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2022-08-26 22:25:2313:58 106
声音简介
我们这几天的主题是“关系,就是一切”,今天是第一讲 “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 。
我先来给你讲一个故事。
读书的时候,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大我几岁。认识了几个月后,我们成了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几乎每天都要见面。这里必须说一句,主要是她找我,我其实想躲她,但那个时候,我作为“滥好人”,没法儿拒绝她。
所以,在我们当时这个密切的关系中,主要是她感觉特别好。
逐渐的,我发现她有一个倾向:她恨不得把她每天发生的所有琐事,都讲给我听。比如她今天吃了一碗面,连面的形状是怎样的,吃面的感觉如何如何,都要讲给我听。
特别奇怪的是,虽然她讲的是吃面,但我有一种遏制不住的联想,他其实想告诉我的,是她排便的感觉。
我把我这个联想告诉她,她很吃惊,随即不好意思地承认,她那时的的确确是想说这个,但觉得这实在是太奇怪,所以控制住了,转而给我讲了她吃面的细节。就是如此奇妙,口欲和肛欲,竟然就这样混合到了一起。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他她这种倾诉欲望,于是对她说,你那些破事,有什么好说的,以后少给我讲这些,多讲点有意思的。她说,她也知道讲这些琐碎的事很无聊,但她就是恨不得把这一切都告诉我,让我知道。这股劲,好像她控制不住似的。
给大家交代一下,我们都不是同性恋。当时无论理论还是实战,素养都非常一般,所以没弄明白她到底怎么回事。
多年后,在一次咨询中,通过一个细节,才弄明白了她的心理。
这个细节是,我问一位来访者,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她回答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一双眼睛,能看到她的一切。
这位女士的回答,让我立即想起了我那位朋友的事。我知道,她们是同一种心理需求,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
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说都不轻,不过如果放在婴儿身上,这是非常正常的需求。婴儿会觉得,他和妈妈是一体的,而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被妈妈的眼睛看到,然后才存在。如果不被看到,也就意味着婴儿会觉得,自己的一些举动,因为没有被看到,所以就等于不存在。
电影《阿凡达》中,男女主角常说这样一句话:“I see you”,我看见你了。而看见,就是爱。
你看见我的那一刻,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第一层: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甚至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第二层: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没有镜子,我们看不到自己长什么样子。从哲学上的角度来说,没有“你”的镜子的存在,也就没有“我”。
很多西方哲学家做过这样的表述: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不过,他们这句话中的“你”,指的是上帝。过几天,我会详细介绍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这本书,这是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好,我们回到心理学的解释上,心理学的解释是,这个“你”,可以具体到人的身上。
比如,对婴幼儿来说,妈妈就是镜子,如果妈妈没看见,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存在。
再比如,对来访者而言,心理咨询师就是镜子。你可能听说过,心理咨询师最好是一面平滑的镜子,这样就可以帮助来访者在咨询师这面镜子上,如实地看到自己的样子。
这样听上去可能还是抽象了一些,我举个相反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没有被镜子看见,那会怎样。
还是一个咨询的例子,一位来访者,高学历,工作也很好,但她的人际关系总是不大好。有一次,她和我讲起,她最近一直参加的一个活动中,逐渐地,她和大家的关系又变得不大好了,但最初还是蛮不错的。她讲了过程后,我给了一个很简单的反馈: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他们有了很多愤怒。
她先是说,没有,我没有愤怒,没生他们的气。但待了一会儿后,她说,老师,这就是愤怒吗?我说,是啊,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愤怒情绪了。她安静了好一会儿后说,老师,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的这种莫名的情绪叫愤怒。
后来我们探讨了一下,为什么她都不知道这叫愤怒。总结原因就是,在她的家庭中,父母不允许她有愤怒,所以当她有愤怒情绪产生时,父母都会忽略她的情绪。于是,她的愤怒情绪,从来没有在父母这面镜子里被照见过,所以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例子太匪夷所思了,愤怒是多么常见的情绪啊,竟然有人会不知道?但在咨询中,这种情况常常会见到。
例如,有的来访者不知道,总是笼罩着自己的那一团情绪叫“绝望”。当我对她的这团情绪说出“绝望”这个词后,她才第一次懂得,原来这就是绝望。
所以说,I see you,这句简单的话里,藏着非常深刻的含义。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当没有被“你”这面镜子照见时,它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当然,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感受,都得有赖于另外一个人看见。应该是,最初被看见的体验,就像是内化成了一个镜子,这个内在的镜子,让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体验,也能懂得别人的体验。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孩子的镜子;
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做来访者的镜子;
作为爱人,我们要做彼此的镜子;
……
那么,到底怎么做呢?言语上指出来,这是一个方法,其他方法也非常多,我来介绍两位催眠大师的做法。
一位是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流派的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的故事。他是一个极为传奇的人物,他天生有音盲、色盲,17岁时还得了一场小儿麻痹症,但命运每为他关上一扇窗,他都会重新打开一扇门。例如小儿麻痹症直接让他领悟到了催眠的真谛,而他靠自我催眠,花了三年的时间,最终让自己重新站了起来。
再比如音盲、色盲这一点,普通人的色盲是红绿色盲,而他是紫色色盲,就是说,他只能看到紫色这一种颜色。至于音盲,则是他听不到节奏和韵律,声音对他而言,都是噪音。
他五六岁时,路过一个教堂,发现一群人发出极其难听的声音,但他们却非常开心,其实他们是在唱颂歌,可艾瑞克森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这么开心。他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噢,这群人的呼吸,是同一个频率。于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快乐的秘诀,以后别人给他讲话,他就观察别人的呼吸,并试着和对方同频。现在,这成了艾瑞克森流派的一个催眠技巧。
和别人保持同频呼吸,这样也就成了对方的镜像一般,但这还比较有难度,而且会觉得有点儿怪吧。那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办法,是我在艾瑞克森的弟子斯蒂芬·吉利根的课上学到的。
吉利根说,父母呼应小婴儿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啊啊啊”的时候,你也和孩子一样“啊啊啊”;当孩子表达“嗒嗒嗒”的时候,你也跟着孩子一起说“嗒嗒嗒”。你会看到,仅仅是这样去呼应,孩子就会乐不可支。
这听起来很简单是吧,但是,作为中国家庭的孩子,你可以想想,你在什么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过这样的呼应?相反,你可能很多时候得到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就是不搭调,也可能是无情地切断你的这份表达。
比如说,我给你讲讲一位来访者的故事。有一次,他考了98分,第一名,他很开心,对他的爸爸说,我考了98分。爸爸反问,为什么不是100分?下次他真的考了100分回来,很兴奋地说,爸爸,看,100分!而爸爸会说,别骄傲!
再比如,我有两位女性来访者有一份一模一样的回忆:她们小学的时候参加舞蹈表演,妈妈在台下看着。有妈妈目光的注视,她们跳得格外好。表演一结束,她们兴奋地冲下台去,张开双臂扑向妈妈,而妈妈来了一句:女孩,矜持点。
我这三位来访者的回忆都是,好像满腔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嗓子好像有被堵塞的感觉,这都是“看见”的反例。
家长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个人的理解是,他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惧怕和孩子一起同频共振时的美好感受,因此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意思是说,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马丁·布伯还论述说,...

