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辅汗法的临床应用

2020-05-13 10:23:5711:24 441
所属专辑:伤寒温病
声音简介

 去年在病房曾经收治一位患者,汪某,中老年男性,发热2周入院,胸部CT:两肺多发感染,右侧少量胸腔积液;查肝功是增高的,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相对较重。中医四诊信息:发热,无汗,头疼身痛,乏力,口中和,纳可,二便调。脉滑数,舌淡苔薄黄。根据他的四诊信息,我们诊断为太阳阳明合病,表证是存在的,给予大青龙汤加减。其中麻黄15g桂枝10g,二剂水煎服,6h服一次,给予辅汗法治疗。

 

    第二日查房:昨日连服,服至第3瓶中药时才汗出热退。今晨体温37℃,体温再也没有增高。考虑表证已解,因舌苔厚腻,脉濡滑。湿热明显,给予分消湿热,清热利湿治疗,选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减。后调理而愈。

 

    这个医案虽然是住院病历,有抗生素的作用,但还是能够看出中药的效果的。大家可以想一下,本案有表证太阳病的存在,有表必须要解表,如果没有汗出,表证能解吗?所以解表的时候,必须要见汗,有了汗出才能说邪气由表祛除了。老百姓都知道,风寒的时候发发汗就好了。因此汗出对于表证的解除非常重要。

 

    今天不是讲大青龙汤,而是想谈一谈很多时候大家可能并不重视的辅汗法。作为一个医生,并不仅仅是开出一张处方就结束了,必须要详细交代患者怎么服药,甚至怎么煎药等,三分服药七分护理,可见调摄护理同样重要。

 

    患病的机体有自愈的良能,机体排邪的三条途径为汗、吐、下三法,比如吃了不合适的食物后,吐、泻都是一种胃肠排邪外出的自我保护性反应。汗、吐、下可以达到祛邪外出而治愈疾病的目的。三法也符合“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的原则。

 

    表证的治法就是汗法,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邪气在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气在表,通过发汗、解表、解肌等,达到汗出而解,辛温发汗的目的是为了见汗,在某种程度而言,汗出是邪气祛除的标志,正胜邪而祛邪外出的标志就是“微汗出”。我们来思考一下,汗法,是通过发汗以驱逐外邪的一种方法。汗法,包括药物发汗,以及针灸、薰蒸、热熨、火療等。我们是内科医生,所以更常用的是药物发汗方法,但要知道,汗法并不仅仅有药物发汗。比如《伤寒论》中的烧针令其汗,本身也是一种发汗的方法。发汗的目的是为了解表,表解的标志为汗出。

 

    辅汗法,顾名思义,是辅助以达到汗出的方法,作为表证治法的辛温解表法的一种辅助方法,其目的在于辅助增强方剂的辛温解表力度,辅助达到汗出解表的目的。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在辛温发汗方药服药的同时,要格外重视服药后的调摄护理,在桂枝汤方后注,不厌其烦详加解释,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可以说辅汗法理论源自于伤寒论。其中描述的最为完备的,当属桂枝汤。

 

    方后注可为范例。仲景在方后注不厌其烦的描述其服法,可见服法的重要性,曰:“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仲景在桂枝汤方后注,不厌其烦的详细描述服法,从而可见服法的重要性。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目的是为了“以助药力”,达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的目的;若不汗,更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汗出则止后服。同时要清淡饮食。

 

    明确指出了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一些辅汗法,如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若不汗更服。就是我们临床当中用到的发汗方法。同时在其它解表作用方剂后,亦有详细的描述。

 

    啜粥

 

    桂枝汤调和营卫,辛温发汗力弱,故啜热稀粥以助辛温发汗,而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发汗力强,故不须啜粥,从而反面衬托出啜粥的作用在于辅助以取汗。《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方后注曰: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另外五苓散方后注有“多饮暖水,汗出愈”的描述。多饮暖水的作用类似于啜热稀粥。啜粥、多饮暖水的目的皆在于增强发汗的力量,提供热量,补脾胃之虚,相得益障,妙在其中。

 

    温覆

 

    温覆同时见于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后注。在《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方后注曰:“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对于温覆,其目的在于增强汗出。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在276条桂枝汤方后注更是明确指出“温覆取汗”。可见温覆是辅助发汗方法的。

 

    连服

 

