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花灯儿歌

赏花灯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5-20 21:20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间有燃灯、观灯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花灯,故又名“灯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祭祀太一(天帝),以昏时祀到明。”这一天晚上,要灯火通宵,将五牲、供果、酒菜摆在桌子上,对月烧香祭拜,祈求天神赐福。元宵节祭祀燃灯的习俗,渐渐演变成望月夜游、赏灯观灯。

赏花灯的传说?
1个回答2024-04-15 19:46

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非凡,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唐朝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

中秋节有哪些关于赏花灯的传说
2个回答2023-11-12 19:47
吃月饼,赏月。吃团圆饭! 中秋节有哪些民俗 “竖”中秋盼“月破”

“竖”中秋 《礼记》是记周代祭礼的书,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庄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至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 往昔广州人也不例外,且自有地方特色——“竖”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竖旗杆于楼台上,挂点上灯笼,摆开茶果饼饵,一家人聚吃行乐,叫“竖中秋”。挂灯笼有“添丁”之意,小孩结伴提着各式灯笼到处巡玩。 吮田螺:相传张古老精于编织草鞋,赠送给无鞋穿的穷人。某财主得知,认为是生财之道,要张古老给他的家丁传授织鞋技艺,张不允,被打至吐血。张临死前恐艺失传,乃于八月十五夜叫穷邻居过来,在月下授编鞋艺,教至刚织好鞋底便身亡了(所以草鞋有底无面,前后安耳,用绳穿成)。张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人们每年中秋节以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说吮螺会使眼睛更明亮。 征对联:中秋征联不知始于何时。老广州多知道,1933年谭杰南、陈伯绮将位于第十甫的关姓大宅改建经营饮食,店号“陶陶居”。后为宣传其制作中秋月饼之精,举办月饼征联,请名士黄慈博阅评等第。评出第一名为闻谷音,其联云:“明月不愁珠馈夜,中天高望练横秋。”此活动一直传下来。(注:黄慈博,即黄佛颐,编著《广州城坊志》。) (刘文澜 ) 盼“月破”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多数人都盼中秋月圆的时候,在我国有些地方却是盼望“月破”。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土族,就有“打月亮”的习俗: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人们便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直把那轮圆月打得“体无完肤”。在鲁西北的临清一带,过去也有“铰月亮”的习俗:中秋节这天,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圆月中有传说中的嫦娥或石榴、莲花、牡丹、蝴蝶等。按当地风俗,这圆月必须在当天撕破,这样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这风俗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为穷神。封后又对她不放心,担心她坑害穷人,便令她“见破即回”。因此,人们撕破月亮,是为了让穷神望而却步,让生活富裕美好。 盼月圆也好,盼“月破”也好,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目标是一致的。这种民俗的差异,正好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秋节有哪些关于赏花灯的传说
1个回答2023-12-03 03:03
吃月饼,赏月。吃团圆饭!
“竖”中秋 《礼记》是记周代祭礼的书,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庄稼成熟”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至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 往昔广州人也不例外,且自有地方特色——“竖”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竖旗杆于楼台上,挂点上灯笼,摆开茶果饼饵,一家人聚吃行乐,叫“竖中秋”。挂灯笼有“添丁”之意,小孩结伴提着各式灯笼到处巡玩。 吮田螺:相传张古老精于编织草鞋,赠送给无鞋穿的穷人。某财主得知,认为是生财之道,要张古老给他的家丁传授织鞋技艺,张不允,被打至吐血。张临死前恐艺失传,乃于八月十五夜叫穷邻居过来,在月下授编鞋艺,教至刚织好鞋底便身亡了(所以草鞋有底无面,前后安耳,用绳穿成)。张古老生前喜食田螺,故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人们每年中秋节以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说吮螺会使眼睛更明亮。 征对联:中秋征联不知始于何时。老广州多知道,1933年谭杰南、陈伯绮将位于第十甫的关姓大宅改建经营饮食,店号“陶陶居”。后为宣传其制作中秋月饼之精,举办月饼征联,请名士黄慈博阅评等第。评出第一名为闻谷音,其联云:“明月不愁珠馈夜,中天高望练横秋。”此活动一直传下来。(注:黄慈博,即黄佛颐,编著《广州城坊志》。) (刘文澜 ) 盼“月破”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多数人都盼中秋月圆的时候,在我国有些地方却是盼望“月破”。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土族,就有“打月亮”的习俗:中秋之夜,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人们便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直把那轮圆月打得“体无完肤”。在鲁西北的临清一带,过去也有“铰月亮”的习俗:中秋节这天,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圆月中有传说中的嫦娥或石榴、莲花、牡丹、蝴蝶等。按当地风俗,这圆月必须在当天撕破,这样可以驱除邪气,带来好运。这风俗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为穷神。封后又对她不放心,担心她坑害穷人,便令她“见破即回”。因此,人们撕破月亮,是为了让穷神望而却步,让生活富裕美好。 盼月圆也好,盼“月破”也好,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目标是一致的。这种民俗的差异,正好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1个回答2024-01-20 20:35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

1、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的需要,民众将秋季的节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为四季庆赏的大节之一。

