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藏族小学生读英语好吗

在未来拉萨藏族人和汉族人长的像吗?
5个回答2022-08-31 16:13
在未来拉萨藏族人和汉族人长得像吗?不是特别像,因为拉萨藏族人那边地势高,而且沙尘暴多,那边人皮肤特别干,而且红长得也是很冷。棱角分明。
拉萨四大家族的后代是谁?
1个回答2024-04-11 12:22

拉萨四大家族的后代是格喜大家族、夺卡大家族、桑珠颇章大家族、吞巴大家族。

其中四大家族中,格喜大家族排名首位,其庄园规模最大,而吞巴大家族曾长期控制着尼木地方,桑珠颇章是一座豪宅的名称。

据传,夺卡大家族的先人来源于西藏远古的甲、康等氏族的分类之一喀斯宏猛裂氏族。喀斯氏族的后代在拉萨以北的广大地区逐渐壮大起来。

包括出任达龙地区的核心——达龙寺的方丈喇嘛,今拉萨以北林周县一带的行政管辖权都长期掌握在喀斯氏族的后代手中,他蔽闭们被称为达龙巴,当时,真可谓富甲一方,权倾一时。

地形地貌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在拉萨以北100千米处,屹立着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知做7117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千米,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

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

“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

拉萨四大家族的后代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5-03 02:47

拉萨四大家族的后代是格喜大家族、夺卡大家族、桑珠颇章大家族、吞巴大家族。

其中四大家族中,格喜大家族排名首位,其庄园规模最大,而吞巴大家族曾长期控制着尼木地方,桑珠颇章是一座豪宅的名称。

据传,夺卡大家族的先人来源于西藏远古的甲、康等氏族的分类之一喀斯氏族。喀斯氏族的后代在拉萨以北的广大地区逐渐壮大起来,包括出任达龙地区的核心——达龙寺的方丈喇嘛,今拉萨以北林周县一带的行政管辖权都长期掌握在喀斯氏族的后代手中,他们被称为达龙巴,当时,真可谓富甲一方,权倾一时。

相关内容

拉萨别称逻些、日光城,西藏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雪域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

拉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朗天气,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

拉萨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

我要去西藏拉萨
1个回答2024-02-04 18:51

沈阳出发肯定北京换乘最好。

西藏拉萨十大名人?
1个回答2024-03-16 16:55

西藏拉萨十大名人1、松赞干布2、索南嘉措3、阿旺罗桑嘉措4、仓央嘉措5、宇妥宁玛.云丹贡布6、贾曹杰.达玛仁钦7、吞弥.桑布扎8、赤松德赞9、赤祖德赞10、阿沛.阿旺晋美

西藏有没有哈萨克族?
1个回答2022-11-06 11:34
没有,除非是流动人口
“拉萨”在藏语中的意思
5个回答2023-11-08 17:42
楼上不准确!
拉萨:藏语“拉萨”的意思是“神佛驻地”。

拉萨大昭寺圣殿有一尊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佛像。据藏文史书记载,这尊佛像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已塑好,佛祖亲自为身像开光,散花加持,最后藏于印度金刚座寺。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在位时遭到外道军队的侵略,那烂陀寺被摧,教法几乎被毁,他请求汉地国王支援,汉地国王送去珍宝。印度国王因得到帮助而击败了外道军队,为了感谢汉地国王的大德大恩,将这尊释迦牟12 岁等身像送给了中国。南北朝时这座佛像被迎进中原,后来供奉在洛阳的白马寺。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藏王松赞干布派使者请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许配给他。文成公主进藏前,唐太宗把这尊释迦牟尼12 岁等身像赐予公主。起初这尊佛像供于拉萨的小昭寺,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8 岁等身像供于大昭寺,松赞干布去世后不久,盛传武则天要攻打拉萨夺回佛像,吐蕃上下十分惊恐,慌忙把大小昭寺里的这两尊佛像作了调换,并把这尊释迦牟尼12 岁等身像藏匿在南镜门里面。到了唐中宗时,又有金城公主许配给了藏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提出要看祖奶奶带来的那尊佛像,她来到小昭寺,没有见到那尊释迦牟尼12 岁等身像,到了大昭寺也没有见到。金城公主发现大昭寺只有4间佛堂,和记载中的5间还差1间,她料定还有1间隐秘的内佛堂,于是,她东敲敲,西打打,发现了一扇糊着泥皮的门,打开一看,果然藏着释迦牟尼12 岁等身金像。她惊喜万分,把这尊金像安置在殿后净香室中心。后来,西藏先后发生了两次反佛运动,大昭寺被封禁,这尊佛像被拉出寺庙,饱经了历史的沧桑和风雨。直到公元11世纪,毁佛藏王达玛乌冬被刺死后,人们又将藏匿在沙堆里的这尊佛像刨出来,重新供在大昭寺。从此,这尊释迦牟尼12 岁等身像成为大昭寺的主佛,被称为“至尊怙主”。

