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法要 第五讲 调和4

2023-11-15 09:02:0663:00 176
声音简介

四、初入禅调息法者:

    息有四种相:

    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

    有三意:一入、二住、三出。

    初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沈浮宽急得所。

    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沈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沈。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此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调相。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人本是从粗入细,是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三事也。

    二住坐中调三事者:

    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心用念。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隐,中无宽急,平直正住。

     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

     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沈浮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小止观:止观坐禅法要

止观禅修是隋朝智者大师的禅修法门,方法简单有效,适合普通人进行修行,从而领悟人生的真谛,从容的面对生活。

by:福文化学院

止观功夫——内观禅法

我们这次所介绍的法门,是想要了悟佛陀所说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理、诸法的实相,一个非常快速而且简单的方法,你就可以了悟佛陀所说的“诸法无常、无我”这个道理。这些道...

by:一念清净福自来178

《童蒙止观》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摩诃止观》)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

by:云南深宁

《童蒙止观》诵读

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讲静坐的书隋天台山修禅寺智顗大师著

by:糊涂魚

止观功夫——不净观

不净观这个法门为什么这么必要?就是贪爱不降伏的话,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从最简单的了脱生死,了脱生死只是小乘的解脱法门而已,还不用谈大乘,你怎么发菩提心、行六度...

by:一念清净福自来178

止观功夫——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修行首重发心,修禅定亦然,不同发心,会导致不同结果。发心之后,也不是马上就修禅定,而是要先做好准备工作。都准备好了之后,当然还要有正确修禅的次第和方法。在正式修...

by:一念清净福自来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