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人生》第三章 天赋

2022-08-01 18:59:4807:01 52
声音简介

 

 

 

 

 

 

 

 

 

 

 

 

 

 

《并非人生》

2.0  喜马拉雅版本

 

 

作者:并非

 

 

 

 

 

 

 

 

 

 

 

 

 

 

 

 

 

 

 

 

 

 

 

《并非人生》1

前言3

名词统一4

人性5

引子5

自私自利6

人性的善恶7

欲望和情感10

理智11

良心和良心谴责12

13

引子13

智力13

脾性14

人与普通动物的区别16

道德17

正义21

自由和幸福23

人生目的和理想25

死亡26

人类大善28

你想怎么过一生29

尾声30

本书概要30

本书终曲32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前言

《并非人生》属于《并非核心思想》推演出来的首个层面上的东西,她主要讲述跟人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是人的生命中的核心部分。

从传统学科上讲,她主要属于伦理学、道德哲学的范畴。

 

这本书,是不需要建立在“已知很多复杂知识”的基础上的。我们能正常交流下去的所有前提就是你“是一个正常的、能识字的成年人”,我们交流的内容,也是每个正常人都能理解的。

 

本书并不是教科书,而只是基于我们都能体会并了解的事情做一些交流。

 

本书号召“你需要和大家相互友爱地一起活好每一天”

 

“如果你真的是什么都不想去想,那么千万不要读这本书”。(——这句话可以放在这本小册子的封面。)

 

 

本书核心内容,大致成型于1987年夏天,写于2013年春天。

 

 

第二节、名词统一

 

文中用到一些词,文字表现不一样,但是意思一样,我在下面列举并统一一下。

 

好坏,善恶,统称为善恶。用来表达道德倾向上的正反两个方面。

低级动物、普通动物、一般动物,统称为普通动物。是指区别于人的其他动物。

小孩、婴儿、孩子、人、自然人、动物人、普通人、一般人,统称为普通人。都是指还未形成自身思想的人。

思想人、形成思想的人,统称为思想人。指已经形成思想的人,同时对其思想的善恶无要求。

理想的人、睿智人、圣人,统称为睿智人。指形成的思想符合人类大善的思想人。

  世界大善、人类大善,统称为人类大善。是指一个对所有人类成员都有益的规范。

 

 

 

第二章、人性

 

第一节、引子、

 

这里说的人性,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人性。

人性问题是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人首先是个动物。

人性就是纯粹的动物性及其衍生物

你是怎样的,别人就是怎样的。

不管你是鞋匠还是国王、是恶棍还是圣人,我们都是一样的自私、虚荣、贪图享受

 

对于具体的人性的共同特征,例如贪生怕死、自私虚荣、贪婪虚伪等等,我们留到《并非生活》里再列举讨论而现在,我们只需要大致知道,“是的,就是那样的,所有人都一样地那样的”,就行了

这种内心深处共同的人性,所有人都一样的

所有人,包括圣人。

圣人跟普通人的唯一区别就是,他跟你一样地这样想了,但是他可以跟你并不一样地那样去做。

 

 

很多故事中,都习惯把穷人描述成拥有更多优秀品质的人,而富人则拥有更多恶劣品质。

然而这显然是不了解真相才会产生的想法。

穷人看起来比富人要更加朴实勤劳,其实是因为穷人为了生计,不得不付出更多体力,不得不付出更大代价。而当穷人成为富人之后,他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然就可以表现得更奢华享受。

穷人并不比富人拥有更多值得表扬的品质。

穷人富有之后,也并没有产生什么“思想腐化”,他只是在穷人的时候过穷人的生活,富人的时候过富人的生活而已。

人们经常说的“人有钱了容易学坏”,说的也只是表象。事实上那个人没钱的时候就是那么个人,有钱了他也还是那么个人,他内心并没有变化,他只是在不同的时候满足不同的欲望。

 

 

 

 

 

第二节、自私自利、

 

“自私自利”是所有人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含义广泛的一个特征。

自私自利包含着人类其他特征的起源。

听起来自私自利是个贬义词,但是我们知道不应该用褒贬色彩去看待这些“自然现象”。既然他本就是自然存在着的,你还去评价他好坏,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知道是谁最初说的这句家喻户晓的话(相传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但是不可考证),这句话往往被一些人在过分自私自利的时候作为安慰自己的托词,大意是“圣人都说了,一个人要是不为自己活着,那天地都要惩罚他”。

