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八记”第六篇《石渠记》解读

2023-06-18 12:38:3430:59 1076
声音简介

永州八记第六篇《石渠记》解读

文:萧歌


石渠记


【唐】柳宗元


自渴西南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好,原文读完了,咱们这就开始解读:


自渴西南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得石渠),这石渠从山路中间穿过去了,把路给冲断了老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民桥其上)。


建一座桥,是个大工程啊。


不,就是弄几根木头在两岸上一横,中间绑上板子、竹竿之类的材料就做成的简易桥,很小。何以见得?因为这是“渠”。


中国古代的时候就有一本新华字典,叫《说文》,专门解释字词意思的。它说“渠——坑也”,说渠就是个水坑;还有一本大圣人专门读的书,叫《礼记》,也说“渠——沟也”,说渠就是条沟。


渠,就是水坑,就是水沟,是能存积水的地方。


坑和沟是死水,不能流动;渠是活水,是流动的,有出口有入口,狭长,有不是很深的深度。有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说渠是有源头的活水。


渠也分人工渠和天然渠。河南安阳林县著名的“红旗渠”,就是人工在悬崖峭壁上经历千辛万苦开凿的水沟,解除了当地人民百年来遭受的干旱灾难。而本文的“石渠”则是天然渠,石头堆里冲出来的水沟,个别地方稍稍深一点,能存点水,就成了“小潭”。


(图片:河南林县“红旗渠”)


本文的天然渠从人们必经的山路上流过了,所以(民桥其上),在石渠上建了座简易桥。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在石渠上,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说幽静,其实还是有声音的,(其鸣乍大乍细)。这里估计就是石渠的源头。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渠的宽度有时不到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或咫尺,或倍尺),很窄!唐代的一尺也就30厘米左右,这渠窄的地方不到30厘米,宽的地方也不过60多厘米,是条小水沟!


渠很窄,有多长呢?其长可十许步,有十几步长。唐代五尺为一步,十几步也就70多尺,最多二百米长!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水流遇到一块巨大的石头,过不去了,左右边上也挺高,没法“反流”了,怎么办?


水真是自然界最有办法,最有力量的物质了!既然不能回流,也不能爬高越过去,就挖地道,从大石头下面掏过去!(伏出其下)!


读到这里,我都有点感动!为自然界磅礴的力量感动,为自然界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动。上善若水,因其无有,故能入无间。它能用任何方式完成自己的任务——流入大海!谁也挡不住它,在沙洲小岛里(间厕曲折),在高地前(抵山石,屈折东流),在大石头处(伏出其下),它总是能找到出路。自然界真的太伟大了!


从桥上下来,沿着石渠继续向下走,看看水流哪儿去了?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翻过大石头再往前走(踰石而往),就发现一个小水坑(石泓),这个石泓,比渠大,比潭小,是个天然水坑,岸上的菖蒲很茂密,细长的叶子伸出覆盖了它(昌蒲被之),围绕着石泓的一圈石头上长着碧绿的苔藓,滑不溜叽的(青鲜环周),这个“鲜”念“藓”,苔藓的藓。渠水正往北边流呢,可能又遇上高地流不过去了,像在袁家渴一样,(又折西行)又转弯往西流,在山边巨大的山岩下流过,然后继续向北,像瀑布一样的堕入下面的小潭中(北堕小潭)。


水像小瀑布一样落入小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减百尺),三十平方米左右。潭水清澈且比较深(清深),有许多小鱼飞快地游动(倏鱼)。


沿着石渠,从上游的石泓向下来到了另一个地方,小潭。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渠水又往北弯弯曲曲地迂回绕行,斜着眼睛看好像没有尽头(睨若无穷),不过终究流入袁家渴(卒入于渴)。


我查了好多解释,睨若无穷的“睨”解释成“斜着眼看”,我认为不妥,在本篇,“睨”应该是“眯着眼看”的意思,因为不是像平常看东西一样正视,所以称为“睨”,不应该解释成斜视,斜视是轻蔑的、不庄重的表现,没必要对着小溪斜视,所以,在本文,睨若无穷应该是微微扭头眯着眼看而已。


这算把石渠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从(有泉幽幽然)起,涌出的泉水形成一条天然的水沟——石渠,水向北流,过一座简易桥,水钻过一块拦路的大石头,过了大石头,有一方小水坑——石泓,石泓的水再向西从山边落入小潭,然后又向北弯弯曲曲流入袁家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两边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诡石)、长相奇特的树木(怪木)、没见过的奇花异草(奇卉)、美丽的箭竹(美箭),这些稀奇古怪的树妖石怪似乎并排坐在两边伸出手遮盖住渠水呢!


有两样描述我和老师的解读不一样,第一个是“美箭”。夸竹子长得好看为啥要用“箭”这个字呢?大家都知道一般竹子又高又长,这“箭”也太大了吧?


一查才知道,湖南零陵阳明山一带,也就是永州地区,专出箬竹。这种竹子长不高,最高2米左右,秆很细,直径不到一厘米,上面粗,一堆叶子,下面细,可不就像一根根尾巴长毛的弓箭吗?美箭!


第二个是列坐而庥。多数人解释为大家可以并排坐那儿休息一会,这个解释肯定不对!因为上下文没关系,刚提了一句诡石怪木,就说人们坐那休息,看鬼怪?


