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大收官《可爱的苏东坡3》

2023-05-25 11:17:0637:23 3353
所属专辑:宋词鉴赏辞典
声音简介

可爱的苏东坡【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泊静居士

 

 

  公元1080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就相当于我们县级的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但是,这个副部长是空位置,无实权,还不能出这个县。

  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个穷地方,苏东坡很苦闷,没钱没酒,没朋友。连吃饭都是问题。且看他是怎么解决的:

  用钱问题。他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每个月取一点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每天早上用叉子取出一袋来,取完后,把叉子藏起来。每天用一袋,不够也只能用一袋,多出来的扔进存钱罐用来请客。计划好,就不必天天担忧了。

  住房问题。来了黄州后,原先住在馆驿里,但后来不能住了。苏东坡就请求官家拨给他一块地皮,用来做房子等。大雪天,房子做好了,苏东坡亲自给房子做了白色的油漆。他给这房子取名为“雪堂”。

  吃饭问题。很简单,朝廷不给,自己种嘛!不过朝廷还算给了条活路,给苏轼拨了五十亩荒地。有些做房子,其余的,开荒中粮!他特别喜欢白居易,老白曾有诗《东坡种花》,现在好了,苏轼把东坡这个名字借过来了,给自己的地皮取名“东坡”,自己呢,号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他也叫大家以后叫他苏东坡,不要叫苏轼了。他不再是那个苏东坡苏子瞻,而是潇洒的苏东坡。他脱下长袍,穿上短打,带着蓑衣,穿着草鞋,自在的走在田间地头。有词为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去沙湖看田的途中突然下雨,又没带雨伞,同行人都感到很狼狈,东坡不觉得,他淋着小雨,拄着竹杖,穿着蓑衣,穿着边走边唱歌,不畏困难。不久,太阳就出来了。

  “东坡”在东坡他种了好多大麦,收获了几千斤。大麦饭不好吃,黏黏糊糊、酸不溜秋的,而他创新,把它和红豆一起煮来吃,还写了篇文章,就叫做《二红饭》。

  苏东坡还是个美食家。他在黄州,做出了东坡肉,还写出了配方,就是《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大概翻译一下:洗净大锅少放水,文火慢炖莫张嘴。等他自熟不要催,火候到了自然美。黄州猪肉真便宜,贱价就像黄土泥。有钱人家不肯吃,穷人家里不会煮。早上起来打两碗,吃饱肚子你别管!

  他还做了东坡羹,配方比较麻烦,这里就不说了。总结来说,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盖浇饭”一样。东坡想,诗词不能多做,否则说不定又来场乌台诗案,那我写《猪肉颂》总可以吧;俸禄被取消,那我自己开荒种地;不能当官,当厨师总可以吧?我做菜,还总结出菜谱给大家总可以吧?我们会发现,就是写个菜谱,东坡都写得文采斐然,写得有趣。

  有了饭,有了肉,还差一杯酒。东坡自己酿酒。配方呢,是自己的道士朋友杨世昌提供的。苏东坡因此写了一篇《蜜酒歌》记载自己酿酒的过程。可惜,据苏东坡儿子苏过说,他老爸苏东坡在黄州只酿过一次酒,因为酿出来的不好喝,不仅不甜,反而有点苦苦的,更可惜的是,喝了这酒还会拉肚子。呵呵,不知道是不是性急,还是学艺不精。

  除了吃,老本行不能落下,那就是写书。苏东坡在黄州完成了对《论语》和《周易》的注释工作,还写了《论语说》五卷,《易经》九卷,《书传》等等。写书的同时,依旧博览群书。