其实我以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人类如果不为自己经营考虑,天地将会灭亡人类”的意思。当然,这句话究竟怎样解释并不重要,我们在这里提到这句话,是想说,“人为自己”,原本就是极其自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每个人原本就都是自私自利的,也应该是自私自利的

不过,“人为自己”里的这个“自己”,并不要简单理解为这个人单个的个体人,而是这个人的精神和情感包含的“大自己”。

这个人的“大自己”如果包含了父母兄弟姐妹,那么他就是爱家的;“大自己”一定程度包含了国家,那他就是爱国的:。。。。。。

 

 

 

既然“自私自利”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性特征,那么人为什么还是经常会产生一些“无私”的行为呢?

这种无私行为,大多数人是出自于情感(在理智的要求下做到无私的人,即可称为圣人)。

爱作为一种情感,有这样的功效:一个人的爱会把自己爱的事物跟自己联系到一起,以至于这个人会认为这个事物跟自己是一体的,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地位比原有的那个自我更重要。也就是说,你觉得她在爱别人,其实她是在爱自己,你让她不爱都不行。

例如常说的“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其实她是在爱自己。“人们对于至亲至爱常常会产生异常无私的行为”,也是因为这个人事实上已经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了。也就是说自私自利的这个“大自己”的范围扩大了。而人们爱自己当然是“最无私”的。

 

 

火烧到自己的手,你当然要设法把手拿开、设法“让他离开危险和痛苦”;家里的火灾烧死了野猫,你也许没有太大感触,但是大火如果正在逼近无路可逃的你的宠物猫,那么恐怕你一样要设法“让他离开危险和痛苦”,原因很简单,“爱”令它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你会自然地产生“像保护自己一样的保护它”的行为。

 

再打个比方,你正在过马路,远处来的一辆汽车比你预想中的快,你会快跑几步以避险。然而“一个你深爱的人还在你身后”,或者“你心爱的相机正好此时遗落在路中央”,这二者都会使你“无私”去冒险。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你把你爱的人或者物从精神上视为了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而爱护他们就是爱护自己。如果飞驰而过的汽车碾死了过街的老鼠,你除了觉得“死老鼠有些恶心并且污染了环境”以外,大约不会产生什么更丰富的怜惜之情,因为你并不爱它。

 

所以,把爱奉献给跟自己情感上无关的人,才是真正伟大并且无私的。

然而,世间永远也不必要有这样“伟大并且无私”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疯子。人本来就应该依顺着自身的情感和理智去生活,完全伟大并且无私的生活,对那个人来说是不人道的。                          

但是我们确实可以提高自己的情感和理智所包含的内容。

睿智人,是能把整个他所知的宇宙都视为跟自己一体的人。睿智人的“大自己”包含了“所有一切”。

那么睿智人的“自私自利”,在一般人的眼中,就是“异常无私”的了。

睿智人,也就是世间的圣人了。

然而事实上,圣人并没有“伟大并且无私”地做着令别人幸福而令自己痛苦的事情,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是“自私自利”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圣人的“私”和“利”,已经跟普通人很不一样了而已。

 

 

从“自私自利”推导出的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就是说: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他的行为总是朝着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选择。

利和害二者相比较,就选择利;两个都是利,就选择对自己利更大的;两个都是害,就选择对自己害更小的。

 

圣人也是趋利避害的。

圣人的不同,并不是他有时候趋害避利了,而只是他的利害,与你脑袋里所想的利害有些不同。

你觉得舍身取义很难,而对于圣人而言,大义当前的时候,你让他不舍身取义都难。他依然只是选择了自己更容易、更能、也更愿意做的行为。

 

 

 

 

第三节、人性的善恶

 

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持续争论的问题,莫衷一是。

 

小时候,大家可能耳濡目染地得到这样的概念:人一生下来,就如同一张白纸,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这张白纸上作画…...