拉萨这个地方原来叫“吉雪卧塘”,据说,就是因为有了这尊佛像才改叫“拉萨”,那意思是神佛驻地。西藏千千万万佛教信徒们把这“至尊怙主”视为信仰的中心,到这儿来朝佛、“八廓”,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佛祖的虔诚与崇拜。
遇见拉萨 藏文
1个回答2024-03-09 07:00
遇见拉萨
ཀོག་ཁོག་གོག་ངོག གདམས་ངག་ཟབ་ལམ་མ་ཆད་ཐ་དད་རངས། ། ཀེག་ཁེག་གེག་ངེག
哈萨克族的巜东不拉》的作者是谁?
1个回答2024-01-24 13:30
一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琴声一会儿雄浑激昂,一会儿低回婉转,一会儿音韵铿锵,一会儿又如泣如诉......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二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心爱的乐器,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残暴的可汗。与他一样凶狠残暴的儿子,在为他筹办50大寿前的一次狩猎中失踪,可汗命令王宫里的奴仆必须在三天内找到他,谁带来不好的消息,谁将会受到嘴里灌满鼎沸铝水的惩罚。一个年轻的骑手在一棵胡杉旁发现了可汗儿子的尸体。他找到了草原上最聪明的老牧人,请他帮忙出主意,老人苦思了好久,终于想出了办法:只要不用嘴说,就可以逃脱残酷的惩罚。只见他从房前的树上据下两块最好的薄木板,宰杀了自己的马,抽出马腿上两条长筋。老人将薄板和长筋做成了一把神奇的乐器。带领寻找可汗儿子的仆役们纵马直奔王宫。来到王宫,可汗坐在他的宝座上,在宫殿的中央摆着一口装满鼎沸铝水的锅。“你给我带来了王子的消息吗?”可汗冲着老人凶残狂吼。老人拿出昨夜赶制的乐器对着可汗弹起来。凄美的乐声如实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可汗听完暴跳如雷,要处罚老牧人,老牧人神情镇定的告诉可汗,发出声音的是我手里的冬不拉,如果要处罚就处罚它。失去理智的可汗,命令武士处罚老牧人,老牧人拿起冬不拉唱起了心底埋藏已久的积愤。老人的歌使仆役们个个抬起了头,宫廷武士挺直了胸膛,跟随着老人一起高唱。歌声像火山爆发,可汗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他被愤怒的歌声吓得瘫痪了,从高高的王位上摔下来,摔进那鼎沸的铝锅里。这就是冬不拉的第一支歌,从此以后,草原上便流行开了哈萨克人民心灵的伙伴——冬不拉。三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关于它的产生,在哈萨克人生活的地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据说古时候,哈萨克汗(国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已到成婚年龄。汗的一位大臣对公主有意,向汗提出求婚,汗同意了。但由于年龄悬殊,公主不同意,但又不好向父汗讲。公主的丫环非常聪明,为公主出主意道:“你对大汗讲,谁要找到会唱歌的树,你就嫁给谁。”汗最终接受了女儿的意见,张榜告示全国,三个月为限。那位大臣虽对此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一个月过去了,竟没有人敢揭告示。一天,一个年轻的猎人路过城下,见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便上前仔细阅读了告示的内容,心想:既然有会唱歌的树,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它。他上前毅然揭下了告示。猎人被卫兵带到汗的宫殿。公主在帘后看到猎人年轻英俊,顿生爱慕之情。公主向父汗提出要和猎人见面的要求,大臣想从中阻拦,却又说不出正当理由。公主和猎人终于在后花园见了面。公主给猎人赠送一枚戒指作为定情物,猎人发誓一定要找到会唱歌的树,娶公主为妻。年轻的猎人走遍了深山老林,却没有找到会唱歌的树。眼看期限要到了,猎人既着急又难过。这天晚上,猎人做了一个梦,雪山老人告诉他:“遇到了困难,应向百姓求教。”猎人急忙赶下山。哈萨克牧民知道他是揭黄榜的青年,都把他看做是心目中的英雄,纷纷前来看望。当得知期限将到,都为他着急。为了鼓励猎人尽快找到会唱歌的树,牧民们就杀羊款待他。杀羊人顺手将羊肠子搭在身旁的树上。没想到这羊肠子给猎人带来了希望。宴会结束后,猎人越发郁闷和惆怅,便在树林里散步。忽然,一种从来没听到过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中。举目看去,只见几条被阳光晒干、紧绷在树干上的羊肠子,在微风中颤动并发出声响。他用手指轻轻拨动了几下,竟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猎人顿悟: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会唱歌的树么?年轻的猎人把树干锯下来,砍削成便于携带的长瓢形,再将几条风干的羊肠子固定好,制成了一把崭新的乐器。这把乐器,哈萨克人后来叫它冬不拉,意思是会唱歌的树。猎人怀抱会唱歌的树,将对公主的无限思念编成歌词,叮叮咚咚地连弹带唱起来。这美妙而动听的琴声,如绺绺游丝,穿过树林,飘向草原。牧民们都跑来聆听演奏。大家都被这天籁般的琴声所陶醉,也为猎人找到了会唱歌的树而高兴,纷纷表示愿同猎人一起进京祝贺公主圆了梦。在京城,大臣单独接见了年轻的猎人。他对猎人的成功十分嫉妒,就花言巧语将会唱歌的树骗到手,兴冲冲地去见汗。汗让大臣弹唱,他却慌了手脚。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弹奏。公主听说大臣找到了会唱歌的树,不禁暗自叫苦。丫环说:“大臣从未离开过京城一步,怎么会是他找的?若是他找的,为什么又不会弹奏?”公主听了觉得有理,便让丫环出宫寻找那个真正找到会唱歌的树的人。老百姓都说是年轻的猎人。公主知道后万分喜悦。大臣见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猎人逮捕入狱。公主乘大臣不在的时候,在狱中见到了年轻的猎人。猎人因失去了会唱歌的树,感到十分惭愧。公主抚摸着猎人手上的戒指,鼓励他一定要夺回会唱歌的树。大臣为了把会唱歌的树据为己有,威逼猎人教他弹唱的方法。猎人说,没有会唱歌的树,我拿什么教你呢?大臣想想也对,就拿来会唱歌的树,把它交给了年轻的猎人。年轻的猎人怀抱重新到手的会唱歌的树,想起自己寻找它的艰辛和公主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声情并茂地边弹边唱起来。这时公主赶了来,听了这仙乐般的情深意长的琴声和歌声,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滚下腮来。大臣见状恼羞成怒,竟下令要将猎人斩首。可是武士们听了这感人的琴声不禁冒死抗命,反将猎人护送出了监狱。年轻的猎人和美丽的公主终于获得了自由和爱情。他们一个弹着会唱歌的树———冬不拉,一个唱着心中的歌,双双离开京城,向茫茫大草原走去。
过年吃鱼的来历与典故
1个回答2024-06-03 12:34
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