  黄州气候不好,苏东坡觉得就需要健身强体。于是就写了《书四戒》,编成顺口溜,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贴在墙上、茶几上等地,时刻提醒自己健身。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个大嘴巴,有话就要说,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嘴里有苍蝇一样,不吐不快”。他儿子也说:“我老爸啊,要是一天不和朋友说话、闲侃,浑身就难受。”但到了黄州,没朋友,怎么办?交朋友。当然,士大夫是不太可能了,那就交农民百姓。有次,苏东坡跑到邻居家玩,老刘正在做糕饼,苏东坡就拿来吃了,还很脆挺好吃的,就问:“这饼真酥真脆,叫啥名啊?”老刘一边做饼,随口说了句,没名儿。苏东坡马上说,好啊,那这饼就叫‘为甚酥’(为什么酥)吧。又在老潘家喝酒,觉得酒味酸,也不管人家,就说:“你这就肯定是做醋放错了水吧?这酒干脆就叫‘错著水’(放错水)吧。”

  其实当时政府是不允许私人酿酒的,可上面说了,苏东坡明显违规酿酒。除了不准私人酿酒,当时还严禁私宰耕牛、半夜十二点进城。可有一天,苏东坡和他黄州的新朋友一起,偷喝私自酿造的酒,喝得挺大,还嫌没有菜下酒,一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将自己家患有脚病的牛杀了,大家在东坡上点起篝火,烤牛肉,喝私酒。我估计肯定还要唱歌,那简直就是开party嘛。吃饱了,喝足看,肯定不止十二点了,那怎么进城呢?醉醺醺地翻墙而过。

  可能这事苏东坡自己也觉得大胆、好玩,还写了一篇小文章记了下来:

 

  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依,西邻耕牛适病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更矣。

 

  我们要记得,当时苏东坡已经四十多岁了,居然还像个小青年一样,这不是可爱是什么?

  又一次夜游,苏东坡在小船上喝酒,夜色也美,一时兴起,唱道: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在东坡喝酒醒了又喝醉了,回来的时候好像三更了。家里的小童呼噜声好像打雷一样。敲门都不应,就倚着竹杖,蹲在江边听潺潺的水声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据说这首歌第二天就传遍黄州,这下可把黄州太守(也是他的好朋友,常请他下馆子)吓坏了,因为他有看管苏东坡的职责(苏东坡是犯官),苏东坡要真是“江海寄余生”,逃跑了的话,他吃不了兜着走。急急忙忙带人到临皋亭(苏东坡除雪堂外的另一处住宿地)去找苏东坡,结果发现苏东坡正呼噜声如雷鸣。根本就没跑,填词唱歌只是说说玩的。

  他还喜欢和别人开玩笑,给别人取外号。他有个好朋友叫陈慥(就是苏东坡当第一个官“凤翔签判”时,上级太守的儿子),字季常,号龙丘居士,为人豪爽,精通禅学。他老婆可能是个女汉子,而陈慥是个文弱书生,所以特别怕老婆。苏东坡就写了首诗和他开玩笑: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狮子吼”本是佛家语言,意思是佛祖在众生面前讲法无所畏惧,就像狮子大吼。“河东”,是他夫人的籍贯地。他这一说,陈慥老婆“河东狮吼”的“美名”就远扬了。“河东狮吼”一词也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了女汉子们的雅号。苏东坡开玩笑的本领真是高啊。

  我们会发现,苏东坡在黄州忙得不亦乐乎:种地,盖房,做菜,酿酒,念佛,读书,交友,串门,取外号,开patty,下馆子,夜游,写诗,填词,写书……

  真是可乐。

 

 

 

  东坡在黄州,写出了公认的古今最好的中秋词,此词一出,其他中秋诗词尽废。这首词就是他在中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在黄州,写出了他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前后两篇《赤壁赋》。要插一句,据众多历史学家研究证实,东坡游的不是历史上的三国赤壁。历史上的赤壁大战的赤壁是在湖北蒲圻上游,而东坡写的赤壁是在下游黄州。显然,苏东坡咏怀古迹是怀错了地方。但厦大教授易中天先生说,苏东坡知道那不是真的赤壁大战之处,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意思是,有人说。所以苏东坡是知道的,但无所谓,不妨碍他写出千古留名的文章。他使得湖北有俩赤壁,即上游蒲圻的武赤壁、周郎赤壁,下游黄州的文赤壁、东坡赤壁。可能是为了纪念写出了三篇杰作,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九日,黄州的朋友们专门在赤壁给四十七岁的苏东坡办了个生日patty

