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讲论语 精选精读 学而篇第一

2023-05-26 12:05:2922:31 1.7万
声音简介

老梁讲论语精选精读学而篇第一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评译】

孔子三十岁时,“始教于阙里”,创办私学。这是孔子的开创。在孔子自己的学校里面,在开学典礼上,孔子看到自己的弟子济济一堂,非常高兴,发表演讲,说: 我对大家提三个要求。第一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复习,练习。学习不复习,功课会忘记。学习加上复习,克服了困难,巩固了知识,得到了进步,人的心里会产生满足感,这是人生一种非常独特的、愉快的体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要开阔眼界,扩大交流,广交朋友,交好朋友。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从远方来看望我,和我一齐交流思想,分享经历,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条,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才能,为社会服务,但是不能心急。如果大家暂时不了解你的才能,不要因此怨恨、郁闷,而是通过事实让大家逐步了解我,这是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同悌,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评译】

      论语第一篇,第二条,就是孔子的弟子,有子的语录,说明学而篇第一的编撰工作,和有子以及有子的弟子们,关系很大。

第二条,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在家庭里面养成孝顺父母,服从兄长的好习惯,在外面工作时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 其为人也孝弟(同悌,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矣  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做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性的事务。根本把握住了,事情的发展就顺畅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为什么要提倡每个人都要在家孝顺父母、服从兄长,因为这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公民,在整个社会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啊!   孝弟也者,其为人仁本与?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评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的媚态取悦别人,这种人的仁心肯定是很少的。”

  

【原文】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评译】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认为做人呀,每天、每个时刻都不能松懈。每天,都要多次地提醒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我常常在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忠了呢?为人谋而不忠乎?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信守诺言了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掌握了呢?传不习乎? 


【原文】

1·5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评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应当把握三个大原则:第一要认认真真地处理执行每一项公务,要保持政策的严肃性,政府要对老百姓信守承诺。 敬事而信  。第二要节约财政开支,爱护人民。节用而爱人 。第三,要按照农时安排老百姓的差役,不要耽误了老百姓的生产。  使民以时。


【原文】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fàn,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译】

孔子说: 年轻人应该在四个方面这样要求自己:一、在家孝顺父母;入则孝 。二、在外谦虚低调,尊重师长 出则弟。三、处事言行谨慎,诚实守信,谨而信 。四、处人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并且努力结交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汎爱众,而亲仁 。能够做到以上四点就很不错了。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则弟”,用现在的流行的话讲,就是要低调,不要做大哥。


【原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评译】

   孔子的学生子夏有一天看到一个不是孔子学生的人,也很出色,于是感慨,说: 一个人呀,比如XXX,他是用理智去判断问题,推崇、接近、学习有才有德的人,而不是用激素思考,用动物一样的本能思考,跟着感觉走,见到女人走不动路  贤贤易色。他孝敬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过去是服务君主,现在是服务国家、服务单位,服务公司),能毫不自私,毫不保留,全身心投入。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 像XXX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孔子的学生,也不是我的学生,可是他的这种品质,就如同在儒门学习过的人一样。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àn)改。

【评译】

一个有点权势的人,和孔子有些业务上的往来,并且常常请教孔子。孔子和他往来的过程中,感觉这个人非常轻薄,又很浅薄。跟他说点什么事情,孔子还没有说完,他就说自己知道了。回头一看,其实是一知半解。孔子有一天在他离开后,非常郁闷,心里不爽。见到自己的学生,终于憋不住,大发感慨,说: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如果为人轻薄、不庄重,就会丧失自己的威严、威信。君子,不重则不威 。这样性格的人,我就是传授给他点什么知识,他也不会记得清清楚楚,往往是一知半解。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又自以为是,道听途说而以讹传讹,把我的精神呀,全给误读了。学则不固   。 一个君子呀,应当这样要求自己:应当始终把“忠信”两个字作为座右铭,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另外,对待错误,要勇于改正。谁不犯错误呀,但是不要怕被别人小看而不改正,更不要文过饰非。  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里面的君子,指的是一个有地位的人。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评译】

曾子说:认认真真地操办父母的丧事,祭奠追念久远的祖先,通过这些形式,让大家心里面始终保持着对于祖先、对于父母的感恩的心情。这样的风俗时间长了,自然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忠厚老实了。”   


【原文】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评译】

子禽这个人估计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缺点,可能比较楞,或者嘴巴不严,总之他不招人待见,好多事别人不愿和他讲,不愿带他玩。大家在一个单位也能发现,有些人就像子禽,无论大家在议论什么,他一来,大家就不说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像孔子,无论大家知道什么消息,都喜欢告诉他,听听他的意见。所以子禽非常苦恼,看到孔子从来不主动问这问哪,可是别人总是主动告诉孔子许多事情,求教孔子,就特别纳闷,于是问子贡,子禽问于子贡曰 :孔子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求别人告诉自己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呢?”子贡说:“咱们老师呀,温良恭俭让,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别人一见到他,就产生信任感,愿意和他交流。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所以孔子获得消息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同吧?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xìng);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略)

