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关于少阴病的几个问题

2020-05-13 10:24:1510:44 412
所属专辑:伤寒温病
声音简介

我们在上一节课,谈到了通过八纲来理解掌握少阴病的实质。少阴病的提纲是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细,体现了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气血阴阳不足,属于阴证的范畴,同时我们结合少阴病的代表方剂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能够看出是治疗病位在表的阴证。

 

    临床当中我们治疗的疾病不外乎外感和内伤,外感疾病,邪自外来,首先要经过由表入里的发病过程,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接触的更多是或外感疾病,或外感内伤并见。大家可以看伤寒论当中,关于表证的论述是最多的,太阳病篇占的篇幅也是最大的,所以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表证的治疗。

 

    表证同样要分阴阳。表阳证的太阳病,我们前面论述的比较多,但是表阴证的少阴病,我们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目前院校教材上面少阴病的论述不清晰,通过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我们很容易能够清晰把握住少阴病的实质,就是病位在表的阴证。更多的时候,遇到一个表证的患者,如果机体功能沉衰的,阳气不足的,排除了太阳病即是少阴病。

 

    那么现在的一个问题是遇到了一个病位在表的,到底如何确定是少阴病还是太阳病呢?在上节课的时候也提到过,正如《内经》当中所谓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看似很简单,但真的会辨吗?

 

    扶阳学派大家肯定都听过,估计有的学员还学习过,大家觉得我们学扶阳学派的时候是要学怎么去用附子干姜桂枝吗?其实不是,重要的地方在于告诉我们如何辨别阳虚。只有我们掌握了如何辨别阳虚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如何去用姜附桂。我一直认为郑钦安的最大的功劳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用姜附桂,而是告诉我们如何辨别阳虚。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就是这个意思。在他的著作《医理真传》的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中,提出阳虚的脉是脉细微无力。这是关键。

 

    阳虚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机体功能沉衰不足的外在反应,我们需要让机体功能给亢奋运作起来,用什么?用温阳的附子。

 

    仲景温阳解表多用附子

 

    附子是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味药物,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并称之为“四维”,可见附子临床当中的重要性。一般认为附子为辛甘热有毒的,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等功效。并将附子作为温阳药的代表。在《伤寒论》中,仲景常用的温阳药物有附子、干姜。其中干姜温阳多用于里证,而用于解表方剂当中温阳之品是附子。《伤寒论》中附子用于里证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附子汤等;用于表证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附子不仅可以用于里证,亦可以用于表证。因附子辛温,能通达上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正如王好古曰: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而究其原因,在于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所以从《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可看出,附子既可以配伍里药温壮里阳,用于太阴病,亦可配伍表药以温助表阳,用于少阴病的治疗。因此,从附子角度来说,解表的时候需要加入附子的,就是少阴,不需要加附子的,就是太阳。

 

   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为什么用附子就行?

 

    在上节课的课后问答中,有学员问到,说少阴病的提纲,脉微细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为什么用附子就行?这就涉及到一个阴阳相生相长,阴阳互根的理论了。古代中医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重阳思想,阳化气,阴成形。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维来理解,比如在急症大出血的时候,明显是血虚不足了,这个时候你是要养血生血呢,还是要温阳益气呢。哪个更为急迫一些?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有形之津液同样不能速生,这个时候无形之气,无形之阳气更为重要一些,所以有了“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说法。可见在气血津液俱不足的时候,阳气更为关键。通过阳气的运化,振奋了人体机能,就能够人体自然生津液了,否则,津液的化生是没有动力的。

 

    再比如在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出现了津液不足的时候,而表现为口大渴的时候,仲景是加人参,用白虎加人参汤。并不是象后世温病学派那样,加入生地麦冬玉竹花粉这样的药物。其实也体现了重阳重气的思想。

 

    少阴是太阳太阴合病吗?