其实,当然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小孩真是一张白纸,那么教育就会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人是一种动物。

人首先作为一种动物而存在

有些东西是不用教就会的,例如,孩子会护住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私),抢夺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利)。

这个“自私自利”,只是出于动物的本性,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完全不必将其上善恶的标签加到孩子们的头上。

人刚出生,原本就不是含有伦理和社会意义的人,只是一种动物

人作为一种动物,在其本性上,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也就是从动物转变为人的过程

也就是说,不要对孩子施以好和坏或者善和恶的评价,因为还没有成人;如果非说孩子的“好坏善恶”,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是坏的恶的

 

看上去似乎确实“有些孩子表现好些,而有些孩子表现坏些”。

然而其实,往往只是因为“那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更善于伪装而讨大人欢心,而那个大方直率的孩子总是忘了正确的做法、只知率性而为而遭到大人讨厌”。他们的天赋和脾性使他们有了不同的表现,但是骨子里大家都是一样的。

 

 

 

真正确定使一个人开始实质性转变的,是思维——发自内心的思维。

只有思维。

一个人如果一生都没有这样思维过,那他就只能一生都只是个孩子,直到九十行将入土的时候,他也一样只是个孩子。

 

思维是一种行为能力,是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

思维没有善恶属性,他本身并不能使人一定比动物更“”或者更“”。

他只是使人与动物产生伦理意义上的本质区别成为可能

仅仅是一种可能。

 

 

 

不同人的思维,并不一定产生同一思想。

一个人思维的结论,就是他的思想

任何他接受的思想,在他自己眼里,都是善的,否则他不会接受这个思想。

但是这个思想并不一定符合世界大善。

 

如果思维的结论是克服人的动物性,那么就能产生区别于动物的善

如果思维的结论是发扬人的动物性,那么就能产生区别于动物的恶

 

人类教育的过程,就是试图把普通自然人转变为本质区别于动物的睿智的过程

 

 

 

 

很多人虽然有思维,但是没有形成明晰的结论(思想),这样的人,看上去有善的有恶的,但是我们并不在这个时候评价他的善恶,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还未成,他目前还只是一个动物,还没有跟普通动物产生本质区别。

 

 

 

没有思想的人,也不是都只会朝恶的方向发展,他们有很多人看起来都是善良并符合人类基础道德规范的,但是,这种善,是可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他的善,是因为一些别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自己内心深处认知到的。

而思想层面的善,只要思想不变,这个人是的善恶是不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

这会在后面的《道德》章节中更细致地讲到。

 

 

 

人还未形成自己的思想、还未成思想之前,评价他的善恶属性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一定要评价,那所有人都是恶的;而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已经成思想以后,对于这个人自己而言,自己永远是善的。

其他人可以依据“世界大善”的准绳去评价这个思想的善恶,只是这个评价对那个思想本身已经是毫无意义的。他的思想符合世界大善,则被评价为善,他的思想违背世界大善,则被评价为恶。而对那个思想人本身来说,有意义的只是他的思想,外在于他的别的任何东西,都没有任何意义。

思想人是形成了自己思想的人,他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

睿智人、圣人,是思想的道德方向符合“人类大善”的思想

好坏善恶等道德观念,并不是每个来到世上的人要学习和获得的东西,而是每个来到世上的人都要在内心中把她重头生成并确定一次的东西

所以本书并不会讲到“善的行为规范是怎样的”,也不会讲到你“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睿智人”。因为那些正是你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获得的东西。也只有你自己去获得才能真正得到,因为这个东西是别人无法给你的,你也无法从任何人那里直接得到。

 

 

 

 

第四节、欲望和情感、

 

 

欲望就是你想要达成什么。

欲望是普通动物就能产生的一种感觉。

而人类除了能产生饥渴等生理上的欲望,还会产生一些更高级的欲望。

人都有欲望。

 

情感是欲望在人的感情上的一种感受体现。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在动物性欲望的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情感。

我们也不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讨论情感是怎样产生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只需模糊知道,如“爱憎”等这样的你我都能了解并体会的人类感情,就是我们这里要表达的情感

人都有情感。

 

欲望和情感,也是人类的共性。

普通动物也有欲望和情感,只是人类的显得更复杂得多。

 

 

动物的行为,来自欲望。

人的欲望,升华为丰富细腻的情感。

 

人的行为,不是来自情感,就是来自理智。

我们这本书里,不会就情感的问题谈的更多。

我们更加在意的是理智

 

 

第五节、理智、

人都有理智。

人的行为,不是来自情感,就是来自理智

 