  苏东坡曾经在杭州西湖亭子里时,有个女子坐着小舟缓缓而来,随后弹筝,填词一阕。现在当大家在唱歌喝酒的时候,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江面上传来一阵阵笛声,懂音乐的朋友说,这笛声绝非一般人能吹出。不久,小船就来靠近了。这人,就是李委,进士出身,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那天听说他们在聚会,庆祝生日,特意谱了新曲《鹤南飞》来祝贺。随后又弹了几曲,甚妙,大家鼓掌叫好。应粉丝要求,东坡赋诗一首:

 

  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

  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李委吹笛》)

 

  一个个传奇故事,赤壁的名气越来越大。而东坡的名气越来越大,神宗皇帝对其的喜爱也越来越深,看其书时赞叹为“奇才,奇才”!

  元丰七年(1048)年,神宗皇帝亲自写了张圣旨:苏东坡在黄州深居简出,反省悔过多年,鉴于人才难得,不忍就此抛弃,特将苏东坡量移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事载《宋史?苏东坡传》)。这对东坡来说,传递出非常多的信号,因为汝州离京城开封已经不远了,而且诏书还是皇帝亲自写的。

  东坡要走了,黄州的朋友给他办了最后一个patty。席间,有人劝一位崇拜东坡已久的歌伎请苏东坡题诗,因为别人早先前都得过东坡的墨宝,就她不好意思要,什么都还没有。就在东坡和大家把酒言欢的时候,那名歌伎上前,求东坡在她的披肩上题诗,但东坡从来没听过她,就立即吩咐手下人研磨,拿笔立即写下两句:

 

  东坡五载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

 

  到此停下了,估计朋友上来劝酒了,他喝着酒又和朋友们聊去了,大家都以为这两句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歌伎李琪真急了,又上前请求东坡写完,东坡反应过来,拍拍脑袋,哦哦,我给忘了,我该登场了(原话),别急,拿笔来!随后添了两句,一挥而就:

 

  恰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留诗。

  (《赠李琪》)

 

这首诗看似平淡,但后两句却暗含典故:“杜工部”,就是杜甫,曾经在西川住过好几年,写遍百花,就是不曾写过“海棠”花,不用说,那是因为觉得它高贵,老杜太喜欢了。这里东坡说他在黄州住了五年,也没有写过李琪,真是神来之笔啊,必要的恭维也恰到好处。这姑娘一辈子捞着这两句诗,够本了。因为这首诗,歌伎李琪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记着她。

 

那年六月底,东坡北上汝州,到达江宁。一个多月后,到了常州,上书请求神宗皇帝能够批准子常州居住。但是,朝廷出大事了,计划又乱了。

  元丰八年(1085)年,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病故,驾崩了(这个皇帝真不错,笔者认为人家就是被国事给累死的)。他十岁的儿子赵煦即位,改年号元祐,这就是哲宗小皇帝。皇帝太小,就由太皇太后,也就是他的奶奶,神宗帝的母亲垂帘听政。老太后第一件事就是启用六十六岁、退隐了十五年(这些年他写书去了,就是《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坚决反对新法的,苏东坡对于新法也是有些看法的,所以对于司马光来说,苏东坡就是“敌人的敌人”,自然是朋友了。从1058年五月到1086年九月,短短十七个月,苏东坡从犯官变成了翰林学士,飞越了十二个官阶。小皇帝赐给他官服一套,金腰带一条,宝马一匹。跟在黄州时穿粗布,真是天壤之别。更扰人的是,这年九月一号,司马光去世了,宰相的位置一直空着,很明显,苏东坡再加把劲就成宰相了。十二日,他就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次年,他还兼任经筵侍读,就是给小皇帝赵煦教书。多光荣的差事啊。

