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五中风历节病

2021-02-26 10:45:2032:39 2819
声音简介
《金匮要略》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中风病,又名卒中,因外感风邪,或因发病急骤,风性善行而数变。
症状多见突然昏倒,然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邪等。
病因:有外风、内风、虚风等。
外风是指风寒燥火邪从外侵入后,或动内风,或助痰火,或痹阻经络而成中风病症。
内风如痰火内发,因为火热能够动风,又能够炼液成痰,痹阻脉络,而成中风病证。
虚风,是指血虚生风,或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留着为痹,便成了中风。
中风的病机:经络血脉痹阻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养,故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至于痹症是指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于肌肉或关节,表现的症状有肌肉关节疼痛、重着、麻木等。
历节病多见于疼痛遍布关节。
病因:肝肾不足,而后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留于关节,发生关节肿大等症状。

中风病人正气先虚,卫阳不足,所以脉搏微弱。阴血不足则肝风易动,风燥化火,故脉数。火热灼液为痰,瘀阻脉络,闭塞不通,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养,故病变,轻的出现一臂偏废;重的一侧不能动,而成偏瘫。

由于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中,阴血亏损,阳气独亢,外感觉盛而内实际上虚,风寒乘虚而入。正虚不能驱邪,受邪一侧气血受伤则经脉缓和而不能用,所以面肌松弛,运动无力。正气引邪,则面肌反见拘急。
病情轻,是邪中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以至于肌肤麻木不仁。
病情较重,邪中经脉,经脉阻滞,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以至于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病势更重,邪中于脏,邪气归心,乱其神明,则见到难言,津液失去统摄,流涎。

侯氏黑散:
组成:菊花四十分(120克)、白术十分(30克)、细辛三分(9克)、茯苓三分(9克)、牡蛎三分(9克)、桔梗八分(24克)、防风十分(30克)、人参三分(9克)、矾石三分(9克)、黄芩五分(15克)、当归三分(9克)、干姜三分(9克)、川芎三分(9克)、桂枝三分(9克)。
用法:作散剂,每服3克,每日1次,黄酒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养血补脾,化痰祛风。
主治:风邪直中脏腑,邪在心脾,症见四肢烦重,心中恶寒,胸闷短气,身痒瘾疹,舌淡苔腻,脉弦滑。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脑梗死及中风后遗症等病症。
方解:用侯氏黑散其玄机主要在于补脾胃、祛风邪。方用白术、茯苓、人参、干姜以补脾益气;菊花、防风、细辛、桂枝以祛风散邪。特别重用菊花,以能并去内外之风邪也;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桔梗、矾石降气化痰,以使风邪无所恋;黄芩、牡蛎清热敛阴,以制风邪之所散。全方药味虽多而不杂,配伍虽繁而严谨,可谓步步为营,丝丝入扣。
临床应用:以胸闷气短、四肢烦重、身痒瘾疹为辨证要点。临床如热象不显,去黄芩;痰涎壅盛,头目眩晕,加白附子、胆南星;气血不足,加黄芪、熟地黄、何首乌。
方中矾石一药,《张仲景药法研究》《中药大辞典》《中药学》等文献认为其矾石为白矾,但从经方或中成药的命名、所治病症及《本草逢原》《本草纲目》等本草文献的佐证来看,侯氏黑散中的矾石,应为绿矾无疑。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关节炎、高脂血症、中风急性期、眩晕、结肠炎、颈性高血压、重症肌无力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侯氏黑散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双重作用,并且,其还具有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作用。

瘾疹和胸满两种风病的辩证。
由于营血不足脉至而无力,缓则为虚,为亡血。由于卫气不足,气行不及,脉迟为寒,营卫两虚易受外邪,则为中风。这是邪中浅表,没有到里面。倘若邪入中经,气血运行不畅,汗湿不能透,风湿郁闭于表,可发生风疹,身体奇痒无比。倘若心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内传心肺,使胸胁胀满短气。