 

理智是你在精神上高度认同的各种规范的集合。

不管情感上的好恶,你的精神都驱使你按照理智要求的规范去做

 

例如,你是一名军人,在战场上你抓获了一名俘虏,部队是要求优待俘虏的,你也高度认同部队的所有条例,所以尽管你从情感上很憎恨这名俘虏,然而从理智上你甚至会把水壶中最后的一点水留给他而让自己渴着。

再例如,作为母亲,你随时可以为自己心爱的儿子付出生命,这是多么的伟大。然而作为母亲,对于一罪行累累的孝顺儿子,尽管你还是深爱着他,但是你依然可能流着泪把他扭送到公安机关,这又是多么的伟大。

 

 

从趋利避害的原理上讲,人总是“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大义灭亲”的行为,并不是说故事的主人公选取了让自己更痛苦的决定,他其实依然选择的是对自己而言痛苦稍轻的决定。你觉得他相对伟大,只是因为你不理解他的理智所要求的规范。所以我们经常会把“能做常人做不到的善的事情”的人,叫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也就是咱们这里说的有高尚理智规范的人。你觉得你痛苦得做不到“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而她只是痛苦得“无法不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

 

 

 

理智也并不是一个带有褒贬感情色彩的词。他只是一种行为规范

例如一个入室抢劫的犯罪团伙,一个年轻的成员尽管从情感上很不愿意出手打晕那个小女孩,但是他的理智却要求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需要遵守这个团伙的规范,才能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并且也才会得到团伙的认可和表扬。对于这个小伙子来说,他的残酷行为,其实一样也是理智的行为。

而在军队中,军人的杀人如麻则不是残酷无情,而是勇敢无畏,是会得到部队表彰的。这个被自己部队表彰的人,在友军眼里,是楷模,而在敌军眼里,则是恶魔。可是事实上,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做着自然的事情,你怎么评价,只是你的事情。一个新兵全身颤抖着第一次杀死一个敌人,和前文说的小伙子第一次打晕小女孩,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他们都是理智战胜了情感。

 

所以说理智这个词并没有褒贬色彩,他们只是在努力遵守自己认同的一系列规范。

 

 

人的行为,不是来自情感,就是来自理智。

思想人通过思维形成思想,进而形成理智的种种规范

对于没有经过思维而形成思想的人,他的理智的规范,将直接从他所生存的环境的道德规范中接受过来。

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规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思想人的理智,都是思想认同的,只要思想不变,行为就不会变

而思想,是严谨地从思维中得出的,是不会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六节、良心和良心谴责、

 

人都有良心。

 

良心属于理智的一部分。

个人理智高度认同的一套“道德规范”,就是良心

一个人如果违背了自己高度认同的规范去做事,就会受到良心的责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里说的美,其实并不是专指容貌,而是指所有的方面。

人人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趋向完美(这其实就是虚荣),这是人的天性。从道德倾向上讲,每个希望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个爱美之心,就是良心谴责的直接动机。

无论什么原因,当一个人违背了自己高度认可的规范时,都会受到强烈良心谴责,他会因为自己将永远拥有这个污点而感到懊恼。任何人都一样。

强烈良心谴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是一种看不到终止的、持续不断的折磨。长期受到良心谴责的人,事后一定要设法为自己解脱,做某些事情能让自己原谅自己,让自己重新回到“完美的人”的轨道上来,否则他几乎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当你看见很多人麻木做很多坏事而不会自责的时候,并不是他们没有良心,或者不懂得自责,而仅仅是因为:他的行为并没有违背自己高度认同的规范,因为他的规范里没有这些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在大多数人的规范里都有,并且写在第一页。

 

 

 

有时候我们会看见有些良心的责不是来源于理智,而是直接来源于情感。

例如欺骗了“自己深爱的、并且对方深爱自己深信自己的”人,会受到良心谴责,这似乎直接来自情感。

其实他依然只是来自于理智。因为你的理智规范中,有一条告诉你这个是不允许的。

 

 

第三章、赋、

第一节、引子、

 

人首先是一种动物,这一点,大家生来就是一样的。

但是此外,每个人在很多细节上,又确实天生不一样,有时候甚至存在着巨大差距。这些差距,足可以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总之,人一出生就已经在很多地方不一样了”。

