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东西|跟慈禧“抬杠”?胆子真肥!

2023-07-07 23:47:4519:59 1624
所属专辑:不问东西
声音简介

【注:文中使用所有语料截至清代。】


(苦力大军。图源:《一位美国工程师的中国行纪》)

如果在全世界进行海选,票选这个星球上最吃苦耐劳的人,中国古代苦力必定独占鳌头。

据不完全考证,英文coolie一词应该是由中文的“苦力”音译过去,最早用以指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美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时使用的中国劳工,简称“华工”。之后,“苦力”这个词用于指称所有使用自己体力、干重活的人,即重体力劳动者。

从1865年开始建设,到1869年贯通通车,横穿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大动脉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大奇迹。有1.2万名华工参与其中,约占全部工人总数的85%。直到2014年,美国劳工部举行纪念仪式,才将这些华工苦力载入其荣誉榜。

在此之前,抑或在此之后,中国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坚持,因而也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都源远流长,闻名遐迩。

哪里的活儿最脏、最苦、最累、最危险,哪里就有中国苦力的身影。中国苦力旺盛的生命力、超强的适应力、不可思议的忍耐力,每每让老外震惊、敬佩,甚至觉得不可理喻。


(等活儿的苦力。图源:《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

一起来看看古时的苦力。

皇家苦力:给慈禧“抬杠”的轿夫

轿子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本该自己付出的努力,转嫁分摊到人畜身上,包括苦力、骡子、马儿,达到行稳致远的目的。第二,轿子由简到繁,无非满足舒适(实用)、美观(审美)、尊贵(心理)等需求。

清朝末年,天底下最奢华、最华美、最舒适、最高贵的轿子,非慈禧的“銮舆”莫属。

不对呀!按理说,当时的天底下应该皇帝最大最有权力才对。皇帝的銮舆才应该是天底下最奢华、最华美、最舒适、最高贵的轿子。慈禧连正宗的皇太后都算不上,她只是皇帝的养母和姨妈,只能算是比较近的亲戚。凭什么呀?!

那时的皇帝是光绪。光绪皇帝是个热血青年,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帮子奋发有为睁眼看世界的汉族青年,要搞变法,救国图强。但是,这帮愣头青哪有老奸巨猾的慈禧和作为慈禧老情人的荣禄那么有城府,不过百天,变法就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逃命到国外,光绪被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光绪的画像。图源:《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

说是瀛台,其实是皇宫里一个小湖中的一座小亭子,逼仄得很。感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可以去瞧上一瞧。

每天的早和晚,光绪皇帝必须到慈禧的寝宫,跪拜请安。就连去奉天祭祖,慈禧也把光绪带在身边,生怕这个养子兼外甥又生出什么幺蛾子,坏了大清帝国的风水。

变法失败的光绪成了傀儡,慈禧才是实权人物,名副其实的“皇太后”。


(牛马一样的苦力,随时随地可以安睡。图源:《中国乡村生活》)

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慈禧的“銮舆”,是天底下最奢华、最华美、最舒适、最高贵的轿子。

这顶銮舆,普通百姓,看上一眼,就是死罪,直接砍头,更别说进去坐坐、东摸摸西碰碰了。

只有两个人进去过,一个是慈禧,一个是——李莲英。李莲英是慈禧的心腹亲信,贴身奴才,总管太监,陪伴慈禧长达半个世纪多,算是从一而终。他还亲自“发明”并免费赠送给慈禧一个响亮的称号——“老佛爷”。

李莲英同学和慈禧私交再好,胆子再肥,也不敢坐慈禧的銮舆。人家是趁慈禧不用銮舆的时候,进去搞卫生呢。

慈禧坐火车去奉天祭祖,要用銮舆,专列首先停下来。用一块专用的木板,搭在她的专用车厢的门口,然后用更多更长的木板一路连搭过去,直至恭候多时的銮舆。木板上铺上绒毡,典雅高贵,色彩柔和,不沾灰土,柔软舒适,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在云朵上一样。绒毡相当于红地毯,但红地毯太生硬,色彩艳俗,晃人眼睛,几乎就是暴发户的心态。


(慈禧专列的火车头。图源:《英国公使夫人清宫回忆录》)

每次慈禧乘坐銮舆,李莲英会指挥太监们,把一块巨大的黄色幕布举得团团转,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免得太后的金玉之身被那些个凡夫俗子看了去。抬轿的16名轿夫也要背转身去,不得观看。

只见慈禧内心沉稳,步伐矫健,精神矍铄,不苟言笑,踩在那条绒毡大道上。李莲英已经提前把銮舆前方那扇门打开,掀起门帘,低眉折腰,伫立一旁。慈禧不慌不忙,缓缓步入銮舆,然后,轻轻转身,慢慢坐下,靠在背后的软垫上。

李莲英心里掐着表,慈禧一坐稳,立即把门帘放下。与此同时,李莲英的眼神飞过来,幕布瞬时被太监们撤掉、拿走。李莲英同学并不离开,站在銮舆旁边,随时“护驾”。

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那16名轿夫了。

16名轿夫,手起轿起,倏忽之间,銮舆已然在肩,蓄势待发。銮舆里的慈禧,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上下颠簸、前后颤抖、左右摇晃,銮舆已经被纹丝不动地抬了起来。

