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79章:就算以德报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怨气

2020-04-24 21:53:1703:22 107
声音简介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说:前面我的确曾经说过,一个人之所以善待别人,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并不是为了帮助别人。一旦你起了助人的心,把自己当成别人的救世主,就难免会产生骄纵之气,或者说希求别人的回报。很多人听了这样的话,就自作主张地把我的道德无限拔高,甚至说我有“以德报怨”的意思。以德报怨这个问题,曾有人当面询问过孔子,结果被孔子一句话怼了回去:“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儒家凡事都讲究差别化对待,如果恶人也能得到善待,那就没有人愿意做好人了。当然我也认为,以德报怨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不过理由却和儒家有很大不同。
确切地说,我并不否定道德的方式,更多的是质疑怨是怎么来的。因为怨气一旦产生,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补救,都很难将它彻底消除,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阴影。所以消除怨气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能让怨气产生。孔子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你们想让我解决争议,我的办法跟别人也没什么不同,要么甲赢乙输,要么甲输乙赢。总之有赢的一方,就一定会有输的一方,输的一方总难免有怨气,永远没有办法让双方都满意,永远没有办法阻止怨气产生。如果一定要我想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只能是不要产生争议。
老子说:怎么才能阻止怨气的产生呢?就是要一切按规矩办事儿,而不是按道德办事儿。要想让别人心服口服,一定要拿出白纸黑字的合约,而不是拿着道德的大棒,歇斯底里地质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道德并不能防止争议,因为道德是很主观的东西,你觉得自己一身正气,对方也觉得自己一身正气。你觉得对方无理取闹,对方还觉得你无理取闹呢。所以只能靠客观的证据,才能弥合主观的的分歧。我们道家虽然主张无为而治,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是更认同法家多一些。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八十一章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

by:读国学诵经典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西汉时期的道家学术著作,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老子庄子选》1(《老子》1-37章 绍南文化)

与绍南文化编订的《老子庄子选》配套...

by:绍南文化

《老子庄子选》2(《老子》38-81章 绍南文化)

与绍南文化编订的《老子庄子选》配套...

by:绍南文化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

by:Cathy轩频道

老子

开创自己的第一份音频多媒体,先找个经典试试音,思虑一番唯经典适合首选《道德经》。待<老子>五千言读完,正式切入自己的思维、心灵感悟,更多会记录些太极拳的所感所悟...

by:德一太极

老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

by:井旗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最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被后世称为老子。...

by:癸卯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