  苏东坡上台,“元祐新化”,就是重敲锣鼓另开张。苏东坡猛烈的打击了当初迫害自己与弟弟子由等旧党的新党人物,首当其冲的是李定,当初就是李定更人挑起的“乌台诗案”。苏东坡觉得朝廷对他的处罚太轻,拒绝写处治状,请求把他贬得远远的,不要回来了,后来,李定被贬在远离京城一千多里的安徽,结果死在了那里。

  主观、客观来看,我们都不能怪苏东坡狠,你想想,当初他们是怎么迫害自己的,这也只是正当的回敬罢了。而这不是气度小,如果是别人骂他几句,他不放过他,这才是气度小。如果有人要杀他,他还放过他,那就是傻了。这是政治斗争。因为如果不打压他们,就等于在身边安了颗不定时炸弹,他们肯定在背后搞小动作,破坏自己搞建设,说不定还有不法之徒搞绑架谋杀。所以,他不遗余力的打击新党人物。

  但,苏东坡不像新党人物搞文字狱,挖文人的作品来迫害人,苏东坡只是就事论事,秉公执法,这一点,苏东坡还是清醒的。

  当时给小皇帝教书的,还有个人,就是“二程”中的程颐。这个人太迂腐,小皇帝才十几岁,童心未泯,和程老师课间休息喝茶的时候,顺手折了个柳枝玩,没想到,程老师严肃的教训道:“现在是春天,万物在生长,皇上不可损害生命,破坏天地和气……”小皇帝玩耍一下,居然被一个老头啰啰嗦嗦的大骂一顿,狠狠的把柳枝扔在地上,跑开了。别提对这老头多恨。程老师还和皇帝说,要谨防女人的诱惑力,当时小皇帝还未成年,肯定还感觉不到“女人”的诱惑力,但他决定长大后要好好欢乐一番(后来他的确这么做的,废了他的皇后,二十四岁就死了)。你说这事给闹的!

  这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年甫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一下山。

  后十余年,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沙弥唯唯。少顷,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唯唯。

  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却总觉舍他不得。”

  一样的道理。

  程老师太迂腐了,和苏东坡截然不同,他们当然相处不来。

  前面我们说了1086年的九月一号,司马光先生去世了。这天,十岁的哲宗小皇帝领着大伙在祭祀,安放他老爸神宗的灵位。这在古代来讲是吉礼,是喜事。

  等到九月六号,文武百官才能跑去司马光家吊唁。主持追悼会的就是程颐,他看见大家来了,不让进,说:“你们没听说过孔老夫子曾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今天哭哭啼啼悲伤着,就不要一下又嘻嘻哈哈开心大笑)吗?你们刚参加完喜事,就不要来吊唁了,明天来吧。”

  但是有反应快的人出来说话了,孔子是说过哭则不歌,但没说过歌则不哭啊。这当然也有道理。程老师的脸一下红了,当时吵得不可开交,苏东坡擅长玩文字游戏,对于辩论那是强项啊,他也上前争辩反驳程颐,挖苦的说了句:“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叔孙通呢,是秦汉时候的一个儒生,刘邦打败项羽得了天下以后,做了皇帝,需要有人为他制礼作乐,就是定规矩。叔孙通就给他定了一整套朝廷上上下下的规矩,刘邦觉得自己坐在这套规矩上面做皇帝,威风多了。所以叔孙通是汉朝的时候的一个大儒,也算是汉朝建国之初设置礼仪的一个总监和总策划。而“鏖糟陂”是什东西呢?是开封市郊区的一个沼泽地、一个烂泥坑。那么这句话连在一起就是说,你说的这套道理、你说的这套礼仪制度,就好比是从郊区的一个烂泥坑里头爬出来的一个冒充的书孙通所制定的一套礼仪规矩。当时现场的气氛应该是要很庄严、很悲痛的,程颐一脸地认真跟人家在那争论,突然他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只不过是从郊区烂泥坑里头爬出来的,跟整个气氛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当时在场的人就哈哈大笑,苏东坡肯定也笑了。我们也会笑,儒雅的程老师,被无情的勾勒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漫画一样的人,还脏兮兮的,多可乐。但我们平心而论,这话苏东坡倒是不太厚道了,大庭广众让人家出丑,不带这样的!

