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43: 愚和智,贤和不肖

2017-03-10 12:11:4113:21 1.1万
声音简介

前面讲了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

还有最后一句话: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1.愚和智

愚和智,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愚是愚昧,智是智慧。


我们前面在介绍上古之人其知道也”时讲过,智和慧是两个概念,智是每天获得的知识。

慧字下面有个心字,表示内心开悟;而智是知识的积累。


愚是缺少教化。我们都经常说一个词语,叫愚昧落后,因为愚昧,所以才落后,所以,一个人只有多学习,经常学习和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之后,才能够开化。愚→学习→智→开化→生慧


愚在《说文解字》中,是又傻又愣,很鲁莽的意思。人很憨厚,直来直去,不会变通,这就是愚。


古代诸子百家中的荀子也说过,将是非颠倒了是愚,在我们的周围也经常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分不清基本的是非,颠倒是非,你和他讲道理讲不清楚。(《荀子·修身》:非是是非谓之愚。)


这是愚的两种解释方法。


智,正好和愚相反,愚是该懂的不懂,智是什么都懂。


关于愚和智,老子也曾经说过,大智若愚,真正大智的人,他看起来却很愚,由此可见,按照道家的说法,愚和智,中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大智若愚”实际上是出自苏轼的文集,苏轼总结老子的思想,提出的这句话,后人通常都认为是老子所说。


老子(在这里以老子代表道家)的话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

有的人,看起来聪明,很智,但是他遇到大事的时候,就惑了,困惑了,拿不定主意,就像三国时期的袁绍。(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而有的人小事糊涂,但是遇到大事的时候,却又很果断,古人有一句诗,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就是诸葛亮,我们都知道。吕端,是北宋的宰相,这个人表面看起来很笨,但是遇到大事的时候,很果断。(大智若愚的典范)


这是两种人,愚和智


2.贤和不肖

然后我们再看两种人,贤和不肖


贤,賢

贤这个字的古字賢。


賢,上面的左边是一个君臣的臣,右面是一个又字,怎么又是你,这个又字。合起来读千,臣和又,意思就是驾驭臣属,表示古代的帝王驾驭臣子和属下。

下面是一个贝字,表示这个字和钱财有关,在古代,很多有贝字的字,大部分都和钱财有关,因为古代最早期的货币是贝壳。贝代表钱财。


这个贤字,就表示一个人很有才干,擅长理财,将财物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叫贤。

比如古代很多贤能的大臣,例如像宰相这样的职务,他的职责就是要协助皇帝处理好一个国家的各种事物,包括人和事,人是人际关系,事主要是指钱财,钱财和物。所以,能把这些处理好的人,就是贤人。


在《庄子》中也曾经说过:“以财分人之谓贤”,用财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贤。

这一点,相信现在的大部分都没有想过:原来古代人常说的圣贤的贤,是这个概念。

《说文》中也说,贤是多才的意思。一个人有才能。这叫贤。


在《素问》之中,在这篇《上古天真论》中,后文也有关于贤人的解读,在最后一段,我们这里先不做解释,留个悬念。

积贤为道


不肖

说完了贤,再说不肖xiào

这个肖是肖像的肖,生肖的肖,十二生肖(xiào)。这个肖,我们通常都读一声,读一声的时候,表示姓氏,生肖的肖其实应该读四声。

十二生肖就是十二属相,用像来解释不同年份出生的人的性格特点,这是生肖的本意。

肖字读一声的时候表示姓,姓肖,读第四声笑的时候,有相似,相像的意思,惟妙惟肖。


不肖是什么意思呢?



不肖,过去人经常说不肖子,就是后人不像自己的父母,不像祖宗先人,这个不肖,不光是长得不像,更多地是指品行上的不像。


比如,在古代,自己的祖上是进士出身,在朝廷做官,而到了自己这一代,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中进士,落榜了, 这个时候,落榜的人,在自己家的供奉祖宗牌位的祠堂前忏悔,就说自己是不肖子孙,没有子随父业,没有继承祖业,没有光宗耀祖。


还有,中国的古人一向都谦虚,将自己看得低一些,将祖宗看得高一些,有的人即使光宗耀祖了,面对父母和列祖列宗的时候,不管健在的,还是不在的,都以不肖子孙自称,这是表示自谦。谦虚的说法。


