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音频|有清朝人带着毒药教老外中文!随时准备自杀

2023-07-07 23:47:4716:05 2024
所属专辑:不问东西
声音简介

(敬字惜纸。图源:《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

十九世纪初,广州珠江边。阳光逐渐暗淡下来,一天的忙碌告一段落,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翻译马礼逊收拾起公司的文书,通过地下通道,走向后面一排的房屋,那是他休息和学习的地方。

一个蓝色长袍马褂的身影从后排房屋中踱步而出,匆忙跟上马礼逊。天色全然暗黑下来,房屋里亮起光。透过窗户上油亮的窗纸,屋内人影绰绰,投射在对面的墙壁上。两个人相对而坐,朗朗的读书声压抑着响起。

英国人马礼逊正在学中文,他有两个中文老师,一个是李先生,秀才文凭,据说中文根底很好,毛笔字写得好,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另一个是容关明,小名阿沛,30岁,稍显拘谨,但幽默风趣。

李先生应该是广州土著,教授马礼逊粤语;容关明是山西人,教授官话。二人交替进行教学,二对一,形似私塾,豪华待遇。马礼逊所在的东印度公司支付二人费用,而且包吃包住。

包吃包住并不是英国人大发善心,或者公司条件优渥,钱多得用不完,而是清廷严禁老外学中文,严禁教老外中文,违者砍头。为了避人耳目,马礼逊的老师们别无他法,只得吃住在公司里面,免得被人揭发。马礼逊是老外,自然不能学中文,思来想去,只好应聘到东印度公司当翻译,挣点生活费,主要是有个遮掩的幌子,他应该也不太想掉脑袋。

两位中文老师有一个共同点,每人随时随地随身携带一包剧毒的毒药,万一被人告密或有衙门狱卒闯入进来,可以第一时间服毒自杀,以死殉,免受牢狱刑罚之苦。

英国人麦高恩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笃信和热爱教育。此言不虚。中国自古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可以说是热爱教育、敬惜文字的典范。对教育的崇敬和热爱,简直成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清代的老师。图源:《横穿克里塞——从广州到曼德勒》)

清朝人信仰教育、崇拜教育,体现在对外、对内的两种极端表现。

拒绝文化交流:不教老外中文、不卖给老外中文书

清廷奉行严苛的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延伸到教育文化领域,表现为拒绝文化交流,禁止百姓出行,严禁百姓出国,严禁老外学中文,严禁教老外学中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中文学了去,肯定不干什么好事,还可能坏了大清的风水。

上述马礼逊学中文的情形,绝非个案。刚一开始,马礼逊找不到中文老师,中文书籍也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只好通过《康熙字典》《拉丁文中文字典》来学。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作为马礼逊的后来者,卫三畏遭遇的境况仍未改变。清廷仍然闭关锁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经济基本自给自足,况且千年以来“万国来朝”的、自居老大的心理优势,完全不屑于与蛮夷之国往来。那些个未开化的蛮荒小国,来进贡“表忠心”还差不多,吾皇倒是会赏赐些许牙慧给他们。

教老外中文?这还了得,那可是里通国外,死罪一条,斩立决!为了防止有人突然强闯进来,被抓现行,中文老师给卫三畏上课时,总是带着一只外国女人的鞋子,并将它放在桌子上。仆人到门口窗外四下里巡视一圈,看看确无人跟踪或埋伏在附近,主仆之间对上暗号,师生二人这才对着那只外国女人的鞋子,胆战心惊地开始教与学。如果有陌生人闯入,中文老师立即拿起那只女人的鞋子,装作修鞋匠,装模作样,偷梁换“鞋”,瞒天过海。

清廷的语言文化政策,马礼逊和卫三畏等人的遭遇,堪称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葩。容关明和李先生,这两位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值得后来人记住!

