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文本)第十一章 无爲(48)

2018-08-01 21:58:2701:29 3671
声音简介

第十一章无爲(48)

 

爲學者日益①,聞道者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③。无爲而无不爲④。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⑤。

 

①益:《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②聞:《說文》:“知聞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甲本殘缺,通行本與楚簡本作“爲”。  

損:《說文》:“損,減也”。《墨子經》:“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脩也。”《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老子甲本在此處用損而不用“ ”即說明兩字含不同之義。

句義: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无爲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③爲:俗作“為”,簡體作“为”,今之解釋造、作之義也。根據《說文》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一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从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並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道的无態“○”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

④无不爲: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了然於胸,智慧大開,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

⑤通行本前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恆:通行本爲“常”。  

句義:成就和獲得身國中的道治,應當運用无爲思識對境處事。及至落入後天有爲意識心智對境,就難以實現“爲道者”獲得道治身國的目標。

 

〖註音〗

恆:héng音横。

 

【繁簡對照】

損(损),爲(为),學(学),於(于),恆(恒);殘(残),聞(闻),與(与),簡(简),無(无)。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德道经》吟诵

根据帛书版老子《德道经》普通话吟诵。帛书版“德道经”有很多的虚词,更加适合吟诵。在吟诵中养气,甚至可以说是养生版道德经。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

by:东翮堂诗学

德道经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是公认的“百家之祖”,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by:慧能量书院

德道经

《德道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厚德而载物!

by:丁香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