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导论:中西方思想在根源上的不同【第一部分】

2021-05-28 11:28:46王德峰教授16:25 117.5万
声音简介

导论中西方思想在根源上的不同第一部分


一、知识点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德语:Sokrates)(公元前469年 ,一说公元前470年 ~公元前399年),是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2、中西哲学


概念: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哲学传统,涵盖了几千年的思想探索和智慧积累。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土壤,包括儒家、


3、柏拉图


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这种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庸俗爱情的意义,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


二、金句


1、最典型的表达就是苏格拉底的那句话,美德皆知识,我们的人生若要有价值的话,也就是说他要在美德之中的话,那么这个美德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理性的知识


2、比方说一把锤子称其为一把锤子,是因为他模仿了锤子本身这个理念。锤子本身是没有形象的,它是个理念,一把具体的锤子是有形象的。


3、假如知识是上帝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那么它就跟人生真的没关系。但知识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知识是人生的一部分,于是问题仍然存在。知识与人生的至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不得不去理解这种关系。


三、全文逐字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进入了本课程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思想的中西比较,西方的制度,西方的技术,西方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等等。政治制度也罢,经济制度也罢,法的制度也罢,他们的根本原理都表达在西方哲学中。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怎样的制度,它的价值体系,它的经济制度,包括中国的法的制度,也同样的,在中国哲学中会发现他们的根本原理。所以中西思想的比较其实就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当然还要比较一个宗教,西方是基督教,而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将,但是还是要把基督教的思想也拿来跟中国人的原有的信仰做比较。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我这里讲的是传统的中国人,他的信仰就是一方面祖先崇拜,另外一方面就是家族本位。我们首先要来说明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在根基上的不同,这不同表现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这种差异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主题的不同,一个是思辨的路径的不同。先来说主题的不同,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所谓knowledge,并不是说西方哲学不讨论,人生问题也讨论。但是西方哲学一开始就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知识问题的解决。我们对世界能否获得客观可靠、确凿有效的知识,形成这种知识的根基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这是西方哲学的主题,只有知识问题解决了,我们顺带的才能回答人生问题。



最典型的表达就是苏格拉底的那句话,美德皆知识,我们的人生若要有价值的话,也就是说他要在美德之中的话,那么这个美德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理性的知识。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市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看来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以人生为主题的了,但问题在于拿什么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哪?理性也就是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理性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拿这个知识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在美德之中了。所以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就很明了,他表明西方哲学虽然也讨论人生问题,但他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问题,美的界知识。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但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不讨论知识问题,而是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认为知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生问题的解决。人生问题解决了,我们顺带才能回答姿色的问题。这种路径在西方哲学的角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把人生问题和知识问题看成一开始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中国人一开始就认为是同一个问题。中国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叫天人合一。



既然我们讲了中西哲学的主题上的不同,还有另一个方面的根本不同,那就是思辨路径的不同。哲学就是要思辨的,思辨可不是一般的逻辑推理,我们通常在学习科学的时候,我们并不思辨,我们运用了我们的逻辑的理解力来理解了,比方说物理学的原理、定律等等。当我们进入哲学的领域的时候,我们才发生了思辨



那么思辨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活动?我们先简单的说一下,当我们遇到一个客观事实的时候,我们会把它放到逻辑当中去讨论,给他一个概念,然后进入判断,然后推理,这不叫事变。思辨是要追问这个客观事实本身是如何可能的,这条经验哪里来的?让这条经验形成起来的那个根据是什么?当我们去追问经验的根据的时候,当我们去追问事实的来历的时候,我们便进入了思辨。我们无论是进入中国哲学,还是进入西方哲学,我们都进入了识别,追问我们所面对的事实它怎么来的?事实并不现成的就在那里,我们所获得的经验是哪里来的?它的根据是什么?一旦发生这样的追问,思辨就到来了。