如果是一个长辈评价后人不肖,那就是说后人不如祖宗先人贤惠,不成才,没出息的意思。


所以,不肖,就有不贤的意思。


贤是有才能,不肖,就是没有才能。

这是贤和不肖。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愚的人,和智的人,贤人,和不肖的人,都不惧于物,惧是恐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恐惧,表示害怕的意思。


不惧,不害怕,不害怕什么呢?不害怕物,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的物,是外物的意思。外界的各种事物,包括钱财,名利,富贵,这些外物,对一个人没有困扰,这叫不惧于物。


善于打理财物,但是又不被它们所困扰,所困惑,不让它们影响自己的内心,这也是智慧。


不管是愚的还是智的,贤的还是不肖的人,都不为外物所恐惧,所担心害怕。不为外物所动心。


我们再回顾这三句话: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不让嗜欲劳累自己的眼睛,不让淫邪迷惑自己的内心,不让这些外物使得自己担惊受怕,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聪明与否,都要做到这些。


如果做不到怎么办?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上古的圣人会教百姓。百姓也许会参差不齐,有好有坏,有愚的智的,贤的不肖的,但是在上古时候,圣人都会教这些人,做到这些。

这就是上古圣人对百姓的教化。


我们常说,一个地方,民风正不正,和这个地方的风化有关。

风,就是风俗。我们前面讲过,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自上而下,都做到了,国王或者官府在做,百姓也在跟着做,就叫风。

化,就是变化,教化的化,通过量变的积累,形成质变,就是化。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风气,使得百姓的内心起变化,愿意从善,弃恶,这就叫做化,风化。


如果一个地方民风很正,那么,也不一定就说明这里的百姓,都是智的,贤的,也有愚的,和不肖的,但是,好的风气,会带动所有人,一起做该做的事情,杜绝不好的一面,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弃恶从善,使人明事理。

所以,人们经常说,多一所学校,就会少一座监狱,也是这个意思。那些进监狱的人,很多的,也不一定是十恶不赦的,很多人都是一时糊涂,一时愚昧,做了错事,触犯了法律。

而一个社会,在好的教化下,智的人,最后会变成贤的人,他的才能会得以施展,然后愚的人,会开化,不会胡作非为。

好人会将才能得以发挥,坏人会有所收敛,不敢做坏事,这是一个好的社会的表现。


所以,最后一句,故合于道。就好理解了。

这就是合乎大道了。

合乎什么大道?《黄帝内经》的《素问》,这篇《上古天真论》谈的是什么?

养生。因此,就是合乎养生之道。


做到了以上的三点,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就合于道了。


前面这些所讲的,只是养生之道吗?

不仅仅是养生之道。这里讲的,其实是治国之道。


所以,我们看,上古圣人,教化百姓的,不光是怎么样养好生命,养好身体,养好心理,做到身心健康,还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养好自己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养生。


这就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小可爱_Wm

感谢云溪老师的分享,精细的解读,易懂

兰馨132

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很喜欢您的这种讲法,儒、释、道、医、易、诗词融汇,综合性强,希望您能继续讲下去,期待中!

星转云海

😀😀😀

猜你喜欢
《上古天真论》浅注

河洛数理解读上古天真论揭示的人体以及宇宙阴阳学奥秘

by:素履华裳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

圣人通天道,创立《黄帝内经》,他的目的不是盖更多的医院,而是家家明白中医,中医分三个层次:情志理念、生活方式和医疗模式,医疗模式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亡羊补牢,在生...

by:黄帝内经_万里行

周美岭详解《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人关系,与如何做到天人合一的伟大著作,是一部修养身心的智慧之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书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里藏着...

by:周先生医道

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上古天真论

很多人虽然读了几十年书,但是,看过《黄帝内经家用说明书》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真的是太少了,即便是对自己每天都在反复使用的中国文字也是知之甚微。...

by:泠响时光

有趣的凉茶《黄帝内经·素问》篇一《上古天真论》完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是对内经创作来源及其特点补充说明:医之始,自远古,是寓黄帝和岐伯谈论如何达到健康与长寿目的第一篇重要论文。

by:導法自然1

梁冬对话徐文兵之上古天真论

读上古天真,你可能会少吃很多苦,多活很多年。...

by:正安答摩

天真不天真

欢迎来到我的播客。在这里,我会和大家分享那些或“天真”或“不天真”的故事。有时邀请好友,有时探寻人生,与世界碰撞,聊着聊着,聊出真相。

by:杨天真本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徐文兵 梁冬

本书讲述了人这一生中如何和逃离各种生老病死困境的智慧和实用方法。

by:家人们谁懂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