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上)

2021-02-04 11:44:2812:55 180
声音简介

前面两集我们引出了精神熵的概念,并且谈到了通过在工作中找到“心流”,降低精神熵,从而提高幸福感。这一集我们要谈另外一个与精神熵和幸福感都有密切关系的话题,那就是生活中的苦难。一个人所经历苦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ta对生活的看法,以及幸福感。 


实际上,在这个专辑中,苦难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如果你还记得,在讲解黑天鹅和不确定那一集,我们就谈到了对苦难的应对,比如人身意外、疾病、失业等等。不过,在那里更多是从确保人身安全和降低经济损失的角度来谈。在这一集,我们更多从心理、精神和意义的角度来看苦难,试着讨论一些问题,比如:苦难是否有意义?怎样找到苦难的意义?在苦难的打击下幸福感还有可能保持吗?回答这些问题,主要会用到心理学以及佛学的模型。 


生活中的苦难是如此普遍。在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那一集,我就曾提到释迦牟尼对人间疾苦的观察,他总结了八种普遍存在的大的痛苦,称为“八苦”。这八种痛苦大致能与马斯洛模型的层级相对应,比如在生理和安全层面的生老病死,与人际关系层面的爱别离怨憎会,与自我实现相关的求不得等等。 


显然,苦难对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但容易忽略的是,人们对待苦难的态度也对幸福感有巨大的影响,有的时候甚至会超过苦难本身。 


比如一种常见的态度是这样的:面对苦难,我不但感到不幸,而且对遭遇苦难感到耻辱。经历苦难似乎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再往深处看,这种态度的原因在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认为“我不应该经历痛苦”。 


实际上,这种态度本身就会加重悲惨和不幸的感受。 


这里我想起来一个心理学中的调查结果:在瑞典曾经进行过一个持续很多年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司机。多年来结果都是一样的:约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超过平均水平。听了这个结论你可能会笑出来,这也太荒谬了吧?我们第一集就讲过,像驾驶水平这样的随机变量,大致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高于和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数基本是相同的。而且根据正态分布的规律——大多数司机,也就是有68%的人都在平均值上下一个标准差的区间内。 


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了一种人类的偏见,那就是对自己的高估,对其他人的低估。在心理学中把这种偏见叫做“过度自信”。 


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我不应该经历痛苦”的想法其实就是认为“我的幸运程度应该超过90%的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过度自信带来的偏见。 


在当代社会,这种偏见会更流行。原因一方面在于财富和生活条件确实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当代人除了喜欢“炫富”,还喜欢“炫福”,炫耀幸福,社交软件的流行使这个现象更加普遍。打开朋友圈、短视频随便看一看,葡萄美酒夜光杯,承欢侍宴无闲暇,仿佛每个人都生活在天堂。这样每个人都形成了一种印象,那就是“别人过得都很好”,所以当自己遭遇苦难时很容易有“凭什么我就这么不幸?”的哀叹。 


这是一种偏见。人们通常并不愿意分享自己经历的苦难,所以,社交软件里的生活其实是化了妆的生活,如果看看素颜的现代生活,释迦牟尼所提到的“八苦”恐怕跟古代社会没什么本质差别。在前面讲精神熵那一集的时候,那些来自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在这里,我又想起了《道德经》里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界的运行自有规律,并不会许某人以偏爱。因此,你我必将经历苦难,把苦难看成生活的一部分,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苦难也不再是一种耻辱,就像黑夜并不是耻辱,它只是一天中的必然。 


接纳苦难,才能度过苦难,维克多.弗兰克尔本人是最好的例子。还记得这位奥地利心理学家吧?他在生命的前三十年中一帆风顺,被认为是行业内的天才少年。在纳粹进攻奥地利之前,美国政府主动给他签证,希望他去美国避难,但他选择与父母和家人一起留在维也纳。后来他们全家都被送往集中营,弗兰克尔作为拥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学者,要和所有普通百姓一样,被驱赶着去洗澡、剃须,每天穿着之前死去的囚徒的破烂衣服在寒冷的森林中做苦力。 


在书中,他对自己的内心活动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不过,可以推测,他的内心并没有“我不应该经历苦难”这样的一种执念,否则在前后境遇的强烈落差之下,他的精神世界可能会被内心的巨大矛盾所摧毁。他在之前的工作中接触了大量因为抑郁症而想要自杀的患者,我猜想这段经历已经促使他建立了这样的认知,那就是“作为一个人,我并没有对苦难的豁免权”。正是这种态度帮助他度过了在集中营的至暗时刻。 