风引汤
组成:麻黄、石膏、独活、茯苓各6克 ,吴茱萸、秦艽、细辛、桂心、人参、防风、 川芎、防己、甘草各3克,干姜4.5克,白术9克,杏仁6枚,附子3克。
用法:上十七味,以水1.6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取汗佳。
功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重镇潜阳,清热熄风。
主治:两脚疼痹,肿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肝阳亢盛,风火内动所致的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偏瘫或四肢瘫痪,面红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以及癲痫,小儿惊风抽搐。
方解:本方用牡蛎、龙舞、石英、石脂重镇以潜肝阳之亢;石膏、寒水石、滑石咸寒以泻风化之火;其妙处在用大黄之苦寒泻下,使热盛风动得以平熄;反佐以桂枝、干姜之温,而制诸石之咸寒;甘草和中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热熄风,重镇潜阳之功。
按语:
本方以瘫痪、癲痫、头痛眩晕、惊风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供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卒中、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神经官能症、原发性高血压等病症。若肝阳上亢而肝风内动,则去干姜、桂枝,加石决明、灵磁石、钩藤、地龙;若经络不通,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顺,则加当归,川芎、赤芍、鸡血藤;若癞痫频发,则加僵蚕、全蝎、胆南星。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

功效配伍:风引汤重镇潜阳,泄热息风。方中牡蛎、龙骨、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重镇以潜肝阳之亢;石膏、寒水石、滑石咸寒清金伐木,以泻风化之火;大黄苦寒清热泻下通腑,釜底抽薪,使热盛风动得以平息;反佐以干姜、桂枝之辛温,以制诸石之咸寒沉降;甘草和中并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清肝热、息肝风、降逆气,并导内热从下而泻。本方是用矿石类药组方的典范。徐大椿《兰台轨范》云:此乃脏腑之热,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药清其里。
上十二味药,研末过筛,装人布囊,服时取适量药末,用井花水煮三沸,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
风引汤治瘛疯、瘫痪、癫痫,属肝阳化风证。
此病证为肝阳亢盛,热极生风,风邪内动。瘛疭、瘫痪、癫痫皆由风动引发,故曰风引。肝风内动,筋脉抽搐,则瘛疯;肝风内动,风阻筋脉,气血痹阻,则瘫痪,半身不遂;肝风内动,风痰阻脑,则癫痫。治用风引汤清热息风,协调阴阳,则风引诸疾可愈。

用方思路:
风引汤从肝阳化风立论,提出了重镇潜阳、泄热息风之治法。本方凸显了矿石及贝壳类药在中风病的应用,以及治疗上亢之阳,而反用大黄泻下通腑,反映了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的治疗方法。本方临证应用可少佐以甘草、山楂、麦芽以防重镇碍胃。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脑梗死、癫痫、结核性脑膜炎、脑膜炎后遗症等疾病。

【医案举例】
(1)李寿山医案:余某,男,16岁,学生。自8岁始有癫痫大发作史,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常3~5日大发作1次,甚则昼夜发病1~2次。体质较弱,发病前有头痛幻视,继则昏倒不省人事,惊叫如羊叫声,抽搐吐沫,目睛上视,牙关噤急,常咬破唇舌,每发2~3分钟,渐醒如常人,仅感倦怠无力。平时靠西药苯妥英钠维持,但仍时有发作。诊脉弦大,舌红、苔白薄。证属阳痫,肝风痰火较盛。治以清热息风,豁痰定痫,方用风引汤化裁。药用:桂枝10g,大黄7.5g,干姜6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生石膏30g,寒水石20g,紫石英20g,滑石粉15g,灵磁石30g,丹参25g,钩藤30g,全蝎5g(研末冲服),蜈蚣2条(研末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进药15剂仅发病1次,症状轻微,再服15剂未发病。停汤剂续服验方止痫丹,早晚各服3g,服药2个月未发病,同时逐渐减量而停服苯妥英钠。先后服验方止痫丹约1年未发病,停药观察。随访20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345387284

你好,老师,听了你的讲解,很好,怎么联系你呢,我父亲是脑梗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医文化!方便自己复习的同时也方便更多人复习!

by:泰哥的FM

金匮要略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比较好的学科。读古籍,筑根基,完善自我,不断成长!

by:乐儿堂

金匮要略

金匮是延续伤寒论而来的,属于杂病范畴之内,每个章节讨论不同的病,但是其辨证的基础还是以伤寒论为主的,本次伤寒与金匮的解说书籍的撰写,我采用许多过去历代的经方大师...

by:倪脉有声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

by:医道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