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格物致知(2)

2021-05-10 23:07:0923:00 69
声音简介
 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后,一直到近代的印光大师,他说格物不是格外物,而是格内物,格是格掉人的物欲,也就是贪欲妄想、私心杂念。格的是物欲,这和朱熹等理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是相通的。那么,这个格物欲也对,不是说不对。格掉物欲,开显“明德”,这也是“格物致知”。只不过是他们的差异是什么?跟自己的贪欲妄想格斗,这一种“格物”是格内物。从眼根上格竹子,从眼根上格外物,既不著境相,还要懂得生物的道理,最后见物见性,天人合一,无内无外,究竟一相,明德开显。“格物致知”,这就是所谓的格外物。格内物和格外物,都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习方法,虽然入手有异,但殊途同归,都是“致知”手段。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致果,法无高下,诸法平等,只是学人的根性不同,就显出修法的差异来。
  那么,到底内外是个什么关系?我们讲过虚空挂鸟笼,鸟笼内外虚空无差异,本就是一空。但鸟认为鸟笼内的虚空是它,鸟笼外的虚空是世界。吾人亦然,将自己的身为“鸟笼”,妄分内外。识心妄念,以自己的“鸟笼”(身)为界线,妄执妄想,将本来一相的自性分为内外,其实根本没有内外!只是“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无明迷惑,妄分内心外境。根尘是什么?根尘同源,无分先后,“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根所对处即是尘,尘所对处即是根,根尘同时。如无极圈起了“S”线,便成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那么,太极图的阴阳两半谁先谁后?你给无极圈中画条“S”线你就知道,原来阴阳两半随“S”线生成,同时出现!阳根阴尘,你就明白根尘是无先无后,同时不分。正是这种一相(无极)中妄分(“S”线),造成根尘内外的感觉,实则根尘同时。既然根尘同时,格外物跟格内物,统一了没有?格外物跟格内物统一了。正是由根尘内外的统一性、无分性、同时存在性,王阳明才提出了他著名的“花案”,当你不看花时花不在的惊俗之说。其实你明白了根尘同时,本无内外,你就能透悉王阳明的“花案”!花不看时花不在,你们能理解吗?知道不能明白!但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那么,既然根不对尘时尘不在,根尘同时,那有内外吗?!有没有内外?人们认为,根一对尘,根就是内,尘就是外。既然根尘一对是没有先后的,是同时存在,所以格物的这个问题(格内物和格外物)就解决了。明白了本无内外,根尘同时,究竟一相,就完成了“格物致知”,到这一步就彻底了。王阳明格竹没有达到眼(根)和竹(尘)同时存在的认识,故“格物”没有“致知”,还格出一场大病。因为,他当时还没转正觉,眼根上没转正觉。如果眼根上转正觉,光说有见,不分别,他就会格出根=尘,一切物(相)都是见性存在的见证,都是见性大圆镜中的影像,是见性大海中的波浪。见性大海中的波浪就是竹子所表示的诸物,竹子在见性大海中,犹波在水中,见波即是水,就完成了格物。前面咱们讲了,你见到竹子是有见,把竹子挖掉,见坑还是有见,坑填平还是有见,去掉地球还有见,见变不变?你那个见不变。当你这个见不变的时候,你这样格物之后呢,明显地从物相上见到了什么?逢物直达,见物见性。你见物见性,你就知道物乃是见性存在的见证,见竹就见本性。王阳明没格出来正觉,因缘还不到,错误地认为朱熹的格物错了!故等到用其它方法,在龙场大悟了。
  那么,明心见性,从六根门头“格物”,最为直当,二转法门正是“格物致知”,格外物可以对应转正觉,格内物可以对应转心态,明心见性就是“致知”。咱们怎么“格物致知”呢?有色无色皆是见性,有声无声皆是闻性,有味无味皆是尝性,有念无念皆是觉性,有香无香皆是嗅性,有感无感皆是触性。极性两端总是性。说是××则触,说不是××则背,道一句?要明白触背、矛盾、对待、极性等两边话都不能说,但都不离自性。除却这两句的极性障碍,唯显非极性的本体之“存在”。“格物致知”,就是为了开显自性(“明德”),证悟本体之真实不虚,充分体现本有善良慈悲之心(“亲民”),将自己的道德智慧臻至圆满(“止于至善”)。
  现在格物的这个问题,我们就统一了,内外只是你的一种虚妄观念,你只要知道根尘同时、同源、同体,永恒存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你就把真正的物理就格通了。所以,必须把根尘二相格清楚了,不被外境所转,这是第一步。那么,外物是什么?这是第二步的格物,格到明白“S”线的业信息结构的出现,就才有根尘两边、主客内外的虚妄观念的存在。“致知”达到唯此一心、只此觉性、本无一物的境地,才“天下平”(究竟一相)。一相为心,二相为物,这个道理格不清楚,就算你说内说外都不行。那为什么要格内物?为什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妄想、私心杂念?这个物理你没格清楚,那你贪、瞋、痴无法战胜。“格物致知”,有智慧了,就有“止于至善”的明确目标,人生就不糊涂,就能自觉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人的本能有贪心,贪不到了就产生瞋恨心,贪瞋尽管不息,必然导致愚痴。贪瞋痴的这个心不格斗,就会放纵自己的贪欲本能,覆盖自己的智慧慈悲的本性,必然要造下恶业大罪,一定会受因果的制裁!所以,必须要格物,历代圣贤都极力提倡格止内心的贪心、物欲,把你这个物欲要去掉。那反过来说,如果物欲去不掉了,造下恶业了,待恶业的信息结构现前的时候,就堕入恶道,这不是又成了现前的境界了吗?!所以,内物也对。那么,格外物呢?要明白这个物,“心本无生因境有”,我不著境,见境思境就乱。我不著境,见境不起,内心不乱,就完成了第一步。然后再格,这个物是哪里来的?这是第二步。把这两个方面格清楚了,明白根尘同源,哪有内外?心是境,境是心,心境一如。因根有相,因尘发识,根尘同时。你看,明白心、身、世界、主客内外一体,根尘同源又同时,这就把格物的这个悬案统一了。
  好了,有了这个认识,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就“致知”了。从修法上可以倒过来讲,转心态,格内物;转正觉,格外物。转心态、转正觉合起来就是什么?格物,也叫转物。“格物致知”,把物格清楚了,你就有智慧了,是不是有智慧了?物格不清楚就没智慧。儒家的心法,那都是上古传下来的,《大学》并不是曾参作下的。曾参是继承了孔子删减的典籍,孔子就把《大学》收到《礼记》里面。现在的人,以考据乱说哩,不能从心地的证悟上,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来把握古圣先贤的脉博,尽凭极性思维乱发议论,扰乱民众的心思!用心地法门证悟下的,那是真实的、可靠的。一个朝代能出来一位圣者,一切文化现象都理顺了,相信不相信那是你的事情。比如,惠能一个人出来,就把佛法一下正本清源了。你再乱评说,一部《坛经》,上契佛陀的心印,下开民众的心智。你看,那个张行昌说,哎呀!师父呀,你说的大违经义。六祖说,咦!我传佛的心印,怎么能大违经义呢?人家六祖心里明明亮亮的。弟子们依文解义,怎么能契佛陀的心地呢?!那六祖一个人就够了,就足以证明佛陀的心法是教外别传的直指法门,是真真实实的大智慧。有北宋的周敦颐和南宋的朱熹,就足以证实孔孟的心法真真实实,只是失传了。所以,“格物致知”,这是上古传下来的,经孔子的删减,分入不同的典籍中,保存了珍贵的人类文明。但是,把好多上古的典籍都丢失了,这个也不是孔子造成的。是因为国家后来战乱,春秋战国时候呢,诸侯们注重领土和政治权力了,不太重视文化了,把三皇五帝及夏、商、周历代的圣贤文化丢失太多。幸亏春秋战国东西方都出现了许多圣贤降世,重新接续了古圣的大道,承前启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格物致知|格好物,致未知

