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八)

2022-07-24 07:02:1511:10 64
声音简介

第十四章(八)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文化泛指学统,文明泛指道统。

“居易”之“易”,与上句“素富贵……素贫贱……素夷狄……素患难”之“素”为同义。“居易”与“素……行……”同义。“命”:身体自生至死之全过程。人之身体由生至死之全过程,曰“人命”;狗之身体由生至死之全过程,曰“狗命”。“俟(sì)命”:尽全生做某事之义。“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在圣贤教化与启迪下,明白了人生之使命与义务,明白了人生之担当与责任,在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每个人与生俱来之使命与义务是:彰显心性诸内涵与属性于事事物物,于时时刻刻之每个当下;或曰,完成心性由离其自己以最快速度回归自己;或曰,与良知、德性打成一片、化为一体以成就至圣大德;或曰,彻底呈现心性全部内涵与属性而活出人生之最高意义与价值。为何如此?因为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之使命与责任。君子是真正明白此与生俱来之使命与责任之人,小人是不明白此与生俱来之使命与责任之人。因为小人不明白此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来,又为了什么而去,始终处于深度的无明与颠倒之中,被重重业障与习气封锁着心智与耳目,因而“小人行险以徼幸”。“徼幸”与“侥幸”通假。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的肆无忌惮与行险以徼幸互为前提:因为肆无忌惮,所以行险以徼幸;因为时时存徼幸之心,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之物或非分之利,而表现出处处肆无忌惮。小人最大的肆无忌惮,并不是从铤而走险中获得非分之物或非分之利,而是背离仁义、背离良知、背离与生俱来之使命——觉醒心性,回归心性,担当使命。




“天命之谓性”的“性”里即含有“使命”二字,每个人生而俱来之使命:心性由离其自己回归为在其自己之使命。以最最圆融之义视之,本无所谓心性之离其自己,亦无所谓心性之在其自己。心性就一个心性,心性始终是她自己,心性从来就没有不是她自己之时。心性貌似暂时地离其自己,那“离其自己”亦为心性之在其自己之另一种存在,或曰另一种表现,为其所含而并非真的离其自己。但就现象而言,但就人类之视角而言,却有“心性之离其自己”和“心性之在其自己”之根本不同。

儒佛两家在对待背离心性之小人(凡夫)的态度上,是存在着重大差异的。儒家着重从正面立言,从光明面立言,多描述践行仁义而有成就之君子是如何地风姿卓越,拥有俨俨之泰山或温润如玉之风骨,拥有“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之天地气象,拥有智勇双全,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气概等等最美丽、最动人的品德与真善美,以此来吸引和启迪群盲。

以佛家为代表的印度传统文化各流派,热衷于从负面立论,从生命之阴暗面立论,大肆渲染生命在离其自己后的种种黑暗与异化、种种堕落与痛苦、种种颠倒与荒诞,故有六道与轮回之说、无常之说、自我与五毒之说、业识因果之说、苦海无边之说等等,这些学说作为佛学的基础思想,贯穿于佛学的角角落落,衍生出汗牛充栋之佛经佛论,令学者葬身于文山书海之中难以自拔。不若吾儒讲学述道,画龙而点睛,发而皆中节,精妙之极,启迪之至。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这是《中庸》第十四章最后一句。此章全文皆子思自道,唯最后一句援引夫子之言以佐证之。夏商周三代之教育只在贵族阶层进行,平民无权接受文化和教育。自夫子才首开平民教育,提倡“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愿意向我交纳十条以上干肉充作学费,并正式拜我为师者,我没有一个不给予教导的。夫子早年习礼乐,中年体仁义,晚年好《易》理,这是夫子一生学术三阶段或曰修学三境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显然为夫子中年体会仁义期间之感悟:如果明白“仁者,人也”之理(初级之仁指人性,终极之仁指德性),就会明白“礼乐”只是社会和政治的典章制度之统称,它们需以内在的人心和德性为根基。如失去了人性与德性,这些礼乐皆成外在的、教条的、机械的、有害的、束缚人和压迫人的、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条文而已,礼乐需是人性与德性之自显与外化,它们才有润泽、温暖和启迪群盲之意义和价值。是故夫子由最初的崇礼好乐,进而探求这些礼乐背后之源,欲知其所以然之理,而逐步转向体悟人性与德性之内涵,标志着夫子由此前的文化学家(哲学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升进为精通心性内涵的生命学家,也即由此前的外在的学统传承者升进为内在的道统传承者。




夫子教授弟子多为随机指点,见山说山,见水说水,无有定准。对外随弟子所问而给予解答,对内随自己之兴趣而借题发挥。夫子初年时兴趣在礼乐,故而谈论礼乐方面的话题就多一些;中年时探究仁义,故对仁义方面的指示就多一些;晚年于《易》理多所用心,故论述《易》理就多一些。我们可以根据夫子所讲内容而大致判断出,此话是于夫子什么年龄段所说。仁义之理多从人之角度和做工夫(修行与实践)角度,来洞察和体会人性与德性之内涵,《易》理多自本体—宇宙论角度和境界论角度,来洞察和体会心性内涵,其归趣虽一也,但角度不同耳。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十四

面对,面对每天的东升西落看着时钟走过的时刻日复一日何其多现实是自圆其说怎避免存在挫折自寻烦恼的人太多庸人自扰通病不过也许昨夜的你做了一个全新决策才找回的自我,一...

by:华语音乐

十四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

十四辟棺

一场惊天迷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所有人的生命?一页生死书,写着的到底是逆转乾坤的长生?还是一纸故弄玄虚的荒唐?墓里面的偷生与必死...

by:打伞的鱼_lo

传统中医经穴歌诀十四章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by:淑华堂

第十四条金鱼

幽默愉快的笔触颂扬科学的奇迹,探索令人着迷的系列话题—涉及生死、家庭、友谊、不朽以及万物的可能性

by:納儿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