中西哲学的不同,这一个方面就是思辨路径的不同。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生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对天道的体谅和掘解。这两个词是我们中国哲学才有的,无法翻译成欧洲语言。我们能把体愣决解翻译成比方说英语中的 understanding 吗?显然不行。 understanding 就是理解体谅的活动,不是理解的活动,崛起的活动不是理解的活动。对天道的体认和攫解是中国哲学思辨的路径。中国思想认为,人生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体认和崛解天道。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问题的解决,知识问题如何解决,取决于对万事万物的存在之根据的理性的把握和概念的确认。这里讲的概念是指哲学概念。哲学概念是对万物存在制根据的理性的把握和概念的确认,这是西方哲学思辨的路径。理性的把握和概念的确认显然不同于对天道的体谅和掘解,这是中西哲学的另一个根本的不同。我们说了两个根本的不同,第一个是主题的不同,第二个是思辨路径的不同。



中西哲学的这两个方面的差异隐藏着中华民族和欧洲民族历史展开的天命命运之路的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能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欧洲思想才把世界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一个是感性世界。感性世界的事物,它称其为事物。比方说一把锤子称其为一把锤子,是因为他模仿了锤子本身这个理念。锤子本身是没有形象的,它是个理念,一把具体的锤子是有形象的。张山造的一把锤子跟李四造的另一把锤子在外观上会有差异,但是我们共同的称其为垂直了。原因是我们心中本有垂直的理念,一把具体的个别的锤子是对锤子的理念的模仿,但这个模仿一定不完善,所以感性世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



这个不完善你怎么发现的?因为你心中有理念,我们拿心中的理念跟现实的事物做比较,一比较就发现现实事物的缺陷量,既然有缺陷,就要加以改造。我们看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的形成起了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西方文明开始创造那些在自然界中根本没有的东西,因为是凭理念来做的。



比方说泡泡糖,我们都吃过泡泡糖,你咀嚼了它的甜味之后不能咽下去,因为咽下去会进入人体内部,它无法进入代谢过程。我们吃了泡泡糖,咀嚼了它的甜味之后,又必须把它吐出来,好,吐出来就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了,它仍然不能进入自然界的循环,它叫白色污染。这样的东西只有在西方文明中才会被创造出来,中国人绝不会制造泡泡糖的。这说明中国思想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把人看成是改造者,自然界看成是被改造者。在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中,我们创造出许多自然界本来根本没有的东西,这是西方。所以西方文明的成果在西方思想中自有其渊源,最重要的渊源就是柏拉图的理念润。



我们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包含了改造自然的想法,同样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也包含着改造社会的想法。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过改造社会的想法,柏拉图却写了理想国。通过这本书的书名,我们就知道它是要改造社会的,要在理性的道路上揭示出一种最理想的国家机构和社会秩序,然后把现实中的社会和国家跟理想国做比较,如果有偏离的、有缺陷的,就要加以纠正。所以我们从古代思想的比较开始,来追问中西民族命运之路的不同。



下面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对天道的体谅和掘解。这是中国思想,而西方对存在是根据的理性认识,这两者都属于智慧。中国的智慧表现为对天道的体谅和攫解,西方哲学的智慧表现为对存在的根据的理性认识,这都是智慧,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智慧。知识是智慧的产物。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解决如何达到人生的至善,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完美的人生。人生的至善也是智慧的产物。于是一个问题就来了,同样是智慧的产物,一种叫知识,一种叫人生的至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或者我们具体的来问,从姿色中能产生出人生的至善吗?或者我们反过来问,从人生的至善中能产生出知识吗?也许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开始就否定掉它,假定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知识和人生的至善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情,我们可以这样想,但是真能这样想吗?我们能否一开始就否定这个问题的存在吗?我们是否不应当讨论从知识中能否产生出人生的至善?也不要讨论人生的至善能否带来知识,因为这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假定我们把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取消掉,我们仍然不安,仍然不放心,为什么?我们毕竟不得不承认,知识是人生的一部分,知识是人所形成起来的,可不是上帝给予我们的。假如知识是上帝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那么它就跟人生真的没关系。但知识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知识是人生的一部分,于是问题仍然存在。知识与人生的至善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不得不去理解这种关系。好,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我们的下一讲就是要进入中国先行时期,来说明诸子百家的论道,截取思想内容。


什么叫同根同源?