这句话应该是对石潭以及向下蜿蜒流向袁家渴的溪水两边的景观的描述,潭一面是从石泓流下来的小瀑布,一面是向下继续流走的沟渠,两侧的石头、树、箭竹一排排、一丛丛像排队似的伸出枝杈遮盖渠水,这个“庥”不是休息的意思,是遮盖的意思。


但是我仍然对诡石、怪木、奇卉这几个词有疑问,结合《小丘记》里说的(铲刈秽草,伐去恶木),我很疑惑,柳公为什么会对这些草木像怀着深仇大恨一样用贬义词来形容呢?美丽的地方总有些违和的描述,他一定另有所指。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这里又开始对风进行描绘了。风在山上摇动树梢(风摇其巅),“哗哗”的声响在山谷间回荡(韵动崖谷)。看起来身边的竹子也没动,花草也不摇,安安静静的(视之既静),但却能听到远远的风的呜呜声和树木摇曳的哗哗声(其听始远)。


虽然本文没把风作为主持人对待,才16个字,但艺术效果一点不逊色。与《袁家渴记》里对风的描述完全不同,袁家渴的风是动态的,有强烈的一连串的动作,沾花惹草,摇飏葳蕤,是个调皮孩子。这儿的风没有动作,面前的草木都不动(视之既静),像没风一样,但是能听到高处山谷里的回声和远处树林的轰鸣,虽然只有声音,却能让人感受到力量。视觉里的“静”和听觉里的“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我跟着州牧后面,这才发现这个石渠(予从州牧得之)。州牧?中唐和晚唐已经没有州牧了,柳公作为司马,他的上级应该是刺史,只是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自称“太守”一样,他称呼永州刺史为州牧,是发思古之幽情,是一种尊称。


永州刺史可不是来玩的,人家有正事。兴修水利,疏通渠道。把渠上浓密的藤蔓砍掉,烂木头扒拉到一边(揽去翳朽),挖开淤塞的土和石头疏通渠道(决疏土石),把那些砍掉的枝蔓和烂木头堆起来,一把火烧掉(既崇而焚),然后,渠水就疏通了,石泓、石潭就又充盈了(既酾而盈)。


诡石怪木之所以被用了贬义词,是因为落叶和朽木落到了渠里,混合着土和石头堵塞了渠道啊!刺史领着司马干了件大好事,搬开朽木,挖掘土石,疏通了水道,让水顺着天然石渠流下去,不仅风景更美丽,而且不容易造成洪水,多好的爱民之举!


还有,《西山记》说:斫榛莽,焚茅茷;《小丘记》说:秽草恶木,烈火焚之;《石渠记》说:既崇而焚。看来,那时候人们解决枯木烂叶的方法就是放火烧,好办法。现在你烧烧试试!


最后,结束语,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可惜这么好的地方从来都没人提起过它,也没见过有书面记载(未有传焉者)。那我来写吧,(故累记其所属),网上很难查到“累记所属”的意思,我认为“累记”就是把所有勘察过的值得一夸的地方记录下来,“所属”就是说这地方没名字,是作者根据当地地名和自己的喜好给起的名字,比如“袁家渴”,“百家濑”,“小石潭”,石渠,都是柳公给起的名字,累记所属,记录那些好风景所属的地区。(遗之其人),留给石匠,这个“遗”不读遗留的遗,读“遗”,就是给人留东西的意思。至于“其人”怎么就是石匠了,我也不知道,只是按照老师教的解释吧。


书之其阳,刻写在面南的石头上。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好让以后喜欢旅游的驴友一眼就能看见(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开始派人伐木清渠,从石桥泉水处一直清理到大石(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翻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和小潭,石渠这一段的美从此就显露出来了(于是始穷),这个穷,是揭开的意思,是说石渠的美丽像揭新娘的盖头一样被掀开了。


《西山记》结尾说:元和四年。现在是元和七年,从游玩西山、钴鉧潭、小丘、小石潭到现在,又过去了三年,永州美好的景色一直在等着柳公去踏足呢。


正月八日开始干活,十月十九日完工,二百米的渠道疏通,干了九个月,春节都不休息!真敬业啊!又可见,古代没有电力、机械力的山地施工有多难,估计不仅仅是运力和人力的问题,可能像现在一样,工程款弄不好中间也断档了好几次,买不起材料,干干停停吧。



全文解读完了,这次的解读偏重了一点地理,对美丽风景的欣赏显得弱了些,说实话,本文描述的最重要的三个地方:石渠、石泓、石潭,我都没啥感觉,主要是因为石渠太短小了,没啥可吹的。


但柳公对自然的伟力——水的描述,让我肃然起敬!间厕曲折,伏出其下。


还有,对风的描述,一样荡气回肠!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柳公在永州住了十年,永州现在还有柳公的纪念堂,因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这八景有些已经湮灭了,有些虽然在,景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可能不那么好看了,但文字和想象力是不可磨灭的,只要你还愿意读书,你还有想象力,你就仍旧能沉浸在“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惬意中,风景,在你心中!

(图片:现在的永州石渠遗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柳宗元《永州八记》

中学课本收录了一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这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八篇游记之一。这八篇游记被称为“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by:听书读书共分享

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票价描述暂无开放时间全天乘车信息暂无

by:恋景旅行APP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

by:假说真听

柳宗元专辑

黔之驴作者:柳宗元原文黔之驴(1)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

by:小巧小玲

柳宗元经典文章

柳宗元经典文章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

by:zyc0607

乱世文豪柳宗元

浓缩八大家风雨人生,风雅与深情,旷达与忧伤,天下雄文,品鉴不朽华篇,青少年心灵成长阅读精品。更多经典请见微信公众号:JDSH80(经典守候)

by:经典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