马礼逊离职时,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行提出切实忠告。鉴于中文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来教中文,他建议,其平均年薪应该达到300元,才比较恰当。如果中文老师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或者聪明伶俐任劳任怨,则还需要继续上调。进到商行之后,中文老师不再频繁出入,只能待在商行之内,因此,年薪之外,需要长期给中文老师免费提供食宿。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必须提前做好预案,研判形势,应付突发事件,有合理的、可行性强的应变办法。必要时,帮助中文老师躲过官府的缉捕和杀头,逃命要紧。否则,要找到中文老师,就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马礼逊不压价,多给钱,包吃住,还主动为老师逃命出谋划策,考虑周全,可谓良心之举。


(马礼逊与中国学者一起编写《华英字典》。图源:《南方日报》)

清廷严禁中国人把中文图书卖给老外,违者重罚。严禁帮助洋人刻制或印刷汉字,严禁私自印刷书籍,违者斩首。马礼逊编写的《中英会话》和若干中文刻板正在广州印刷时,被官府察觉,中国籍印刷工人被抓走,他的另一个老师兼助手高先生得以逃脱,侥幸活命。严禁印制基督教书籍,蛊惑人心,引诱百姓走入歪门邪道,违者立即斩首。严禁信奉洋教,不愿改邪归正的百姓,流放黑龙江。

“敬字惜纸”: 用“神炉”焚烧字纸,跪地默念祈祷

对教育的重视,直接引发对文字的重视。客家人仍然信仰这样的说法,读书要识字,读书就是识字。

文字的创制与由来已经被神化。但文字确实对中华民族的统一、日常交流、文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出使清廷,途径广州时,正是通过汉字与当地官员和船夫进行交谈

文字是过往事件、生活经验、祖先智慧、中华文明等层层积累代代相传的载体和纽带,阅读文字,几乎等同于与祖先“对话”。这在祖先崇拜的中国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斯坦因在中国西域考古时发现,中国古人发明的楔形木牍竹片,上面刻写文字,两股麻绳将木牍竹片捆绑起来,麻绳通过槽沟,槽沟与印槽连通,形成十字形。穿槽而过的麻绳用泥盖住塞满,再在印泥上盖上印章,麻绳、印泥、印章三保险,绝对可以防止私拆书信,保证书信的安全和私密。木头削片有多次刮削的痕迹,说明古人勤于练字,急于把书法练好。


(楔形木牍与写满汉字的木牍片。图源:《西域考古记》)

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通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直接进入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相当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领导层,拿到金饭碗。最不济的,通过院试,也是个秀才、文化人。文化人不从事体力劳动,即使违法犯罪,也可以免于受刑。他们可以充当位高权重的乡绅,教化乡民、调解矛盾,和谐邻里关系;可以在私塾里充当德高望重的老师,敲打顽童、传承文化,稳固社会秩序;可以代写书信、说书言事、算命占卜。


(看相。图源:《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

古人对文字的重视到了崇拜乃至迷信的地步,视为神明,认为敬重文字和写有文字的纸张,可以积德。生前,可以获得财富、长寿、声誉;身后,可以免遭地狱酷刑的折磨。

万物有灵,世事轮回,对文字和有文字的纸张不敬的,死后要忍受阴间十殿中第六殿的折磨,第六殿同样分成十六个部。在第一部里可怜的罪人必须终年坐在铁球上,第二部站在粪堆里没到脖子,第三部被打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第四部嘴被铁钳撬开、用针填上,第五部被老鼠咬,第六部被扔进带刺的网里让蝗虫咬,第七部被煮成肉汁,第八部刺伤四肢,第九部往嘴里填火,第十部有火苗舔他们,第十一部要吸进令人厌恶的臭气,第十二部被公牛顶、被马踢,第十三部抓破他们的心,第十四部刮去他们的皮、直到头盖掉落,第十五部被劈开,第十六部最终被剥皮,然后卷起来。简直惨不忍睹,不如死。


(地狱里的惩罚。图源:《环沪漫记》)

如何对文字和有文字的纸张表达敬意?