两种不同的病证,但其病因相同,所以说同根同源。如痰邪,即可导致胸痹,又可致哮喘

知道根源是什么的成语

刨根问底 [páo gēn wèn dǐ] [释义] 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根源的成语

拔本塞源】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报本反始】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端本正源】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家学渊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孽根祸胎】灾祸的根源。旧指坏的儿子。 起根发由】比喻指出事物的根源。 推本溯源】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追本穷源】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拔本塞原】①比喻背弃根本。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亦作“拔本塞源”。 叩源推委】指追究其根源。 溯流穷源】溯:逆流而上。往河流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寻求事物的根源。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指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有本有原】指有根源;源源本本。亦作“有本有源”。 有本有源】指有根源;源源本本。同“有本有原”。 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根本源是什么

静心,禅修,闭黑关的好去处,本人在那闭过三次关!丁老师还擅长家庭教育,对胎教、幼教都有独到的见解。调解夫妻矛盾更是一绝。

关于根源的诗句

1.有关根的成语诗句句子之类 归根到底 寻根究底 拔树搜根 拔树寻根 不根之论 不根之谈 刬草除根 剗草除根 错节盘根 达地知根 断根绝种 耳根清净 根椽片瓦 根孤伎薄 根结盘固 根结盘据 根据盘互 根据盘互 根牢蒂固 根连株拔 根连株逮 根盘蒂结 根蟠节错 根深本固 根深柢固 根深蒂固 根深蒂结 根深叶茂 根深枝茂 根生土长 根牙盘错 根牙磐错 根株附丽 根株结盘 根株牵连 归根到底 归根结底 归根结柢 归根结蒂 归根究柢 剪草除根 翦草除根 绝其本根 连根带梢 六根清净 六根清静 落地生根 落叶归根 孽根祸胎 刨根究底 刨根问底 刨树搜根 盘根错节 盘根究底 盘根问底 盘根错节 起根发由 切树倒根 上根大器 深根固本 深根固柢 深根固蒂 深根宁极 深根蟠结 树大根深 树倒根摧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搜根剔齿 无根而固 无根无蒂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了根蒂 削草除根 削株掘根 寻根拔树 寻根究底 寻根问底 寻根追底 询根问底 咬得菜根 咬定牙根 叶落归根 一根一板 移根换叶 移根接叶 引绳排根 引绳批根 游谈无根 有根有底 有根有苗 再实之根必伤 扎根串连 斩草除根 芝草无根 枝末生根 追根查源 追根究底 追根究蒂 追根穷源 追根求源 追根溯源 追根问底 追根寻底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2.表示缘由的诗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在多次反省和检查我自己行为,一、为他人计谋办事,有没有竭尽全力的去做?二、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三、每天的新知识有没有按时复习掌握?吾日三省吾身 说,帝尧巡行诸侯之国,路上遇见两犯罪,心中不忍,便下车来问其犯罪之由。 答:天久不雨,大旱民饥,此二人因行窃充饥获罪。帝尧听罢,令押刑者释放二人,而将自己送刑。 随行者惊,问缘由。帝尧道,天干地旱,定是我德行不够,行动多有错处,惹恼上天,降罪于我,才使得民生潦倒,此罪一。 我为君,窃者为百姓,百姓不德,归根结底在我教化不当,未能使民向善,此罪二。帝尧当时为此言,一念至诚,感动上天。 言罢,大雨即降,方数千里之广,天下重获生机。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指大家应该常常保持自省的姿态和心态,就是要时常自我反省.这个故事不知道能不能用得上。

明根源有什么成语

推本溯源 [ tuī běn sù yuá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tuī běn sù yuán ] 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溯流穷源 切磋琢磨

中东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水源,宗教,石油

只要自己不说,别人会不会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根源上在想什么? 学心理学的人会知道吗?

根据演绎推理,在本人不说的前提下,别人只能依靠习惯性的行为动作、瞬间不由自主的表情情绪等等的外观因素去推敲你的心理活动,但这个技巧很难╮(╯_╰)╭以致使能很好的掌握这种技巧的人会有,不过很少。 所以,你不必担心心中所想会很容易被人窥视到。

追根求源的意思源的意思

分成,追跟和求源,读,追跟意思是寻找根源,追就是寻找的意思,源,就是源头。求源,求也是寻找的意思,源也是源头,根源的意思。意思都一样在合到一起就是语气加强的意思

追根求源的源是什么意思

俗话说:根源、根源,应该说“根”与“源”是一样的意义,在这个成语中,“追”与“求”近义,可以组成“追求”,“根源”也是一样。 所以,追求的“根源”即“事物的起因,事情发生的根源”。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