换作普通的轿子,无论是最简易的轿子,还是山轿、箱轿、軕子,上山下乡,爬坡过坎,人在其中,那叫一个酸爽,不颠个骨头散架,就算是万幸。起轿落轿,更是轰轰烈烈,震撼人心,惊天地泣鬼神。

但对慈禧的銮舆而言,这些都不存在。谁要是把太后摔出轿子,或者把老佛爷吓了一跳,轻罪没有,死罪一条,脑袋搬家。

銮舆如履平地、稳如泰山,归因于两个方面。

其一,慈禧人老珠黄,一个瘦小矮矬老太太,皮皱肉缩,能有多重?加上贵而不重的銮舆,充其量二三百斤。16个大“男人”,平摊下来,每人分得一二十斤而已。相当于去超市买菜,拎一壶油走路回家,完全可以做到脸不红心不跳。

其二,这16个大“男人”训练有素。16名轿夫从全国海选而来,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都是一等一的“抬杠”高手,是轿夫里的新科状元。作为村夫野老,他们具备抬杠的良好身体基础,但毕竟过于鲁莽,也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为了满足老佛爷的苛刻需求,李莲英安排人手,对海选出来的一大批轿夫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集训。集训完成后,进行精选。精选后的选手,进行物理阉割,正式成为宫里人——太监。太监轿夫再经过严酷的私教密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苦力抬巨石。图源:《长江激流行——法国炮舰首航长江上游》)

对轿夫来说,能够为老佛爷抬杠,是天底下最荣耀的事情,相当于祖坟冒青烟、走路捡金砖、科考中状元。从此,吃上了皇粮,端上金饭碗,衣食永无忧。

为了增强皇家礼仪的威严效果,李莲英对太监轿夫们进行统一包装。无翎纱纬帽、浅红大坎肩、淡绿长筒裤、深黑短皮靴,这些是标配。这样一群同样高度、同样壮实、同样打扮、同样心理的太监轿夫,简直不是16个不同的人,而是1个人分身为16个人,或者是16胞胎,完全表里如一整齐划一有条不紊。

民间苦力:背砖茶、挑重担的苦力

与慈禧御用轿夫的华丽服装相比,民间苦力太寒酸。他们基本不穿衣服,上身赤裸,下身也赤裸,仅仅用一块蓝棉布罩住下身的要害,仅此而已。

民间苦力不穿衣服,一是因为穷,没有衣服可穿;二是因为担负重物时,大汗淋漓,穿着衣服,与肉体黏连,碍手碍脚,反倒是负担,不利于临场发挥。

慈禧的御用轿夫是集团化作战,人多力量大。经过李莲英的严格选拔和严苛培训,形成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优良作风。御用轿夫远不止16人,按照皇家的性格和排场,肯定是培养一大批,以备不时之需。可以随时轮换,随时替补,保证足额的人手,不要耽误慈禧的出行,误了国家大事。反正又不是花慈禧自己的钱,多养几百上千个人,怕啥。

民间苦力就不一样了,他们一般是自主经营,小本买卖,全凭自己个人的一身蛮力气,基本依靠单打独斗。


(乡间小路上的苦力。图源:《长江激流行——法国炮舰首航长江上游》)

御用轿夫“撑”死就一个慈禧加上一顶銮舆的重量,人均担负重量不过二十斤,信手拈来,轻而易“举”,属于“次轻量级”选手。民间苦力担负重物少则一百多斤,多则二三百斤,属于“超重量级”选手,二者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御用轿夫担负銮舆,行走的距离非常有限。慈禧一般不出远门,绝大多数时间,在紫禁城内晃悠,运筹帷幄,遥控帝国。御用轿夫们“肩负”抬轿的历史使命,可以说是相当轻松愉快的。

据不完全统计,慈禧73年人生的峥嵘岁月中,仅有3次远行,一次是1881年去奉天祭祖,但那次是坐火车去,銮舆没有多少施展的机会。另外两次比较狼狈,分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帝都,慈禧撇下万万子民不管,出逃到热河(也就是现在的承德避暑山庄)。

这两次,慈禧都走得稍微有点匆忙,来不及乘坐銮舆,据说直接钻进一辆普通破马车就走人,实在是委屈了。这两次“离京暂避”,銮舆没用上。可见,即使慈禧出远门,銮舆也只是“就近”显摆一下,不好远征。

民间苦力有时候却要负重200多斤,6天走完80英里(约129公里)。或者背着300磅(约136公斤)甚至400磅(约181公斤)的茶叶,连续行走3周左右的时间。

御用的太监轿夫付出虽少,但收获颇丰。养活自己,不在话下。由于没有后代,多余的银两,孝敬父母或贴补兄弟姐妹,还是绰绰有余。

背负砖茶的苦力,根据茶叶分量的不同,每人每天的报酬是20或30个铜板。美国人何天爵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他雇佣的送信人,每天跑30多英里(约48公里)的路程,报酬8美分。从天津到通州,125英里(约201公里),纤夫的报酬是50美分,返程费用和食宿自理。

