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帝内针的基本特点 3

2023-06-16 08:50:1305:44 4903
声音简介
第四节 导 引
一、感
除了同气相求,还需注意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气的问题,异气的问题。
异气之间的作用是怎样的呢?比如天与地、男与女,归结起来就是阴与阳。《周易·系辞传》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即用了“氤氲”和“媾精”来描绘异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易·咸卦》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由彖辞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到异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感”来实现的。
感在《周易》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易”的造字有一种说法,即日月为易,即上为日,下为月,日月即阴阳,故而《庄子》有“易以道阴阳”之说。
日月以上下论,则为易;以左右论,则为明。
是否可以说,易这门学问就是借助阴阳来明了天下呢?在孔子《系辞传》对易的另一个精辟的定义中,似乎对此作了回答:“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由此看到,至少在孔子眼里,这是通过“感”来实现的。
二气,或者天地,或者日月,或者男女,或者天下,一切的一切,只有通过“感”才能相与,才能万物化醇,才能万物化生,才能明白通达。中国文化很多含义甚深的词语,都是由感而生,比如感恩、感动、感化、感情、感知、感觉、感通、感悟!而《周易》下经开首的第一卦咸卦,就是专门讨论感的卦象。
二、身与心的导引
《黄帝内经》讲导引为五术之一,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图片] ,故导引按
[图片] 者,亦从中央出也。”
从字面上看,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位各出一术,只是界别的差异,但是导引这一术却有它根本的不同。砭石、毒药也好,九针、灸焫也罢,这些都必须取自身外,是外来附加到身体的一种作用,或者说是必须通过外来途径才能产生的作用和治疗。
但是,导引却不同,它是完全在自身上发生的,它不需要通过外来的途径。因此,从自我养疗、自主健康的角度,五术中唯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只有导引一术。
所以,导引从中央出,就不仅仅是因为中央食杂而不劳,易患痿厥寒热的问题了。它更深的意义在于,通过感而实现机体阴阳的自和,通过感而促进自身阴阳的互生、互化、互通、互用,从而达成上以养心、中以养身、下以疗疾,三医和合的境界。
导从心入,所以必须透过感来实现。“引”的造字很有意思,左为弓,弓之用乃射,“射”左身右寸,寸者心也。所以,射有什么意思呢?射讲的是身与心!引之左为身心,引之右这一“|”是什么呢?是贯通!因此,实际上导引就是透过感来实现身心的贯通,身心能够贯通,自然就形与神俱了。
导引从中央出,那么,感从何处入呢?亦是从中央入,从任脉所在的这个前正中入。从此处入,而后透过感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实在地讲,感的过程也就是阴阳相引的过程,为什么能引出和?引出生?引出化?引出通?引出万般的作用?更实在地说,是因为透过感引出了“中”!
导引是黄帝内针的入门,若想深入学习并进而真实体会其神奇之处,就必须进入导引,必须去切身感受这个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过程。如此方能领会为什么要“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上取下,以下取上”。
导引更根本的意义在哪里呢?其实就是要导引出“中”来。一旦透过导引,建立起对“中”的不同层面的觉受,那么,针道的玄冥幽微便能于心中、于手下了了分明。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391728snwt

声音好.讲的小讲的好。

大摄无疆

是男女溝(读够gou)精

猜你喜欢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by:同有三和中医课堂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

by:ElingHo的美好日常

黄帝内针

第一次录书,不足之处,希望海涵。

by:希静而遗生

黄帝内针

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一部“以中为本,以平为期”的医书

by:不为良相_便为良医

《黄帝内针》

针道有全神养真之旨,此针即彼真,彼真亦此针。师之本愿盖为大善。而中国文化追求美的路线载于《易·坤卦》之文言,其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by:彭艾梅北京十方缘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