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第11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为民生而悲吟》

2020-05-18 14:57:3908:17 168
所属专辑:唐诗和唐代诗人
声音简介

 就在杜甫被授予官职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国家之难也爆发了,国家之难是什么?学过一点历史的同学知道,唐朝有一个安史之乱,就在这一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将领发动的战争,打着诛杀奸臣杨国忠的旗号,实际上是与唐王朝争权夺利的内战,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就是说,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是一步一步走向兴盛的,当时的唐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时代,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国力非常强大的国家,唐王朝的首都长安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政治家、僧侣等等。而安史之乱之后,整个唐王朝就一步步走向衰败了。这个安史之乱也有点像杜甫的诗歌里说的“阴阳割昏晓”,如果把唐王朝三百年的历史比作一个高高的山脊,那么它的一边是充满阳光希望、朝气蓬勃的大唐盛世;它的另一边就是一个灰暗、颓败,走着下坡路的时代。战争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命运,就连玄宗皇帝都仓皇出逃了,身处战乱中的普通个体更难免遭厄运,诗人在逃难的途中不幸被叛军抓住了,同时被抓的还有当时有名的大诗人王维。由于王维名声很大,叛军需要这些知名人士的合作参与来提高名声,于是王维被迫接受安禄山的伪职,杜甫因为官微人轻,虽然被抓,但并未引起重视,因此杜甫只是被困在长安,并没有受到特别的管制,行动也还算自由。诗人亲眼目睹了长安城被占领之后的各种悲惨景象,写下来很多记录当时情形的诗篇,《春望》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天像往年一样如期到来,可是此时长安的春天,战火纷飞,一片萧条衰败,这个春天,让诗人百感交集。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国家遭逢战乱,国都也已沦陷,城池在战火中破败不堪,乱草丛生,一片荒芜衰败的景象;而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明媚的无限春光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春天的繁荣和国家的破败形成强烈的对比,本应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由于战乱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壁残垣。

接下来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表现哀情,使人更加伤痛。春天本应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鸟儿也欢呼雀跃,发出各种婉转动听的声音,但诗人笔下的花在溅泪、鸟也惊心。花、鸟没有感情,怎么会流泪伤心呢?原来是人在流泪,人在伤心。是诗人有感于战乱的时局,看到花开反而潸然落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诗人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反而胆战心惊。感时是对国家,恨别是对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巨大的悲伤。

接下来诗人又想到战火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而自己流落被俘,身陷敌营,好久没有收到妻子儿女的音信,生死未卜,也不知道她们怎么样了?要是这时候能有封家信报个平安该有多好啊。要知道,战争封锁道路,阻隔音讯,要收到一封家书,那是千难万难。所以,一万金也换不来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因为此时家人的安危是诗人心中最担忧在乎的事情。这句把诗人等待家人音讯万分焦虑不安的心情表达的十分传神,也是战火连绵之时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声。 

最后诗人因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战争还在继续,家人生死未知,眼前一片凄惨混乱,内心焦虑悲伤至极。流离奔波的诗人愈加憔悴不堪,心绪烦乱下用手爪挠头发,顿觉稀疏短浅,简直连发簪也差不住了。“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是欲解愁而愁更愁。从头发的稀疏变白,亦可感受到诗人内心巨大的痛苦和愁怨。

这首诗写的很悲哀。我们读前面诗人青年时代的诗作《望岳》,还是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寄托着诗人远大的人生理想抱负;而经过岁月的洗礼以及亲眼目睹社会黑暗、战争的残酷之后,诗人写下了《春望》,这首诗里面已经不只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还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和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命运和痛苦,是他对这个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这也是杜甫的诗歌被称作“诗史”的原因,用诗歌记录时代社会的历史,杜甫无愧于诗圣的称呼。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全唐诗-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by:白云出岫

唐诗人物之杜甫传

大掌柜讲唐诗人物之杜甫,欢迎订阅收听。

by:三乐大掌柜官方

杜甫全集

1457首杜诗,全部读完背完。

by:老杜粉

杜甫传|童书&杜甫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于奇幻仙境中,陆轩,一介凡尘少年,偶得仙缘,却步入荆棘之路。同门嘲讽,欺压不断,唯凭坚不可摧之志,...

by:天喜de电子书

唐诗鉴赏·中诗大早读【唐·杜甫】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by:听风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