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八记”第七篇《石涧记》解读

2023-06-18 12:39:3829:15 837
声音简介

“永州八记”第七篇《石涧记》解读


文:萧歌


石涧记


【唐】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原文读完了,这篇不算长,咱们这就开始解读: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经过了九个月的时间,在永州州牧的亲自监督和关怀下,清理石渠的事总算干完了。(石渠之事既穷),这个“穷”是完事了的意思。从石渠上那座小桥(民桥其上)往西北方向走,下山绕过土山的北坡,又看见一座桥(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这的水量比石渠的又大了三分之一。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很多解读都把“倍石渠三之一”解释成比石渠大了三倍,这是不正确的!


“倍”的确是倍数关系,但不是三倍,是三分之一倍。中国古代对倍数和分数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倍数关系是把倍数放在前面,基数放后面连着说。比如“小女子年方二八”,就是说这女孩子有十六岁了,二八,2是倍数,8是基数,就是82倍的意思;再比如,“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是说打仗用兵,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包围歼灭他,比敌人多五倍就猛烈攻击他,比敌人多两倍就分割瓦解他。这里也是把倍数放在前面,只不过基数假设成了一而已;再比如,“三五二八月如练,海上天涯应共见”,是说八月十五、八月十六两天月亮特别大特别圆,这里三五,倍数是3,基数是5


再回忆一下《石渠记》里说石渠的宽度,“或咫尺,或倍尺”,说有的不足一尺,有的是一尺的两倍(倍尺),这就是古汉语的倍数表达方式。


再说分数。分数分为分子和分母,古时候说分数的时候,要么直接说几分之几,要么省略“分之”俩字,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这里的十一就是十分之一的意思,先说分母,后说分子;要么把分母也省略了,再比如,“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就是说人一辈子不如意的事占了十分之八九,分母10给省略了,只说分子是8或者9


本文的“三之一”,把“分”又给省略了,就是三分之一的意思。连起来读,倍石渠三之一,就是说是石渠宽度的三分之一倍。


石渠宽(或咫尺,或倍尺),一尺30厘米,倍尺不过60厘米,比石渠又大了1/3倍,不过80厘米左右!


所以这里不叫“石渠”,叫“石涧”。


上回咱们解释了“渠”,就是水沟的意思;《说文》也解释了“涧”的意思,涧——山夹水也,就是说涧是夹在两山之间的沟!


这就是和“渠”的区别了,都是沟,渠边上不一定是山,可能就是平地挖出来的沟;而涧两边肯定是山,不管山高山低,水流量是大是小,涧的规模肯定要大于渠。


亘石为底,达于两涯。一大块挨着一大块的大石头打底,打横顶住两岸。亘石,连续不断的石头。和《小石潭记》的“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不一样,那是一整块大石头(全石);这里的石头也是做沟底的,只不过是一块挨一块(亘石)。


这里的石头也很有特色,和《小丘记》里的也不一样。这里的石头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捆】奥。有的平平展展的象大床一样(若床),有的平铺着一长条象老房子的基石一样(若堂),有的一堆一堆的象在桌子上摆宴席一样,有的一长条立着横在水里,像老房子的门槛一样,一头是客厅,一头是卧室(阃奥)。


是不是和《小丘记》不一样?《小丘记》里的石头像恶仆(突怒偃蹇),像熊罴爬山,像牛马喝水那里的石头是立着的,被赋予动态的活力。这里的石头是静态的,被比喻成了物件,床、基石、大碗菜、门槛石,因为它们多数是趴着的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水在这些象大床大桌子一样的石头上静静地覆盖着(平布其上),看起来很透明,也不深,跟没流动一样(平布)。水怎么可能不流呢?只是流动的很平静,很缓慢,偶尔有一些波纹闪动,就像给溪流在绣花一样(流若织文);再往下流,有了落差,水汩汩地出声了,如同在弹着古琴一样(响若操琴)。


古琴和古筝声音不一样,差距很大,古琴深沉,古筝清亮。这里比喻的“琴”应该是古琴,因为上文多数描述石头平整,水流缓慢,是一种“静”的意境,而古琴就体现着“宁静致远”的特色。


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把裤腿提起来,袜子脱了,光脚丫踩水里(揭跣),折几枝竹子当扫把(折竹箭),扫掉落叶(扫陈叶),推开烂木头(排腐木),清理出一块可以放十八张或者十九张折叠椅的地方(可罗胡床十八九),这回可以美美地躺一会了!(居之)


柳公用词真的很准确。折竹箭,《石渠记》里解释过了,袁家渴、石渠,还有今天的石涧都在永州零陵区的阳明山附近,而阳明山盛产箬竹,就是很细很细长不高的竹子,因此可以折下来做扫把(扫陈叶),因为水有浮力且一直流动,所以把烂木头推水里让它流走(排腐木)。这一连串的动词非常传神,折、扫、排、罗,马上感受到愉快劳动的气息!


大家注意到没有?你能查到的解释都没说他们忙活的地方是在是水里还是岸上?


我可以肯定地说,柳公他们是在水里玩呢!


揭跣而往,需要提裙子挽裤腿脱袜子,好好的在岸上提裙子干嘛?地上脱袜子不扎脚吗?这动作一看就是下水了。水里如床如堂的平整的大石头是他们(而往)的地方,水很浅,(平布其上),水的深度薄得如同铺桌布一样,浅不浅?