    《伤寒论》中方剂,常规服药方法为顿服、二服、再服、三服,多次服用等。《伤寒论》中常规服药频次为二服、三服。而连服则集中体现在解表方剂中,并不规定具体服药频次,而是根据治疗目的而定。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可见连服的目的在于取汗。

 

    后世温病学派对辅汗法同样高度重视。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桂枝汤方后注曰: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提示对于临床解表方剂,必须高度重视辅汗法,否则不易达到汗出的目的。如果不应用辅汗法,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

 

    《温病条辨》银翘散方后注曰“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同时吴鞠通提出,并非药物之无效,而在于医者用法不对。所以提出“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其实这种服药方法,就是辅汗法之一的连服、更服的灵活应用。

 

    河北省的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汗法临证发微》中系统阐述过汗法。他指出临床中“予麻桂剂,病者并不汗出,甚至有的连服多剂亦不出汗……必加辅汗三法,即连服、啜粥、温覆[1]”。在书中,李士懋教授对汗法有详细的阐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认真读一下。

 

     解表法是多利用药物的辛温发散之性,温服、温覆、啜热粥或多饮暖水,可振奋阳气、宜透肌表腠理,鼓舞祛邪之力,若服后不汗出,可更服,甚至“服至二、三剂”,也就是一天吃两剂到三剂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汗出表解的治疗目的。其中啜粥则有益胃气,增加汗源的目的,而温服、温覆、连服则有助于调节汗出的程度,在选择合适药物剂量的基础上,合理选用辅汗方法,可以调节发汗的力度,防止其汗出不彻或过汗。

 

    辅汗法的目的皆在于“以助药力”,辅助达到汗出表解的目的。仲景运用辅汗法,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的。如桂枝汤因为调和营卫,发汗之力较弱,故辅汗法多用。桂枝汤及其类方,多用辅汗法。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提到的“将息如前法”,即遵循桂枝汤的辅汗方法。

 

    小结一下

 

    1、辅汗法,是指临床为达到汗出等治疗目的而采用的一些辅助协助措施方法。对于表证,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辅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温服、啜热稀粥、温覆盖被、不汗更服等是最常用到的辅汗法。临床使用辅汗法的目的是为了汗出表解,而汗要达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的目的。辅汗法的应用应中病即止,取微似汗,当慎过汗。如仲景“温复令一时许”;“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同时选择要和药物剂量相互搭配,如果药物剂量偏大,可以适当减弱辅汗法的应用。

 

    反之药物剂量偏小的时候,而表证明显,则可以适当增加辅汗法的应用。临床中,对于表证患者,开具解表处方后,多嘱咐患者喝药的时候要温热服,药后需要盖被子睡觉休息,同时喝点热稀粥,没有粥的话就喝热水,两三个小时后不汗出,可以再次服药,直到全身微微汗出为止。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患者没有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而是外出,去吹风了,会有汗出吗?解表的时候没有汗出,会有治疗效果吗?所以表证,必须要高度重视辅汗法的应用。

 

    2、表证的治疗,在临床上绝不是给予麻黄、桂枝等发汗类中药就行的,调摄护理同样重要。以免削弱药物、辅汗法的作用。比如桂枝汤条文方后注提到:“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凡是能够影响汗出的饮食都要避免。我一般嘱咐患者要清淡饮食,绝不可过于荤腥油腻。

 

     3、辅汗法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温服、啜粥、温覆、连服,凡是有利于汗出的措施方法皆为辅汗法,如《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再如第216条:“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可见针刺亦为辅汗法。在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曰:“凡炙、蒸、熏、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可见汗法并非局限于温服、连服、啜粥、温覆,凡是有利于汗出的方法,皆可称之为辅汗法。其目的是辅助达到汗出表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大剂量中药临床应用

中药不传之秘在药量。一味中药,用量悬殊,作用非凡。

by:勤勉医斋823367818

百龄干细胞合法合规临床应用

下载APP“干细胞国际城”,即可获2000元红包诺贝尔医学中国工作站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下,倾力将糖尿病及相关慢性病的临床进展和相关知识分享给大家,咨询微信:...

by:百龄干细胞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临床应用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是郑卢医学的实践科学,将郑钦安、卢铸之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医学思想、医理医法及用药配伍,归纳总结成系统体系,展现给中医的同仁。此集,特别突显...

by:沐雲阁

家谱图—临床应用与案例手册

帮助家庭治疗师更好的通过家谱图建构对家庭的理解

by:净灵心理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