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八记”第八篇《小石城山记》解读

2023-06-18 12:39:1232:39 505
声音简介

“永州八记”第八篇《小石城山记》解读


文:萧歌



小石城山记

【唐】柳宗元


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图:现在的石城山)



原文读完了,这篇不算长,咱们这就开始解读:


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咱们第一篇解读是《始得西山宴游记》,简称《西山记》,在那里,柳公开启了永州的旅游模式,得到了飞一样的感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后来陆续又去了钴鉧潭、小石潭和小丘,这几个地方都在西山附近,过了三年,又去了南边的袁家渴、石渠、石涧等地,今天又回到了西山附近。


从往西山去的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岭下走(逾黄茅岭而下),有两条路(二道):一条向西走,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寻之无所得),找什么呀?好玩的地方,有山有水的地方,结果没找到,因为那就是条大路。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另一条是东偏北方向(少北而东),稍稍偏北,实际向东,少北而东。还没走四十丈,也就不到15米,土断而川分,麻烦了,路没了!


柳公用词是很准确的,他用了“断”这个词,说明原来有路,到这突然没了。他干嘛不直接说“路断川分”,是因为这里实在不算“路”,之所以前面说“有二道”,恐怕是采药人或者放羊娃走的山间小道吧,其实就是土地,因此才说“土断”;而“川分”就是造成“土断”的原因,山洪形成了川,估计就是桃江,分隔了山地与坡地。因为大石头堆在了岸边,而“垠”就是边界,所以说“横当其垠”。


因此,(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这句话应翻译成:天然的小路到这里就没了,被山溪河流分断了,对面岸边有堆积的大石头横着挡在前面。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这一句比较长,是对挡在路上的大石头堆的描述,咱们一句一句解读。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像城墙垛口一样的矮墙(睥睨)和房梁的形状(梁欐)。这个描述大家在山里一定经常见到:一部分石壁向上直立,高低不齐,像城墙一样;一部分石壁横着生长,一层一层的,有那么一大块看起来像大梁一样又长又粗,横担在石壁上。这句就奠定了小石城山是天然“城”的基础,因为有外城墙。不仅有城墙,还有城堡和塔楼呢!


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城墙边凸出岩壁一大块岩石,看起来好像城堡一样(堡坞),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有若门焉),从洞往里看一片漆黑。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的响声,扔水里了,那声音在洞里回响(洞然),好久才消失(良久乃已)。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看起来唐朝就有了,《袁家渴记》里也写了: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湖南和广西的大山里多溶洞。


环之可上,望甚远。可以盘绕着石头山登到山顶,站在上面可以望得很远。


这句话我绝对不信!


因为这土山是大自然地震和雨水侵蚀的造物,湖南这样的地貌很多,比如张家界,到处是顶天立地的石头城、石头堡,还有哈利路亚山!永州这里也不例外,自然造就了一面崖壁,石头露出来了,像城墙、像城堡,但海拔不高啊,也就十来米,现在五层楼那么高吧,怎么可能(望甚远)呢?


其实是我太较真了。在许多文学大家——比如柳宗元、欧阳修——都写过山水文章,都把海拔不高的山写得如入云霄一般,其实第一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高楼大厦,有个几十米高的构筑物就觉得很宏伟了。


第二,和我们一样,在相对较高的高地上放眼四望,很容易让心情放松,产生开阔、舒畅的感觉,可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非常的愉悦!


所以,如果人们觉得心情不好,不妨去爬山,一来特别锻炼心肺功能,二来放松减压,很多想不开的事,登到山顶后极目四望,你会发现,那些原来对你来说大的不得了的事情,在高处就变得渺小无奇,不值得你太费心了!你会突然发现,你的心胸开阔了!那些原来怎么也看不开的事突然变得鸡毛蒜皮不值一提了,像山一样坚持自我,像水一样顺其自然,此刻对你来说无比的清晰!那更广阔的天地,更遥远的远方在等着你!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漂亮的树木和好看的箬竹(嘉树美箭),因为没有土,所以越发显得奇特而坚韧(益奇而坚),怎么个奇特?稀稀拉拉,这一堆那一簇(疏数),这个“数”要念“簇”;有的半弯着身子,有的躺着横着长(偃仰),看起来就像有眼光的聪明人鼓捣出来的一样(智者所施)。


听友朋友们,这一段很值得回味!柳公用词是非常准确的,描摹极其精彩!


古人对没有土壤滋养却还能生长的植物投以了非常的热情,非常高调地赞颂它们,比如竹子,“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比如黄山松,“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他们歌颂的是顽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柳公拿这些植物自比,奇特、坚韧。


至于“疏数【簇】偃仰,智者所施”,既是写实,也是表达文人们的审美情趣,认为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才是美的表现,而这种美是人为的,或者神作的,反正不是天然的。柳公认为自己就是(嘉树美箭),是冥冥中的神仙把它放在这艰苦的石头缝里来考验的。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唉!我对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造物者,持怀疑态度已经很久了,今天到了这里——小石城山——越发感觉,哎!有哇!(愈以为诚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类智者所施也),造化山川草木的,是自然界的智者——老天爷,就从永州有这么多奇山秀水来看,我认为这世上还是有老天爷的。


这是作者的一个立论,从怀疑有没有造物者到相信有。


但是!注意,但是!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但又奇怪,造物者干嘛不把这奇山秀水搬到中原大地去(为之中州),而是把它们陈列在这蛮夷之地(列是夷狄)?过了千百年也不能展示美色(一售其伎),那你造它干嘛呀?不是白费力气吗(劳而无用)?