  不用想,这个程颐,同是皇帝的老师,心里肯定想,苏东坡,老子跟你没完!从此之后,程门和苏门极其弟子们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因为程颐是河南洛阳人,所以他这一派称为“洛党”,而苏东坡来自四川,所以他这一派称为“蜀党”。洛、蜀两党开始了争斗,但最后为了权力,司马光提拔的刘挚、刘安世等“朔党”也开始攻击苏东坡。他们天天吵啊吵,争啊争,苏东坡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他连续上了四道奏章,又申请外放。期间太后接见了他,但最后他还是坚持申请外放,到外地去做官。

  他起程时,皇帝赐了贡品茶叶、银盒、白马和镀金的鞍鞯,还有官服上的金腰带。

  当时苏门六君子(以后再具体写)中以李廌为最穷,苏东坡常常周济他。朝廷赐的宝马,苏东坡将它送与李廌,还给他写了张公据:

 

  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騂。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书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轼书。(《马券》)

  意思很明白:元祐元年,我初次进入玉堂(就是办公的地方)做事,承蒙皇帝恩赐得到过宝马。今年去杭州当市长,又得到一匹宝马。在南方,都是坐轿子的,有一匹马就够了。然而李方叔(即李廌)还没有马,所以我就把这匹送给他。又怕李廌将来会得到更好的马而看不上我这匹就会卖掉,但怕李卖这匹说不清来源的马不方便,所以写这个公据为证来证明这是我赠的。四年四月十五日,苏轼写。

  看到这,我们真是看见一个大文豪的细心之处。他知道李廌穷苦,得到马以后肯定要买马救急,但为了人家的“面子”,故意这样说,埋好台阶罢了。

  老臣文彦博,已经八十三岁了,但在政坛还是很活跃,给苏东坡送行时,劝他不要再写诗了。那时东坡已经上马了,他大笑回答道:“我要是写诗,我知道肯定会有好多人准备做注疏呢。”(暗讽“乌台诗案”时那些小人断章取义诬陷自己)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再生缘_xy

👠🐸🐷🐔🍒👣

猜你喜欢
苏轼篇

苏轼文章小集

by:我行其嘢

苏轼词

苏轼词古典文学经典

by:夏筠依依

苏轼传

这是一部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叙写苏轼的一生生活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by:青禾原

苏轼传

无论人世如何变迁,月光总在那里,照临万物,无怨无悔;无论沧海如何浮沉,宋词总在那里,飘飘洒洒,清清淡淡。令人对待人生有一份深度和开阔!

by:欣赏生命之美

苏轼集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by:明月社

苏轼传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

by:故磊溪边

苏轼传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by:蹒跚的小白

声音主播

72713854.3万

简介:虚度五十春秋,传道授业已三十载。 徒有其名,但自强不息的精神至死秉持。 不愿与不齿之人宣战。受到误解多多,承受压力多多,淡然一笑,只当是过眼云烟。 喜欢独处,公平交往,说真话,讲实情,坚信世上好人多! 崇拜辛弃疾一人,只为他是真正的文武集于一身而不只是擂动战鼓摇旗呐喊的一类。 优缺点皆突出,自己喜欢跟自己叫板。理想是有生之年骑车跑够十万公里。 自豪的事情是妻贤子孝,自己的个性很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原谅。每日笑声常伴,此生所图,莫过于此。 坚信自己以后的文字会更精彩!我的公众号:秋语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