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章 七证

2022-09-16 19:51:5213:36 20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明心自在

朗诵孟老师著作,中间有涉及佛经翻译之异议,不作评论。同为趣向光明,没有什么不是~

明心自在

第二章 七证 此章专门开示深之一维。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乃自业中七种层次之修证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明心自在

知,犹觉也。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天之生此民也,必使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此处之知即孔子所谓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孟子所谓先知后知之知,亦下文格物致知物格知至之知,即生命之觉醒与觉悟也。   从此可知深维广维之一切工夫实践皆始于同一起点,即此一知字也,即是立志发心也。   止,犹居也,即止于至善也;又停止停息也,止息不合礼仪之视听言动也。知止,即生命从混沌迷蒙中忽然明现一方向,忽然觉悟人生所应追求之目标当在安住至善境界也,即是从此立志要做一个聖賢。

明心自在

大哉此知也,成聖成賢之大业全在其中矣。无此立志发心,此后之一切,止定静安虑得也,诚正修齐治平也,皆可免谈。 芸芸众生,终其一生,亦不有此一知,故从生至死浑浑噩噩与草木同腐,何其可悲也。 此志既立,从此沛然莫挽,合于此至善目标者即精进以从事,不合者则止息之。 故止字二义之积极向目标精进义与消极止息不合目标或礼仪之行为义,乃全然是一事之两面,全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也。   定说文安也。静本字为竫,竫说文亭安也,与安为转注。安说文竫也。定静安三字说文辗转相互训释,意义极为接近,必加以分疏方能有所区别。 知止而后有定者,言知晓人生所追求之目标当在安住至善境界也,止息不合礼仪之行为,而后身能安定。

明心自在

孔颖达先生曰总包万虑为心,故心正指目乎念虑也。念虑宁静不动,意必固我犹在也;故情性尚不得安和。破除此四者,情性乃得安和也。   虑说文谋思也,段注左传曰虑无他,书曰无虑,皆谓计划之纤悉必周,有不周者非虑。虑又有留取所要去所不要之义,与慧之简非择是同。总此二义,故虑乃深湛圆满之智慧。   得者,得其宜也。故安而后能虑者,言意必固我既去,性情既已安和,而后能起全然契理纤悉必周之思虑也。   虑而后能得者,言既能起此全然契理纤悉必周之思虑,而后能对一切事处置得宜,所作皆善也。故得者,亦曰得止于至善也,亦曰得此大学之道也。   以上七证之修证次第可设一比喻以明之。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第二章正道

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中华民族的道德史中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讲求方正,即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

by:妙巴

第二十七盏路灯

数下去,一盏两盏三盏。。。。。看,我们的家就在第二十七盏路灯的地方。。。。播读:宁沐文案:牧然

by:牧然_

七年级第二学期

七年级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二学期

by:教辅百科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by:有声小杨

《汉史》第二卷/第二章 朝廷内外

自高祖刘邦被围困白登山之后,汉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摆出友好的姿态。到了武帝的时候,国家富强,海内安定,有了与匈奴较量的资本,况且武帝本是个不甘心雌伏的铁血...

by:妙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