古代读书人家里设有专用的废纸篓,而不是如今那种海纳百川的万能垃圾桶。城市的街道上,临街的墙壁上,帝国的主干道,江河湖海的码头,乡村主要路口,田野中,举凡人流密集的地方,都设有收集废纸的篮子和箱子,篮子和箱子外面贴一张纸条,写着敬字惜纸。人们自觉地虔敬地把废纸放到篮子箱子里。

慈善团体、行会组织、读书人等,会雇佣一些小贩,小贩定期上门,挨家挨户收集每一张被废弃不要的字纸。他们也在城市乡村、街头巷尾、集市戏院游走巡视,捡拾遗落在地的碎小纸片破碎小瓷片也在被捡之列,瓷片上一般烧制有文字,也不能随意抛弃。这些纸和瓷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记载着国家的丰功伟绩,神圣非常,岂能毫无规矩,弃如鄙履,任人践踏。

小贩要么挑着两个深厚的大竹筐,要么肩膀上斜挎个篮子,要么背着篓子,上面无一例外写有敬字惜纸。他们配有一副修长的竹夹或者一根嵌有锋利铁钉的竹竿,专门夹取和扎取纸片,十拿九稳,手到擒来。


(收集字纸。图源:《中国与中国人》)

野外的山火、灶膛的炉火、祠堂的香火,都太过低俗,不堪如此神圣高尚的重任。收集起来的废纸汇聚在一起,在和尚道士的吹拉弹唱声中,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送到当地的寺庙里。寺庙中建有专门的焚纸场焚纸场精心设计,建造精妙,外围是高大的围墙。围墙之内有花园,绿水青山,古树鲜花,鸟语花香。还有一间雅致小屋,供举行焚烧仪式时的主祭使用。花园的正中,是一座高约50英尺的方形塔,曲折而上,高耸入云,这就是焚烧字纸的神炉。焚烧时,大家纷纷跪在地上,目视神炉中熊熊的火焰,默念祈祷。


(化纸炉。图源:《一位美国工程师的中国行纪》)


更有甚者,书呆子们把燃烧后的纸灰收集起来,不让其自生自灭,不让其日晒雨淋,不让其风起涌。收集起来的纸灰倒入涓涓细流,让叮咚的清澈溪水把它们带向“诗与远方”,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近海的城市和乡村,把纸灰装入瓦罐,放入江河,随波逐流,漂向大海,确保灰烬与大海融为一体,文字绝不遭受任何形式的亵渎。

文字 刘小程

主播 大圣神功六王爷

编辑/制作 凌文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清朝那点事儿

本书介绍的是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算起,到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止,共296年的历史。这里的一些传闻,秘闻,野史,等等您各位熟悉的知名人物,和一些不...

by:水白头

清朝其实很有趣|清朝的前世今生

自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凭借着祖、父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以来,直至万历十九年一统建州女真各部,历时九年时间,“环满洲而居者,皆为削平,国势日胜”(清·鄂尔泰·《清...

by:遥远山海

清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1],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

by:醉山恋

有趣的清朝历史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品人生。讲述清朝近300年的历史,梳理清朝历史的多重形象,解开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玄机,捕捉人性中的善与恶。

by:常晓科

清朝史

由于闭关锁国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那中国以后的历史会怎么样呢?别忘了来收听清国史呦!(含4本)欢迎关注,感谢支持!

by:阳光少年2022_光游0

清朝人物解析

公元一七二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胤礽,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胤祉,不是贤名远扬的...

by:斩风雪

清朝帝王简史|清朝那点儿事|大清始末

闲白儿少说书回正文,各位听友,这回咱唠唠大清的八卦!您最耳熟能详的清朝故事,给您细细分解:甄嬛的孩子真的不是雍正亲生的?大清为何会毁在慈禧手中,真的是叶赫部的...

by:大兵的声音

清朝|清宫秘档清朝未解之谜

专家揭秘大清深宫密档,还历史一个真相。

by:京声京视APP

清朝其实很有趣| 你所不知的清朝历史

听苏遥神侃大清268年!播出时间:每周一、三、五,23:00更新】时事评论人、历史主讲人、大学教师;曾任多家省级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主讲通史类节目《苏遥说日...

by:苏遥工作室

清朝其实很有趣儿

颠覆性的观点·谐趣的文字·还原一个真实的清朝。明朝历史很精彩,清朝历史更有趣儿!雾满拦江继《推背图中的历史》后再出畅销巨作!【内容简介】清朝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王朝...

by:祝乐_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