了秦王。其二,石牛送到蜀国后,又被送了回来。 故事名当为“石牛粪金”
又:《蜀王本纪》中记载“石牛粪金”的故事则是这样的:秦惠王想攻打蜀国,可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怎么办呢?他心生一计:叫工匠雕了五头石牛,把很多金子放在牛屁股后,说这是牛拉出来的。并说这些石牛都是会拉金子的天牛,要送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即派五个力士拖石牛到蜀国。结果,秦军随着石牛拖出的道路达到了攻打蜀国的目的。

楼主说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吧?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使他快意。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南人捕孔雀》没有看到。
“伐木”中的“伐”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1-17 23:50

伐释义:

1.砍:~树。砍~。 2.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 3.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伐木

就是砍木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