 

    这个问题,也是在学习少阴病篇过程中会遇到的。少阴病的本质是病位在表的阴证,而太阳太阴合病,同样有表证,有阴证,但绝对不可以认为是少阴病,我们来分析一下。

 

    少阴、太阴都是阴证,但少阴是病位在表,太阴是病位在里。阴证而病位在表的是少阴,阴证而病位在里的是太阴。我们知道病位在里,更多常常表现出是胃肠消化道的症状为主,比如出现了腹痛、腹泻、下利清谷等,正如太阴病提纲条文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我们才定位于病位在里,最典型的就是四逆汤证的下利清谷。

 

    少阴病是病位在表,虽然为阴证,有虚寒不足的表现,但并不出现太阴病的腹满、下利、腹痛等胃肠消化系统的症状。我们也只是把它归属到表证,并不说是太阳太阴合病。而太阳太阴合病的时候,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说明出现了上述胃肠消化里虚寒的症状表现,是表里合病。

 

     临床治疗是有先后缓急之分的。六经辨证能够给我们临床启发。比如一个外感患者,证属少阴病的时候,其脉微细但欲寐的,我们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或者是桂枝加附子汤,把这个外感给治愈了。但患者本身的脉微细,能够恢复吗?患者本身是阴证虚寒不足的,所以即使在他的外感治愈之后,我们后续也会进一步的采用一些温阳益气的方法来帮助他恢复,使他的脉不再微细。这样才算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果少阴病的外感治愈了,但脉还微细,肯定较常人更容易再次发病的。所以我在临床当中治疗少阴病的时候,经常会加入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或者是当归芍药散之类的方剂,来达到一个标本兼治,即能够取得当前的疗效,也注重远期疗效的提升。所以仲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单刀直入,解决他的表证,但表证好了之后呢,脉微细还是存在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温阳益气养血的方法,来使之恢复平和健康的状态。所以你说少阴病有太阴病的底子,也是可以的,如果少阴病的时候,有下利清谷的表现,那就不是单纯少阴,而是少阴太阴合病了。需要注意少阴病、少阴太阴合病的轻重不同的问题。

 

     以虚实来辨太阳少阴更为合适

 

    表证皆有恶寒,为感受外邪所致。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只有正气实才能正邪交争有力而发热恶寒,正气虚不能与邪交争则表现为无热恶寒。寒热只是正邪交争的反应,虚实才是证候的关键。临床上判断太阳病、少阴病,并不是以是否发热为判断标准的,而是以正气是否充足为标准,以脉是浮紧有力,还是微细不足为判断标准。

 

    临床上少阴病并非不发热,是可以有发热的,只是正气不足,无力与邪气相争,所以更多表现为无热或低热。如老年人的外感,可以是低热,但凶险程度较年轻人的外感更重。原因呢就是在于老年人阳气不足,外感多表现为少阴病的缘故。在西医临床上,社区获得性肺炎有CURB-65评分,也就是说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本身就是一个危险因素,这是西医的临床观察总结,在我们看来,就是阳气足还是阳气不足的问题。

 

     总之,临床上表阴证的治疗,也就是少阴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少阴病并不少见,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而已,正如这个世界上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伤寒论少阴病篇

《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约生于公元150~219年,南阳郡涅阳人。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好学多思,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

by:自然张君

刘渡舟伤寒论少阴病

刘渡舟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y:自然张君

你有几个自己

你以为的“自己”,真的是唯一的自己吗?如果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认知陷阱,你有能力识别并成功地突围而出吗?本书将奇妙而有趣的“拆人术”展示给你,助你彻底看清心灵...

by:蓝豆豆1976

你有几个灵魂

对于学习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心理咨询师来说,本书可以是一本教学参考书,心理师可以以此书为指导,进行日常的咨询工作和自我成长。对于其他学家,本书可以作为知识性读物,...

by:阳光悦信

我有仙家几个兵

有传承宝藏的有传承房子的,还有传承地皮的,更有传承赌债的,而我传承的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些仙家几个兵,这些兵常被称仙家。仙家有动物仙也有寺庙里的仙,更有...

by:道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