 

【原文】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评译】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社会上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应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礼之用,和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先王之道,斯为美。 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 小大由之  但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要因为暂时和谐了,表面上和谐了,已经达到和谐的目的了,就不重视制度建设,不用制度来约束大家,认为靠自觉、靠大家自己把握就可以,这样是行不通的。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手段要健全,目的要明确,两者都要重视,不能偏废。

有子的“和为贵”,是千古名言。有子的“和为贵”,其实内涵指的只是礼法方面。但是后来大家借鸡生蛋,把“和为贵”得内涵和外延扩大了许多,扩大到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等等一切的关系上面,“和”也不仅仅是有子指的礼法之和,而包含了和谐、融合、和平等人类的诸多美好愿望。有子本来只是希望造一个渡河之舟,可是这艘渡河之舟,最终成了万吨巨轮。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评译】  

有子说:承诺别人的事情,符合党纪国法,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才可能兑现落实。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对于别人违法的、违反道德的要求,要坚决说‘不’。     对于上级,对于长辈,恭恭敬敬,但是又合乎礼仪、制度的要求,大家才不会讽刺你是卑躬屈膝、拍马匹。万一上级因为什么事情犯错误下台,也不会牵扯到你。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一个人一旦当了领导,就要注意,办事情要依靠自己考察、了解过的人,这样办事就不会产生大的偏差。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不失其亲,不是任人唯亲,而是要使用自己了解的人。

学而篇第一里面,有三条有子的语录,有两条曾子的语录,还有一条子夏的语录,这说明,论语的编撰过程中,这三个人以及这三个人的弟子,出力是比较多得,有子,曾子,都称为子,而子夏直呼其名,没有按照尊称来称呼,说明这三个弟子之间,比较微妙的一种关系。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评译】

孔子说:“做为一个君子,心思不应该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事业上。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正在着手进行的工作,要保持职业的敏感和敏锐的判断,要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应付差事。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能满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经常去更高明的人那里去进修学习, 就有道而正焉。 这样做可以说是进入了勤奋学习的状态。可谓好学也已  。

后面孔子还讲“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提倡少言、慎言,提倡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的人,不仅要勤奋,更要敏锐。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评译】

贫富差距、贫富关系,怎么对待逆境,怎么对待财富,是影响人的心境,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什么时代都是这样。子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贫富关系非常感兴趣,于是问孔子:“虽然穷,但是不去巴结有钱有势的人,企图改变自己的状况,这是不是穷人应当具备的节操呢?贫而无谄。自己虽然有钱,但是并不因此狂妄自大,趾高气扬, 富而无骄 。您认为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 “这样当然可以。但是我认为,还不如虽然贫穷,但是能够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能够享受自己得到的生活,心态平和快乐。另一方面,有钱人,懂得加强道德建设、秩序建设,这样就更好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恍然大悟,说“老师呀,《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您说的境界,比我说的境界更进一步!”孔子非常高兴地说:“子贡,好学生!《诗经》上的典故引用的非常恰当!很形象地说明了问题!有机地把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我教你的东西,你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原文】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评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弟子,要有耐心,有追求。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耽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相反,要积极为将来走向领导岗位准备,要了解每个人的情况,才能做到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英雄磊

您讲的非常经典,我很信服,佩服,解惑,谢谢!

1823291xttd

不说了👂……

1823291xttd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324253637282930这呢多忙。

1823291xttd

我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

1823291xttd

感也难怪。

猜你喜欢
壩東老梁讲论语(不是梁宏达)

感谢大家收听《老梁讲论语》。但是这里不是体育评书梁宏达。不是梁宏达。此老梁非彼老梁,这个老梁比梁宏达还要老(⊙﹏⊙)。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初步认识论语,...

by:壩東老梁讲论语

笑妈讲论语

参考多本专业的论语注释书籍,并结合网络资源,力争做到准确、并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希望更多孩子都能学到堪称中华文化源头的《论语》精髓。拓展讲解汉字的字源...

by:一起读绘本

孙诚德讲论语

讲透《论语》背后的底层逻辑为什么有人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却被论语里面的条条框框限制手脚。论语耳熟能详,可你真懂得其中的玄妙吗?用出世的视角,看入世的法为什么说...

by:观吾大学堂

于丹讲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y:友和塾

闫效平讲论语

传统文化学者闫效平逐条讲解论语.闫效平课程网yanxiaoping.org

by:闫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