御用轿夫虽然工作时间不太固定,但工作稳定,工作时间短,劳动强度小,每月工作次数屈指可数。唯一的缺憾是伴君如伴虎,心理压力稍大。

民间苦力就不同了,需要自己主动出击,找活儿干,而且行业竞争激烈。

那时的广州没有自来水,全靠苦力从珠江担水供应,珠江边的石阶上,长期湿嗒嗒的,就是苦力运水时留下的痕迹。这条痕迹一直延伸到城市中心,然后从各个街头路口分散开来,逐渐远去,到每家每户。


(苦力担水。图源:《市井图景里的中国人》)

茶马古道上,除了马帮之外,还有一群“人帮”,他们和马匹一样,驼运砖茶,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茶马古道本没有路,因蒙古西藏一带需要大量茶叶,路途遥远,为了尽量多携带茶叶,盛产茶叶的云南便将蓬蓬松松的茶叶压缩成砖头一样,捆绑在马匹身上,在没有路的地方,活生生蹚出一条“马路”来。


(茶马古道,哎妈呀,贼凶险!图源:《1894,中国纪行》)

茶马古道或者沿着山谷蜿蜒而行,或者横渡激流险滩,或者从半山腰横切过去,或者翻山越岭,或者下临万丈深渊。

苦力将方方正正的砖茶叠加垒起,密密实实地捆好,在这一大捆砖茶的底端,与地面垂直方向,加装一根木棍。捆绑好的砖茶,用麻绳绑缚在苦力自己身上,挣脱不得,实现“人茶一体”。

山路崎岖,本就难走,三四百磅茶叶压迫在背上,走得尤为艰难、缓慢、困苦。苦力必须十分小心,一不留神,摔了下去,可能从此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


(背砖茶的苦力。注意他们“休息”的姿态。图源:《1894,中国纪行》)

苦力走不了多久,就得停下来休息。走到一处嶙峋的岩壁,苦力转过身来,背向岩壁,顺势靠上去,砖茶顶在岩壁上,砖茶底端的那根木棍正好支撑,苦力和砖茶就这样“半推半就”,悬挂着休息。并不是苦力不愿意坐地歇息,而是砖茶太重,装卸麻烦、费时。


(还是背砖茶的苦力。注意他们“休息”的姿态。图源:《1894,中国纪行》)

砖茶每块重20磅,成年男子背负一二十块不等。男孩也在背负砖茶的队列之中,甚至有一个只有7岁的小男孩,背上背着4.5块(90磅,约41公斤)砖茶!小男孩的任务和大人们一样,在险象环生的崇山峻岭中,连续徒步行走3周左右,到达目的地。


(这个苦力背得尤其多啊!表情“生无可恋”。图源:《从北京到曼德勒:末代帝师中国西南纪行》)

最常见的苦力,在城市。城市活儿多。

在香港,苦力用扁担和箩筐,把建筑材料等重物挑到山顶。如果挑着一百多斤的重担,一鼓作气地向山上走,势必走得很慢,中途需要多次休息,到达山顶,再折返到山脚下。为了减少休息时间,尽量多挑担多挣钱,苦力把2担重物中的一担先挑出一段距离,然后立即返回挑起另外一担,如此这般,交替前进。这种交替式的办法,节省了停下来休息的时间,苦力利用休息的时间,正奔走在返回去挑另外一担的路上。

苦力使用这种“聪明”的方法,把自己当作“牲畜”一样,真够狠啊。

中国人,什么时候又对自己不狠呢?!


(苦力小憩。可怜的娃儿,让他睡会儿吧先。图源:《狮龙共舞:一个英国人笔下的威海卫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刘小程

主播 大圣神功六王爷

编辑/后期 凌文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不问东西

齐鲁晚报·壹点音频上线人文专辑《不问东西》,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小程主笔,专业播音员录制。欢迎跟随大学教授漫溯东西方人文,一起读点历史、写点文学、发点乡愁、爱上...

by:齐鲁晚报

慈禧传

她生于道光中期,卒于宣统初年(1835—1908),几乎与中国近代史对等。自1852年入宫以来,中国近代史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有她的参与,一部慈禧传...

by:一驰一张

慈禧全传

从秀女到晚清“无冕女皇”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她夺得了最高权力。她支持洋务、建设中国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但在大变动的格局时代,她却昧于世界...

by:勿忘初心_5h3

慈禧秘史

慈禧,一个极聪明极有作为的女子,一生事迹很多,掀波作浪,清朝三四百年的天下,断送在此人手中。此专辑选自中国古代宫廷秘史之清十三朝秘史中关于慈禧的部分。

by:尔雅mq

慈禧秘史

清宫内部隐情,慈禧的那点事儿

by:说书人少军

慈禧秘史

慈禧太后,大清晚期的实际掌权者。她从“辛西政变”到去世,总揽同治、光绪两朝军政大权长达47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女人。终其一生,慈禧太后为权而生,为...

by:历史军事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