by:Ys云朵朵_鹿苑

《因为爱,所以我存在》曾昭旭

《因为爱,所以我存在》的作者:曾昭旭简介三岁时跟着母亲四处逃难,七、八岁时从大陆逃到香港,十二岁到了台湾。后来就读建国中学完成六年学业,最初考上台湾师大数学系...

by:琦儿lyg

存在巨链

洛夫乔伊著《存在巨链》

by:半閒堂

一存在

忆起自己本来完美

by:一体的爱

为爱存在

《为爱存在》是一首来源爱的歌曲,表达这个世界都是为了爱才存在,也只有因为世界只有爱,能够印证我们曾活过一次,也因为只有爱才精彩。《为爱存在》这一首歌曲邀请了著名...

by:华语音乐

存在之轻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自然界最深层次实在的理解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已经有了重大改变、现在我们己非常接近于长期寻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统一。作为一位深受欢...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如空气般存在的我

★17岁一举成名,日本文坛最会讲故事的天才作家乙一★多部作品被影视化,日本现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在国内也拥有超高人气★以“中田永一”之名,延续经典“白乙一”风...

by:我兜里有土豆

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

【列维纳斯】(EmmanuelLevinas,1906~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1923年进入法国斯特拉堡大学哲学系,开始其哲学生涯。他是最早把德国现象...

by:醋溜寒冰菇

你有存在感吗?

本期读的书本《生命即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存在主义疗法》,是成都心灵之家心理咨询专家覃浪峰所著。这本书是覃老师多年来咨询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他将存在主义疗法与...

by:夏木_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