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职业科普人为什么能生存?

2023-08-25 11:17:0510:37 1.2万
所属专辑:汪诘谈科学精神
声音简介

有一位叫新秀威少的听众给我发了一个私信,他说“汪老师,我跟朋友推荐你的节目,她不太在意,她说她不听网络主播的,她只听科学家做的科普。”新秀威少就问我一个非科学家出身的科普人为什么也值得一听?这个职业为什么也会有生存空间呢?


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科普本身是某个人群的一种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本身也是可以细分的,在同样的大需求下面,不同细分领域就需要不同的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嘛。因此,新秀威少的那位朋友只听科学家做的科普就是她的细分需求,而新秀威少也听我这种非科学家出身的人做的科普节目,或者看我的书,就是新秀威少的细分需求,两者并不矛盾和冲突。


当然,我上面这样的回答是一个笼统的回答,只能算做一种简答,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真正内涵。我今天想从我对科普的理解来深入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人们对于科普的需求还可以这样细分:1. 获取准确的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具体的行为。2. 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3. 激发自己学习科学的兴趣。4. 重塑自己的三观。5. 提高自己在社交中的表现能力。有些人说,我就是当做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我觉得其实就是第二条满足好奇心,因为感到愉悦的本质其实是好奇心被满足的愉悦,所以这一条不算一个独立的目的。除了前面这 5 条,大家如果觉得你的需求不在这五条中,也不妨留言告诉我,这对我也是一种帮助。


当然,需求可以细分为 5 条,但并不是说一个人的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种,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的需求都是这 5 条的叠加态,只不过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对于第一条需求,也就是获取准确的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我想,最能满足这一条的科普人当属科学家型的科普人,例如方舟子博士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普,李淼教授在物理学方面的科普,云无心博士在食品科学方面的科普等等,这些科普人本身就是这个领域的科学家或者是博士生,在本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就会非常的专业,出错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当然,绝对不出错也是不可能的,只是概率较小,也基本不会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但是对于其他 4 条需求,科学家型的科普人就不一定会比一个非科学家出身,但有着其他方面才能的科普人更强了,也正是因为另外 4 条需求的存在,才给了我或者科学声音其他职业科普人生存的空间。


《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他的职业是一名记者,但是成为了非常成功的科普作家,虽然《万物简史》这本书中能找出非常多的小错误,真的是非常多,但不妨碍这本书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畅销。这就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都只有一条获取准确科学知识的需求。在《万物简史》这本书中,比尔对他科普写作的价值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就写在该书的扉页上,是这样的:贝特有一次问自己的物理学家朋友杰拉德:你为什么要坚持写日记呢?杰拉德说:我并不打算出版,我只是记录下一些事实给上帝参考。贝特又问:难道上帝不知道这些事实吗?杰拉德回答说:上帝当然知道,但他不知道我这样描写的事实。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的作者曹天元先生就是非科学家出身的科普作者中的佼佼者,他的这本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顺便说一下,确实是念掷tou 子,而不是掷 shai 子,是很别扭,但词典上就是这么规定的。几乎每次说掷骰子,都会看到留言指出我念错了。但是,如果不是特别指这本书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说上帝扔色子吗?因为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是翻译过来的,shai zi 的中文写法就是色子,色彩的色。色子就是骰子,同一样东西。曹天元先生去年在接受《上海书评》的采访时,谈到大多数人会认为,对于一本科普作品来说,科学性、准确性最重要。但曹天元先生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他认为科普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也就是说,科普是科学的广告,它本质上一种传播学指导下的产品,而不是在具体哪门科学指导下的产品,所以真正的科学家来写科普书,往往销量不好。对于科普来说,想要在科学严谨性和传播力度上两手都要硬很难做到,他认为应当优先考虑传播性,其次考虑科学准确性,但可不是说不要准确性。曹天元的这次访谈内容很长,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搜索阅读一下。