当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从胎儿起就已经不一样了。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一样了。

我们把这个“人们与生俱来就各自不同”的东西,叫天赋

 

 

天赋所表现的方方面面太多了。

有的孩子表达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孩子——有写作天赋。

有的孩子空间想象能力明显弱于其他孩子——日后他可能立体几何学起来很困难。

有些孩子的音乐天赋明显强于其他孩子——他成为音乐家的可能性更大。

等等等等。

下面,我们仅以智力和脾性二者为代表,来讲讲这些天生就不一样的东西。

智力和脾性,也是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两种天赋

 

第二节、智力、

 

 

智力的高低,对人生轨迹的影响最大

智力所影响的,不仅是学校的学习成绩,而是会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智力高的人,常常表现为在几乎任何方面都更高人一筹。

进而,智力高的人,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高的教育,从而从事收入更高的工作、进入更高的生活层面,从而获得更多更高的机会。

 

 

 

然而,聪明的人不必骄傲,愚笨的人也不必自卑,你们只是天生不一样而已

总有人天生高些,总有人天生低些。

这只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这里,你并没有做对什么,也没有做错什么。

如果一定要算谁的本事,那也是你父母和命运的本事

 

而对于某些家长而言,如果你孩子在某些领域显示出比别的孩子差,甚至孩子已经尽力了还是很难提高,那么家长不仅不要责怪孩子,还要体谅安慰孩子,因为这极大程度来自于天生,上天在这里的安排是并不公平的,如果一定要算谁的责任,那也是家长的责任。

当然,“后天的智力再开发”从医学的角度也许能对一个人提高智力有所帮助,或者“笨鸟先飞”等勤能补拙的方法也许能使某个人的实际成绩效果上显示有所提高,但是,那毕竟已经是另一件事了。

 

 

 

智力,是没有善恶的属性的

高,只是使善者可能更善,恶者可能更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智力对人生的轨迹有很大影响,但是它对于一个人是否成为睿智人,是没有本质影响的。

只要一个没有智的正常人,都可以获取睿智以至最终成为睿智人

 

 

 

 

 

 

 

第三节、脾性、

人的脾气性格表现各异,这些,大多是天生就不一样了的

 

懦弱的人可能是恐惧的神经更发达并且能够深谋远虑。

勇敢的人可能是天生脾气暴躁并且不计后果。

强奸犯可能是天生性欲更强并且意志更薄弱,你觉得他的行为不可思议,其实也许是你体会不到他当时正在体会的那种感受。

 

 

 

一个人的脾性因素并不像智力因素那样那么刻骨地从本质上影响你的一生,但是他们还是会明显地影响着你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有时候,他们也可能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产生关键的作用而同样改变你的一生。

我们生活中见到很多突发的暴力案例,都显示一个脾性暴躁的人更容易失去理智而触犯法律。

 

 

 

普通人,总是按照自己脾性的分寸、依从情感或理智行事。

睿智人,永远只依照思想行事

 

一个人开始习惯受自己的思想控制以后,天生的脾性在他身上的作用,就会逐渐衰弱。

 

 

并非家园官网:bingfei.vip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孟子》三章

本专辑将播送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

by:HappyFancy

人生并非只有一条路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如果你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荆棘,不妨换一种活法试试,你不能一条路走到黑!或许“变”便能“通”...

by:赤尔斯文化电子书

我可能活不过三章

【内容简介】楚渡发现神识不但能传音,还能传影!他用神识画了一副图案,图案中有人物模板、有系统商城、有系统任务!第二副图案,是一个聊天的框框,叫九州神仙群!第三副...

by:一点辣椒都不要

第三章 犯罪人

第三章犯罪人第一节概述一、犯罪人的概念二、犯罪人概念的外延第二节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一、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一)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的同质性(二...

by:玉玲心理

第三章:聚焦系统

只把力量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

by:妙巴

第三章:思想致富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商人应该记住这句话,不断地投资时间与金钱在学习上面。——陈昌文

by:妙巴

绿山墙的安妮第三章

马修一推开门,玛瑞拉便赶紧迎了上来。可是,当她的目光落在那个孩子——那个眼睛热切明亮,穿着破旧,红头发梳成长辫子,模样古怪的女孩子身上时,不由惊奇地停住了脚步。...

by:蒲公英_b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