封面不是LV,是传统乐器琵琶上的纹印!——格世间好物,致你我未知。

by:倚天问剑

小古文| 研精致思,格物致知

文言文品读/借古说今,小故事大道理(*☻-☻*)您能了解到:1古文今译2知识解析3古话声音4古文深意5作者描写6作者感情7历史文化8人物刻画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

by:少年学习天地

人文通识:格物 | 陈铭、言亮带你格物致知

订阅好评有奖4.7~4.30日期间,订阅本专辑,在专辑评论区打五星好评+15字收听感想,并参与话题互动,抽3名用户各送陈铭老师本人推荐的签名书1本,10名用户...

by:陈铭Calvin

格物致知-邮票上的物理学史 秦克诚教授

秦克诚所著的《方寸格致--邮票上的物理学史(增订版)(精)》以邮票为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物理学知识、物理学的历史发展、物理学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它将...

by:环球物理

格物致知 | 畅谈交易进阶之路【原创】

点击加入XIMI团主播会员,畅听主播所有付费声音与付费专辑,解锁更多交易实战理念及战术,提升交易战略、战术与战绩!学习,你就会成长;成长,你就会发现;发现,你就...

by:交易技术派

《格物致知》一位中学校长给青少年的三门人生课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给给青少年的三门人生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万般味!

by:优行读书文创印章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