注意,这里“更千百年”要读更替的更,不是更加的意思;伎是技艺、表演的意思,山水有什么技艺啊?秀美就是山水的技艺。但秀美是给人看的,不把秀色放到人烟稠密的中原,却扔到荒僻无人的蛮夷之地,给谁看啊?钴鉧潭那么美,人家不是把地给卖了吗?小丘那么好,不照样是(唐氏之弃地,农夫渔夫过而陋之)吗?袁家渴多好啊,(永之人未尝游焉),本地人都不来看看;石渠怎么样,照样(未有传焉者),还得我写新闻报道;这么秀美的山水扔这儿,真白瞎了!(劳而无用)


柳公想表述的是美要展示给开化的人,懂得欣赏美的人。因为交通不便,古代所有人都认为,山区、森林、大漠,所有很难进出的地方,都是蛮荒之地,那里住着的人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的人,都是不开化的土人,没文化,怎么欣赏美?


正因为怀疑老天爷干嘛做这劳而无功的事,所以引发了另一个怀疑: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如果说老天爷不会干这没用的事,而这美丽的山水就在这荒僻的地方,还在这里(疏数偃仰),劳而无用,说明这不是老天爷干的事,根本就没有老天爷!(则其果无乎)


这第二个立论推翻了前一个立论,前一个是(愈以为诚有),现在认为没有造物者(则其果无乎),论据是老天爷不会干把好东西放破地方的事。


这时候有人不愿意了,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这个“或”是“其他人”的意思,他说,这是老天爷知道你很贤能,也知道你辱没在这个地方了,特地安排这美丽的山水供你消遣呢(以慰夫贤),“夫”字无意义,可以理解为“你”,知道你好旅游,给你点风景安慰你。


这意思表示,还是有老天爷的,多善解人意啊!


又有人说了,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说这地方还是有灵气的,天然的钟灵之气没有造化出伟大的人物,却弄出一堆形态各异的石头(独为是物),因此,楚地的南边人烟稀少,而石头众多啊!


这种说法有点意思!没有直接回答有没有造物主的事,只说天地有灵气,在此造石头,似乎是说有造物主,只是这地方造物主只造好看的石头。或者往深里说,造物主没有造出伟大的人物,只造出了像石头一样不聪明的庸人罢了。间接地表示有造物主。


是二者余未信之。这俩人说的话,我都不信!


我也不信!



文章暂时解读完了,本文的“小石城山”仍然是柳公给起的名,只是因为这个有石头城墙的山规模小,所以叫“小”石城山,顾名思义,还有一个“大”石城山,柳公也写了文章,只是不在这“永州八记”里,有兴趣的听友可以搜搜看。


前几篇文章,炉火还提醒大家不用去挖思想,抠背景,因为写景为主,牢骚为辅,只是间接地带了几句,类似于“不与培塿为类”,“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焚之”之类的话;这一篇不一样,还真得挖思想,抠背景,因为作者玩着玩着,玩出个哲学命题“世上有没有造物主”,换句话说,有没有上帝?


文里两个朋友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示了,有!而作者也肯定地回答了:我不信!


那么是不是表示作者认为世上没有造物主?


也不是,在这一点上,柳公是比较含糊的。从第一篇《西山记》里进入虚幻,(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说明其认为有造物者;《小丘记》里,感叹小丘“是其果有遭乎?”表示这是命运的安排,命运就是造物者赋予的;《小石城山记》里又说,“愈以为诚有”,只是埋怨造物者为啥非把美玉扔到沟渠里,从这些话里都能看出,他认为“造物主”是存在的,只是对他不公,而且一直没有发现他的遭遇,继而来拯救他,改变他的境遇,因此,由信神明而转为信“道”,就是信不可捉摸的自然规律,信命。


这里我不再重述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运动,最终失败导致自身被贬的过程了,刚到永州的时候是很悲惨的!无处安身,先是妻子离世,继而母亲病故,自己也水土不服,百病缠身,甚至遭遇火灾,家当烧得一干二净,再惨不过了!在他看来,这都是命运的安排。


但是柳公是不是就垂头丧气坐那儿啥也不干,等着命运收拾他吗?不是。那他是不是奋起抗争了呢?是!只是抗争的方式很巧妙。


他走去处,畅游山水,让心情得以平复,你很难想象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人能写出这样清丽洒脱的文章。他把写文章当成了抒发胸臆的方式,经常把自己的政治抱负用片言只语写进游记当中。这些文章可不是压箱底自己看看得了的,它在士人阶层广泛流传,传看的人越多,对命运的改变越有利。


在古代,文采就是通行证,就是上位符,王勃《滕王阁序》,用文采积极地推荐自己,差点上位成功;


司马相如,用《子虚赋》换来了功名;


李斯用《谏逐客书》取得了秦王的信任。


柳宗元的山水文章对改变命运是否直接起了重大作用,这个我不敢说,但他其它的文章则一同传阅天下,那些是关于政事、社会的,柳公的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评说风格,一定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才在谪居永州十年后被召回京,只是,没能达成施展抱负的心愿,很快就又被贬到离永州不远的柳州当了刺史,比在永州高了一级,环境一样的糟糕!


因此,他心目中的造物者十分的不清晰,而“是其果有遭乎”这句话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为了不至于沉沦,我倒是希望所有感觉不如意的朋友们都出去走走,到自然的山水中去,到开阔的原野、戈壁、海洋中去,那里能够让你“揽去翳朽”,“既酾而盈”,吐出腐气,让清新的思想充盈内心!




“永州八记”的解读到今天就全部结束了,喜欢的听友请点击“喜欢”,让炉火也喜欢喜欢。马上到新年了,炉火在这里提前预祝各位听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进步!快乐开心!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千秋语

很好!

炉火熊熊 回复 @千秋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