接受苦难的必然性,并不代表面对苦难什么事情都不做。如果一个人不断经历无法控制的苦难,内心就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慢慢就会滋生出抑郁情绪,精神状态更为消沉。以后即使遇到可以去改变的局面,很可能也会消极放弃,任凭苦难的摧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习得性无助”,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过心理学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简单讲,就是在经历不可控的痛苦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消极和消沉。 


而现实中的的苦难,看起来恰恰都是无法控制的,甚至也无法预测。面对不可控的苦难,如果想降低内心的无助感,真的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而且值得做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2000多年前的佛学和近代心理学都给出了类似的结论。 


在佛学中有一个模型叫“五蕴”,用来描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那些不可控的苦难事件就是外界刺激,必然会激起人的内在的精神活动。按照五蕴模型,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分别叫做“”,也就是感受、情绪;“”,也就是思想、观念;“”,也就是念头、动机。这三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比如遇到某件事情,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有要做什么的念头。




用五蕴模型来看,苦难事件本身是人不可控的,但是无助感以及抑郁感的感受不光取决于苦难本身,还取决于“”,也就是思想和观念。通过调整对苦难的看法,感受就会自然改变。


这真的有用吗? 


举个例子,比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当年爱迪生用了三年时间实验了1000多种灯丝材料,都失败了,他的投资人甚至包括他的团队都开始变得沮丧和消沉。面对当时的状况,据说爱迪生是这样回复的:“我不认为已经失败了,实际上,这三年我们取得了一个明显的成就,那就是用实验证明了这1000多种材料都不适合做灯丝。在排除了这些选择后,我相信我们距离正确的答案更近了。” 


我们用五蕴模型来看一下,在这个故事里,爱迪生面对不可控的苦难事件,也就是连续的失败,他自主调节了内在精神活动。在经过理性考虑后,他选择了新的“想”,建立了一种新的观念。从而内心的“感受”就不会那样无助和沮丧。可以想象,在这种“想”和“受”之下,他接下来的“行”会更有动力和士气。反过来,如果他认为这三年的实验确实毫无意义,那么内心必然感到抑郁,继续采取行动的动力就会非常疲软。 


实际上,“五蕴”模型带来的启发,跟现代西方心理学完全一致。还记得弗兰克尔本人创造的“意义疗法”吧?弗兰克尔认为,虽然苦难事件本身人是没法选的,但是,人永远可以选择对苦难的回应寻找苦难所承载的意义感。这种选择的自由永远不会被剥夺,弗兰克尔把它称之为“人的终极自由”。 


这种自由就是选择态度的自由,它的重要性在于:有些选择加重了苦难所带来无助和不幸,另外一些则能够减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8604919chu

五蕴和观为得很一致,心理学啊无国界

18604919chu

苦难是化妆的祝福

猜你喜欢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英】史蒂芬•约瑟夫/著青涂/译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献给所有不愿意被伤痛击垮的人,在创伤到来的时候,做出最漂亮的应对。

by:罗峰_悦享听书友会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想听更多好书解读?请直接搜索关键词“喜马讲书”《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的作者是史蒂芬·约瑟夫博士,他在这本书中,将大量的真实案例与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

by:喜马讲书

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xxfantasy演播

创伤后成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经历创伤或困境后,通过积极适应和发展而获得成长和转变的心理过程和现象。它关注的是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后,如何从中寻找新的意...

by:阿雅明惑

不死仙帝

仙武界无极仙帝,因天赋惊人,让人嫉妒,更生忌惮,故而布局扼杀。十六年后,无极仙帝重生下位面,今朝归来,杀戮...

by:把爱封存守寂寞

不死冥轮

我出生的那一天,母亲却因难产而去,父亲背起鬼病缠身的我四处求医,爬了无数的山,求了无数的人,磕了无数的头,流了无数的泪。回到家时,病没好,我却又多了一个身体永远...

by:南来北往天涯客

不死圣神

神殒大陆,这是一个万族林立的世界,当中有着天赋异禀的灵体,也有着古老的神体,有着神通广大的神之后裔,也有着生来就拥有着至强神通的妖族……各种体质争奇斗艳,而这些...

by:官方小熊猫

不死诡墓-5期-不死闺女剧组

三年前,土夫子唐天集结诸多好手,深入那神秘阴森的古墓之中,尸蟞,血尸,机关,蛊虫!历经磨难危机,伙伴死伤惨重。最终活下来的只有他一人。三年后,一群带着特殊目的神...

by:喜播L2实践作品集

不死血印

血液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精神的象征。血液中蕴含的力量无法想象,主人1034发现了血液...

by:贝儿橙子

不死华佗

2017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龙玄策,为天涯社区莲蓬鬼话知名作者。莲蓬鬼话知名写手龙玄策全新长篇医术能救人,也能杀人看波云诡谲的乱世,一介散医如何改...

by:巨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