3、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核心,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中秋节要赏月呢?
1个回答2023-09-14 09:17
因为那天月亮圆
关于中秋赏月的作文
1个回答2024-03-09 01:38
当第一缕晨光唤醒大地,我早已打理好自己,准备与父母共进早餐。母亲看见这情形,欣慰地露出两颗虎牙:“孩子长大了。” 初一,迎来了新的学校,新的老师与同学。我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加明白“有志者事竟成”。 自从上了初一,每逢周末,老叔就会要我做弟弟的老师,还总对弟弟说:“你看,姐姐上初一了,都可以当你的老师了。”这时弟弟就会一脸羡慕地说:“我也要赶快上初一,我也当小老师。”当然,我不会因此而骄傲,我也会像孔圣人一样“诲人不倦”地教弟弟。 我在生活上也能自理了,一有空,就帮家人收拾屋子,大家也都夸我懂事多了,成熟多了。 初一虽然忙碌,却学到很多知识,经历很多传奇般的故事。我过过许多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经历了一些困苦,了解了世间万物。而知识又如同滔滔江水从取之不尽的大海中涌来,灌溉了以前懵懂的心灵。 初一是学习生活中的春天,告别了无知,走向无敌。成熟、成长、成功,哪一样能离开初一呢? 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初一,我爱你! 秋高气爽,我满怀激动的心情踏入中学校门。成了一名中学生,开始了中学时代忙忙碌的生活。 陌生的校园,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跃入我的视野,我感到肩上的担子仿佛更重了,同时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 处一的生活如同寺院参禅,虽然枯燥却能获得灵性。我们如同小僧一般,在校园里苦念经文,以求早日修得正果。 “叮呤呤……”,刺耳的铃声单枪直入,直刺我的大脑神经。我如弹簧一般从床上弹起,抓过闹钟,往床上一扔:“该死的闹钟,睡的正香,干吗吵醒我?”再一想,闹钟不还是自己于昨夜10点42分15秒订的。该闹钟是吾贤母专程花巨款买也。目的:早点起床上学校;理由:一天之计在于晨,且勿迟到。此时已是5点47分,飞速的刷洗完毕,吃完贤母费尽心机准备的烹调精美.营养丰富的早点,便提起万斤巨包直奔学校。路上,“前不见光亮,后不见行人,念天地之昏昏,唯吃力蹬车也。”到了学校,端坐在位,聆 听恩师谆谆教导 .,唯恐门下弟子有辱师门。课堂上,争分夺秒,马不停蹄,老师的心儿我们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大考小考,不大不小的检测连环而至,把吾辈考的晕头转向,焦头烂额。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只有像武林高手那样:“胜之不持才傲物,败之不丢盔弃甲。” 终于挨到了放学,听着那悦耳的铃声。目瞪口呆地望着各科恩师轮流登场,然后依依不舍地留下山堆似的作业。兴高采烈地如小鸟般飞回家。但并非解脱,而是另一番苦难的开始。瞪着神采飞扬的爸爸唾沫横飞地介绍手中的一大堆参考资料,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坐在书桌前,心儿早已带着思绪飘呀飘,飘进幻想中,飘进没有作业的美好境界。课表面仍然是“聚精会神”地做着各科作业和资料,与其说聚精会神,不如说三心二意,一边做者,一边偷听着电视中的精彩节目。“噢”我情不自禁地为节目的精彩而叫出来,却别眼疾手快的妈妈抓住。然后是一番苦口婆心的素质教育,内容我已背的滚瓜烂熟。可怜我们要苦读圣贤书,只好忍痛割爱,心如止水。 夜深人静,惟有一灯如豆,攀缘书山之余,眺望远方,惟觉天地茫茫。为此,更不敢有半点懈怠,只叹上下眼皮不知何时起,一亲如兄弟,誓死不分离,不过想想老师说过;身体乃革命之本钱。正当上床入睡之际,又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取英语磁带听之。久而久之,才发觉;此乃催眠之妙方也! 好不容易,星期天大驾光临,却并非解放,诸多作业会滚滚而来,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压的吾辈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我的初一生活——累,极盼早日修得正果,即使再苦累也无所谓!月饼
中秋节:赏月
1个回答2024-03-02 07:43

D

中秋赏月诗句
1个回答2024-03-05 23:57

中秋赏月诗句如下: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中秋赏月》明代邹智

一年初识此公楼,纵不能诗也合留。

北极光华南极是,今人风致古人求。

仰登玉宇非无路,共济苍生合有舟。

尘鬓照来全未白,乘风好溯泰山游。

3、《中秋赏月》宋代范纯仁

碧落无云玉鉴飞,净中毫发了能窥。

光随酒蚁斟银榼,彩莹歌人发瓠犀。

露重已从巾角垫,轮倾欲把斗杓携。

醉狂直好探蟾窟,安得陵空万仞梯。

4、《中秋赏月》清代林耀亭

暮云收尽净无尘,竹外蟾光分外新。

千古中秋楼上月,不知老却几诗人。

5、《中秋》唐代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6、《秋宵月下有怀》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7、《中秋月》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节一家人赏月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6-09 01:33

如下:

简介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