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伤寒温病

2020-05-13 09:48:1209:07 580
所属专辑:伤寒温病
声音简介

中医是有流派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大的两个流派就是经方和温病,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各家学说,比如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等等。

经方是什么?

经方呢,是一门医学体系,早在《汉书·艺文志》当中就有医经和经方的区别,在《汉书·艺文志》当中给经方下了一个定义: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对经方也有明确的定义,但他们更加强调经方是一门医学体系,经方不仅仅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而更指的是背后蕴含的六经辨治体系,在这个六经辨证体系指导下去辨证开方,开出来的方也是属于经方范畴的。

道理呢比较简单,比如什么是中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运用的药物才能被称之为中药,如果我们是从西医的角度应用饮片,也不是中药,如患者有肺部感染了,用生石膏、鱼腥草来给他抗感染,那么这几个药就已经不是中药了。同样道理,如果你用脏腑思路去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同样这个方剂已经不是经方了。比如你用麻杏石甘汤去宣肺,麻杏石甘汤已经不是经方了。因为什么是经方?必须是在经方辨证理论体系指导下开的方子才能是经方,麻杏石甘汤是太阳阳明合病的,是外散太阳内清阳明的。

温病是什么?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凡是临床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有上述特征的,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温病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一般认为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丰富充实于《伤寒论》,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与发展,最终成熟于明清时期,成为经典。温病学说源自于经典,本身亦是经典学科,从其临床发展过程中,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

温病自古就是临床上格外重视的问题,伤寒论中有温病内容,《伤寒论》太阳篇中亦有关温病、风温的论述,如《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伤寒论》的阳明病,按八纲来看为里实热证,如清里热的白虎汤、攻下腑实的承气汤等,在温病学中同样广泛应用。在某种角度来看,阳明病与温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但并不能认为温病等同于伤寒的阳明病。

温病的发展

鉴于《伤寒论》与仲景的地位,因为后世尊仲景为医圣,所以后世医家多遵循《伤寒论》六经辨证诊治外感热病,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作为诊治一切外感热病的依据,所以古人多用诊治“伤寒”的思路来诊治温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意识到在临床上采用《伤寒论》辨治体系治疗温病的缺陷与不足。很多医家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与以往不同的见解,并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也多有新论,温病治疗开始突破了“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局面。

比如宋代医家王履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火热贯穿外感热病始终,强调病理上的“阳热怫郁”。上述观点的产生,都是基于历代医家在临床中已经认识到了温病的特殊性,以及盲目错误地采用伤寒方、伤寒法,尤其是辛温发汗治疗温病的弊端,故而反思并提出新的观点与理论解释。“伤寒宗仲景、热病用河间”的说法,已经说明医家开始舍弃仲景体系,而采用河间体系来治疗温热类疾病。已经认识到伤寒与温病的不同。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发展到一个巅峰,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了温病学说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意识到用伤寒法治疗温病的弊端。最终由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确立了温病学说。 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明确指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明确指出了伤寒与温病病因不同,因此治法不同。

温病产生的背景

可以说温病学的产生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比如吴又可《温疫论》的产生背景就是明末清初的温疫流行。也可以说没有温疫的流行,吴又可没有诊治大量温疫患者,他也不可能形成他的温疫理论体系,他也不可能写成《温疫论》这本书,就像张仲景著《伤寒论》一样,没有经历过“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没有“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情怀,也不可能写出《伤寒论》一书的,道理是一样的。

医生怎样才能成才?不经过大量的临床,不经过思考,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在这里学一些理论知识,但还要到临床当中去验证,去提高,去总结,要把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要付诸于临床实践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经方温病如何统一思考?

经方、温病,都有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也都是医家为了解决他们当前所面临的疾病而形成的学说,而至今这两门学说在临床当中仍然具备强大的临床指导价值,都属于我们中医的四大经典,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管是经方也好,温病也好,都是一门学科,是一个理论体系,虽然对于同一个患者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在有些地方是相通的,有些学者尝试着要把寒温统一,我们先不去尝试做这个努力,但不妨碍我们认为经方、温病是有相通的地方。

简单来说,温病大概分为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热类的疾病可以融入到经方的三阳病范畴当中去,更多的是少阳和阳明,湿热类疾病也就是热邪+湿邪,同时具备热邪和湿邪的致病特点。和经方中的阳明太阴合病有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因为热属于阳邪,湿为阴邪。病位在里,所以多见阳明太阴合病。

当前面临着痰饮水湿邪气越来越多,而温病恰恰擅长治疗温热、湿热类的疾病,所以温病学的一些体系能够很好的弥补我们经方体系当中的不足,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经方的六经体系,加入温病中的法和理念,能够更好的完善我们的体系,也能够更好的提升我们的临床疗效。

比如温病中很好的一些方剂,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等,都是著名方剂,能不能把这些方剂也融入到我们的六经辨证体系当中去呀?好的方子,我们为什么不用?能不能在我们六经辨证指导下,把温病学中的一些治疗理念,包括一些经典方剂融入进来,更好的提升我们的临床疗效,又有什么不好呢?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是伤寒论的全新诠释,在其中你会领略不一样的思维体系,体会仲景传承的真实理论体系,喜欢伤寒论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学习呀,听完的小伙伴随手订阅一下呗,...

by:吾爱伤寒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

《伤寒论》全文朗读由白云出岫录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by:白云出岫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伤寒论经方/六经辨证体系/原声

老师开设的左手伤寒,右手温病的课程,用半年的时间,带你掌握六经辨证体系,熟练应用伤寒,温病的方剂。这不是外感的专题课程,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拓展,让你能够融合伤寒...

by:梁勇Andy

伤寒杂病论

树立中医思维弘扬中医文化裴永清教授《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课程视频在“弘医书苑”微信公众号连载。欢迎一起学习~

by:高小皋

伤寒杂病论

什么是《伤寒论》?其实际含义是什么?这是困扰不少初学者的常见问题。说白了,《伤寒论》其实是“论寒伤”。若直译过来,就是“论述寒凉(对人体的)伤害”。但仅仅这样理...

by:启辰说过要听话

傷寒雜病論

书籍信息:伤寒杂病论内容重点:是医圣张仲景的传世经典,与《黃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圣经。本文是根据成无己本训读,供...

by:春田的惊鸿

伤寒论之伤寒例

伤寒论,中医经典著作

by:善缘堂二瓢字清风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杂病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含视频

by:针情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