对于曹天元先生的观点,大部分我都是很赞同的。只是在科普的目标上我和他可能有一些不同,这也很正常,每一个科普人对于科普的理解也都是不同的。曹天元先生认为科普的首要目标是让大众爱上科学、了解科学,它是营销科学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和科学史评话的吴京平老师倒是非常契合,因为吴老师节目的开头语就是了解科学、爱上科学嘛。


我做科普的首要目标是传播科学精神,说的更详细一点就是让大众了解面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时,科学共同体的态度是什么,科学家群体又是怎么思考的,这也是我的节目片头语想传达的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的科普人,也是应当有职业操守的,我的职业操守是:


1.  所讲述的科学知识和数据都要有可靠的来源,至少主观上应该尽可能找到最为可靠的来源,尽可能的通过多个渠道证实,而不是随便看到一些东西就拿来当做事实用。质疑精神是一个职业科普人首要具备的精神。我虽然无法保证自己讲的东西都是正确的,这个恐怕谁也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保证自己在主观上希望自己讲的东西都是出自科学共同体的主流观点,是目前所能查到的最佳结论。


2.  如果发现自己搞错了某些知识点,那么一定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修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3.  在一些尚未有结论的科学问题上,尽量不发表自己的猜想或者假设,尽量引述该领域的科学家的观点。如果要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一定要特别说明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不是科学家的观点,以防误导公众。


4.  虽然我明知用神秘主义或者不可知论的手法来讲述一些科学界还没有公论的现象,会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也最能激发公众的兴趣,但我坚决不用这种手法,因为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世界观违背了我做科普的首要目标。


5.  在不违反上面这条原则的前提下,我会尽可能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最容易听懂的方式来讲解科学知识,这时候我所做的比喻与科学的严谨性就会有一定的矛盾,但是我会把通俗易懂优先考虑,不惜损失一些准确性,不追求百分百的正确。


6.  我会在科普和科幻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当我写作虚构类的作品时,必须要申明这是虚构类作品,是一种科学幻想而不是科学事实。我反对某些打着科普旗号,其实是虚构类作品的做法,例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类的作品。我并不否定作品本身,只是反对作品的营销手法,因为它会对科学精神造成伤害。


7.  在对待伪科学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含糊,不为了取悦大多数人而放弃自己坚持的科普目标。什么是伪科学,就是声称自己是科学,但却并不符合科学研究范式的学问。如果一个学问不声称自己是科学,或者不用语言故意误导读者以为是科学,那么我会给与充分的尊重,也会认真聆听。所谓井水不犯河水,我尊重人类思想的多样性,也捍卫人类思想的多样性。捍卫科学本身就是在捍卫思想的多样性,不让科学思想被搅乱。


以上这 7 条是我边写边想到,或许还不够全面,将来想到了我继续补充,也欢迎大家给我留言提建议。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38717643

曾经有一位大学的化学教授说过,食盐在锅中加热的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分解出氯的

忘卻塵埃

对,不含糊,就是反中医,怎么了?

流星晨FM

掷骰子,对这有疑问的人没学过高中数学的概率那一章?

粘牙的糖

我是晚上睡不着。听这个能更快入眠。这算哪条?

1390319mtmm 回复 @粘牙的糖

你这个肯定属于第2条啊。催眠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偏偏选择这个呢?

猜你喜欢
人为什么活着

他,是日本的经营四圣之一;他,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他缔造了京瓷40余年从未亏损的奇迹。

by:张德利心理

人为什么会吵架

过去的创伤在当下的关系中再次被触发,我们便会情绪失控,做出破坏性行为,资深心理学家从业55年,潜心研究之作,揭开情绪应激反应的深层心理机制,看懂情绪失控背后的原...

by:喀菲

人为什么活着

高森显彻、明桥大二、伊藤健太郎编著的这本《人为什么活着(精)》通过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之语,日本佛教大师、净土真宗祖师亲鸾圣人的语录,以及无数文学家、思想家对生命的...

by:雪舞骄阳

人为什么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我们为什么作为人出生?·为什么在活着?·为什么无论多么痛苦也要克服种种苦难坚强地活下去呢?·人活着的意义是...

by:亲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