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76章: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到底有没有道理?

2021-03-22 10:50:5114:29 49
所属专辑:国学经典
声音简介
今天我们来学习道德经第76章,在前面的四个章节老子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强权政治在治理国家当中的负面作用。本章承接前几章当中所批判的无道强权,从相反的方向再次论述领导者应该柔弱不争,以柔弱去胜刚强的道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76章的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章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难讲。本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说明,老子从人类以及万物草木的生存现象中观察到活着的时候都是柔韧的状态,而到死亡的时候都呈现僵硬的状态。
第二层是归纳总结,老子从万物由生到死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生物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活动的常态,得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结论。
第三层是以引伸扩展,这个坚硬的物体以失去了活性,柔韧的物体则充满了生机的结论,包含着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不能遵道守德,那么貌似强大的旧势力最终会被暂时处于劣势的新生力量所取代。
人类以及世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好生而恶死,但生与死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里的柔弱和坚强分别代表不同的生命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指柔软和僵硬。人类生命存在的时候,因为有阴阳交互的和气在身,精神灵动,所以会有温暖而柔韧,便是充满生机。而到死亡的时候精枯气竭而神离,只剩下一具空壳,自然是僵硬挺直,没有灵动,毫无生机。老子把这种生命现象叫做生时柔弱,死时坚强。反过来说也意味着坚强者死而柔弱者生。
同样,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地间的万物也都是负阴而抱阳。比如那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活着的时候身体当中充满汁液,柔软脆弱,一旦死亡失去了汁液就没有了活力,变得枯槁而腐朽。老子把这种自然现象叫做活时脆弱,死时枯槁。反过来说也意味着枯槁者死而柔脆者生,所以老子根据这些自然现象得出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的东西属于即将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则属于继续生长的一类,其实这个观点也不是从老子这儿才有的。在老子少年求学的时候,老子的启蒙恩师常枞在老子去洛邑继续深造之前,就以舌头和牙齿的生存之道来告诫老子为人处世的道理。牙齿坚硬但随着年龄增长到老年时经常用来咀嚼食物的牙齿基本上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这就是柔弱长久刚强恒灭的规律。
后来老子又把这个典故讲给孔子听,同样是告诫孔子为人处事要圆融示弱,方能长久的道理。当然,老子作为文化宗师又把柔弱者长久,刚强者恒灭的规律进行了扩展和发挥。他把柔弱称作道之用,也就是柔弱之德是道的实现方式,从而得出了柔弱胜刚强,曲则全,枉则直等一系列为人处世所要遵循的德行规范。有智慧的人应该明白,做人不能太坚硬,更不能逞强,而要温软柔韧,否则就会像皇帝《金人铭》当中所说的强梁者不得其死,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讲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说,老子因为教人要柔弱退让,但事实上很多情况却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过分柔弱不等于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吗?我相信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再重申一下:
首先老子讲为人处世要有柔弱之德,目的在于教导人们要谦虚忍让,老子所说的“德让”要比“礼让”的境界更高一些,而且因为世人大多喜欢逞强好胜,所以老子才强调柔弱谦虚的好处。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第74章当中所讲的常有司杀者杀。如果说真有十恶不赦的人为非作歹的话,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所以老子也不是一味的教导世人要软弱忍让,而是要让人们修炼自己的德性。
其次,我们知道道德经是主要讲给统治者和领导者的法则。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和领导者地位高高在上,私欲膨胀,对内大多喜欢强权政治,对外则喜欢以战争的方式抢夺利益。所以老子对他们也更加强调柔弱之德,告诫统治者对内要“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过多的搅扰百姓。而对外则要“大国者下流”,要做“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所以老子给统治者强调柔弱的作用,也是希望统治者能够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因为老子所说的坚强,不仅仅是指外在的强硬,外表的强硬往往是内心强硬的反应。正是因为内心的欲望和执着才会有外在强硬的表现,而这种强硬就是逐渐走向死亡的象征。因此,接下来老子由自然现象推及到国家治理,从反面入手再次强调过分强硬是走向死亡之路。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可能“木强则折”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因为我们经常发现,如果刮飓风,高大的树木很多会被刮断,甚至有的连根拔起,反而柔韧的灌木和地面的小草不会有什么损害,这就是“木强则折”的现象。
然而“兵强则灭”又该怎么理解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里的“强”指的是逞强,也就是我们在第30章中所讲到的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军队强大是好事,可以更好的保家卫国,但是军队逞强未必是好事,因为逞强就会去侵犯他国,而往往强大的军队会轻敌而冒进,结果往往遭到报应。因为柔弱的一方往往小心谨慎,以智取胜。
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比如著名的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都是由于实力太强,轻敌冒进,结果造成惨败,反而被柔弱的一方所灭。当然有的朋友会说,大多数的战役还都是以强胜弱,以多胜少的。没错,强大的一方战胜弱小的一方,确实是战争当中的普遍规律。但是强大不是绝对的,强大和弱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军队有四个,那就是赵国的赵边骑,齐国的齐技击,魏国的魏武卒,秦国的秦锐士,他们都曾经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可谁才是称霸战国的精锐军队呢?谁又是最终的胜利者,或者说常胜军队呢?其实都不是,因为当你强大了就会对别人造成威胁和侵略,要么会出现一支更强大的军队来对付你,要么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你。不管你的军队有多强大,只要领导者无德无才,最终都难逃败亡的命运。为什么呢?皇帝《金人铭》早就给出了答案。好胜者必遇其敌,所以老子最后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个人觉得最后这一句话是本章的核心,是老子真正的目的所在,也是本章当中最难解读的一句。很多朋友常常对这一句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这是老子一直主张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体现。因此把这句翻译成凡是强大的,就是要处于下降的时候。凡是柔弱的,反而是要处于上升的时候。这样翻译的依据就是反者道之动,以及我们在下一章所要讲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的,老子在道德经当中两次讲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而事实上,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现象的确非常常见。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定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那生存和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老子讲这些话的目的是让人类发展的尽量慢一点呢,还是最好停止不要继续发展呢。难道老子不希望人类变得强大吗?我相信这些都不是老子的本意。
首先老子前面讲的是坚强,意思是强硬僵硬。而最后一句说的是“强大”,强大和强硬是两个概念,强大没有错,逞强才是祸。老子说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可见老子还是希望人类能够实现真正的强大,而真正的强大就是要战胜自身的欲望,克服自身的缺点,而不是执着内心的追求,而保持外在的坚硬。
其次,强大和柔弱相互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表面上这个条件就是“极”,达到了极限的强大就开始转向柔弱,那反过来达到极限的柔弱就一定变得强大吗?显然不是。强大和柔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谓的相互转化,先是内心的变化,然后才是外在的变化。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诵读|道德经解读《道德经》全文