德化民间逢年过节时,家宴中要有鱼。鱼是敬神时用的“肉、鱼、蛋”这三牲中必不可少的。人们对鱼这么珍视,这是有来历的。

《尸子》中记载:“遂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其原因是鱼的繁殖快,非陆地上一般动物所能比的。在远古年代人丁稀少,鱼是先民取之不尽、食之不竭的天然佳品。

在以“鱼”构成的汉字中有个“媾”字。媾为婚媾,或指男女**。在殷商时代金文中的“媾”字是根据两鱼相交的状态来造字的。“媾”字用鱼构成直观的形象,寓含合欢、生殖的象征意义。这历史久远的“双鱼图”中,还有“长宜子孙”、“君宜子孙”的吉祥语,用两条鱼来表示两性匹配、交好的意思。因为鱼腹多子,繁殖力极强,所以鱼被视为匹配、生殖的吉祥物,具有“丰盛、富饶”的意义。在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多子多福,鱼产子特别多,繁殖特别快,人们把鱼奉为生育繁衍的崇拜偶象,又把鱼带上了生殖文化色彩。因此,剪纸中有双鱼图,供人们在家里贴用。

现在德化宴席最后一道菜是鱼,“鱼”与“余”谐音,寓意生活富裕,钱财有余。过年吃鱼包含年年有余之意,不但蕴含着人们对财物富庶的企盼,而且对孩子后代繁衍昌盛寄于希望。人们吃鱼的习俗形成可以说历史最久,流传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