浅也不能一屁股坐水里,况且石头上乱七八糟的,有落叶,有糟木,得清理一下,因此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


清理干净了,搬来了十几把胡床,也叫“交椅”,就是折叠椅,汉人的椅子都是固定的,很笨重,家具店现在还有卖的红木圈椅、方凳之类的,很沉重,不方便携带。游牧的少数民族经常要搬家,所以发明了轻便的能折叠的椅子,“交椅”,传入东土大唐,极大地方便了农耕文明的汉人,连唐玄宗都特别喜欢胡人的小玩意,特别是乐器,他还亲自写了不少富有西域风情的曲子。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交织的水流,铮铮琮琮的流水声,都在床底下;碧绿的大树、被阳光照得透明的树叶,如同翠鸟的羽毛般遮盖在头上;崖壁的石头一片片、一点点如同龙鳞一般高耸在两岸,似乎在守护这宁静与安详。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古人也有好玩的,有能和我一样玩得别致,玩得享受的吗?(其有乐乎此耶),以后来的人有能按我这玩法来玩的吗(追予之践履耶)?这个“践履”,表面上看是踩踏我到过的地方,或者说重蹈覆辙的意思,其实柳公想表达的意思是你们谁能按我的方式来玩?


什么方式?在西山,(斫榛莽,焚茅茷);在钴鉧潭,(崇其台,延其槛);在小丘,(铲刈秽草,伐去恶木);在小石潭,(伐竹取道);在石渠,(揽去翳朽,决疏土石);在石涧,(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所有天然的美景,都有其不完美的地方,或者说都有被埋没的地方,如果只是站那里看看,看不着就算了,那么很多美是发现不了的,只有动起来,用行动和智慧改变面貌的,才能在辛苦后感到自豪,得到享受。


因此,“劳动创造美”这句话,简直是至理名言啊!


得意之日,与石渠同。声明一下,有些文本写的是“得之日,与石渠同”,因此就翻译成“得到石涧的时间,与去石渠的时间相同”,也就是同一天。这个解释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到达石渠的时间是(元和七年正月八日),农历正月,正是冷的时候,怎么可能搬着床躺水上抠脚丫?不得冻死啊?


还有,本文文首第一句就说(石渠之事既穷),就说明了是把开发石渠的事办完了才继续奔着下一个目标去的。


因此,正确的文本应该是(得意之日,与石渠同),就是说心里美啊,和发现石渠那天一个样。只是说心情,不是说时间。


柳公不仅表达了没人能像他一样,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更有创造美的能力;还隐晦地传达了自己不正是陷落在偏僻的山里的美吗?谁能发现和启用我呢?


放心吧柳公,再等三年,也就是元和十年,你就会被召回京师的。只是……别太乐观,离永州不远的柳州在等着你呢!


是其果有遭乎?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从袁家渴这个方向来的驴友,得先从石渠这里过小桥,往西北方向下山,然后才能到石涧;从百家濑这个方向来的驴友,得从石涧往上爬山,顺着山路才能到石渠。


这就明白了,石渠和石涧不是一条溪流,中间隔着个小山包,石渠向北流入袁家渴,石涧向西北流入百家濑;石渠虽然从山上起源(有泉幽幽然),但多数可能是坡地,坡度较为平缓,石涧可是山涧,两边全是山。


石渠有来源,石涧也有来源,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往那边去路中间可以玩的地方还有好几处(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那上面的深山老林太险峻了,(逾峭险),道路非常狭窄,走不到尽头了(不可穷也)。



好,全文解读完了,很有一些体会。


本文对自然的描述偏重水中的山石,用了很多比喻,如床如堂,如摆宴席,如分内外屋;对清澈透明的水的描述更是美妙!(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这几句我特别喜欢!看起来平静,但细细看有波纹,还能听见古拙的声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更衬托了水的清澈。


然而作者更愿意展示的,是“劳动创造美”的理念,用折、扫、排、罗这些动词做排比句,把改造景区的工作表述的很详尽,好提出“谁能和我一样”的自得之词。


对词句的追根求源花了我不少时间,可能降低了欣赏美文的愉悦感,其实不然!如同柳公的(斫榛莽,焚茅茷)一样,发现美是需要有点代价的,求索的过程比单纯的接受更让人陶醉!


(图:现在的石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炉火熊熊

不对不对!“流若织文”不是织出来的纹路的意思,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应该是“轻柔的水流平缓地流动,产生一圈圈象丝绸织物那样的柔光”,把水流比喻成丝织物,我们不是也把女士的丝质睡裙比喻成流动的光波吗?应该是通感的感觉!

听友211700967

声音磁性,棒,希望继续更新。

猜你喜欢
柳宗元《永州八记》

中学课本收录了一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这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八篇游记之一。这八篇游记被称为“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by:听书读书共分享

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票价描述暂无开放时间全天乘车信息暂无

by:恋景旅行APP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

by:假说真听

柳宗元专辑

黔之驴作者:柳宗元原文黔之驴(1)黔无驴,有好事者(2)船载以入(3)。至则(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5)大物也,以为神(6)。蔽林间窥之(...

by:小巧小玲

柳宗元经典文章

柳宗元经典文章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

by:zyc0607

乱世文豪柳宗元

浓缩八大家风雨人生,风雅与深情,旷达与忧伤,天下雄文,品鉴不朽华篇,青少年心灵成长阅读精品。更多经典请见微信公众号:JDSH80(经典守候)

by:经典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