如果想领取更多有关提升记忆力的学习资料与课程,请添加卫领取资料:652021681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节选自文史哲《道德经白话...

by:提升记忆力

道德经解读《道德经》全文|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诵读

如果想领取更多有关提升记忆力的学习资料与课程,请添加卫领取资料:652021681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节选自文史哲《道德经白话...

by:记忆之树

道德经章节学习

《道德经》难学,难懂,但从中的规律运用到生活去践行,那就是好学,好用。每天聆听一章,领悟一章,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道德经》的智慧,就成为生活的日常。

by:DX思信

齐善鸿讲《道德经》

齐善鸿讲《道德经》第二季上线啦,100个现实问题互动答疑,教你活用古代王道智慧,解决生活困惑。戳齐善鸿讲《道德经》第二季直达!《齐善鸿讲道德经》2021年内容持...

by:问鼎喜玛

人人读懂《道德经》(不要神化道德经,学会应用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个智慧宝典,但它不是一部神话。当今社会把道德经神化了,结果是人人望而远之,喜欢又不敢去深入探究。我想被神化这不是老子的本意,他的本意是希望用自己的思想...

by:国学管理学倡导者

道德宝章

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以楷体抄录,清时收入《四库全书》。...

by:小巫读经

禅解道德经|禅学|道德经

【内容简介】《禅解道德经》的目的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就是宇宙中存在一个东西,一个亘古存在、永不变化的存有。它无变化,无生灭,无颜色,无来去,但万物又都离不开它...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