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九)

2022-07-25 07:58:2214:38 53
声音简介

第十四章(九)

夫子除了应答弟子提问和随机发挥之外,还有固定教材以授弟子,即著名的“六经”,当时称为“六艺”。此六艺源自周代官学,即教授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艺,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类似今日的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指鸣鸾和、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五种车马驾驭法。“鸣鸾和”:鸾、和皆车铃,谓行车时能使鸾和发出有节奏的鸣声。“逐水曲”:车马行至有曲折水流的地方,能“逐水势之屈曲而不坠水”。“过君表”:君表犹言君位,国君因会同、征伐或田猎在外,其所在之位必有标志物,凡车过之,当有仪法以致敬,即所谓过君表。“舞交衢(qú)”:据贾《疏》,衢,道也。交衢,交叉路口。驾车马行至交叉路口而驱车马转弯时,要能“应于舞节”,即要像舞蹈那样优美而有节奏。“逐禽左”:据贾《疏》,国君田猎,当自禽兽的左侧射杀之,故驾车驱赶禽兽,当便于国君自左侧射之。

“书”:指语言学和文学才能(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术数或曰气数之简称。《广雅》:“数,术也。”指通过学《易》,掌握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即根据《易》理进行卜卦、历法、星占等所需之技术、方法、技巧等。

上述“六艺”因源自西周,曰“老六艺”。夫子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另一套六艺,以授弟子,特别于夫子晚年时,教授的几乎全是此“新六艺”,“老六艺”则逐渐淡出儒家。此“新六艺”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六部经典。夫子终,七十二贤弟子分赴四方讲学,于是“新六艺”迅速地流散开来。但七十二大贤讲学时,并没有完全抛弃老六艺,而是以新六艺为主,老六艺为辅。新六艺是逐步地取代老六艺的,非一蹴而就。




此新六艺于夫子及七十二子之时,仍称“六艺”,延至战国之初,则改称为“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乐经》失其传,学者多数以为其被秦火所毁,只剩五经,流传至今。老六艺包含的技术成分为多,新六艺包含的文化成分为多。依传统话语,老六艺乃术也,新六艺为道也。

历史延至春秋时代,箭术已经被赋予了很多文化与道统内涵,加入了修身习礼、陶冶性情等很多内容,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一件武器,而是演变为了射艺,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夫子此处所言“射,有似乎君子”,显然不是在讨论箭术,而是上升到了君子修养之艺术高度。此谓之“借术以悟道”,“借术以修道”,广义言之,即下学而上达也。此句字面意思是:箭术与君子,在很多道理上是相通的。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鹄”为多音字:读hú时,即天鹅;读ɡǔ时,指射箭的目标,即箭靶子。“失诸正鹄”:射箭失靶,没有射中目标。“反求诸其身”: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之根源——我在射箭时手有没有抓稳?弓有没有拉满?有没有注意到风向?有没有瞄准?等等。通过反省自察来找出问题所在而改正之。同理,如果君子做错了事,或出了什么问题,他会习惯性地反求诸己,在身心内部进行一番深切省察。而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正在于他们从不会深切自省,总是把精力与时间用来找寻各种借口以推卸责任,或想尽办法将恶果转嫁于他人。

无论小人找寻借口、推卸责任是否成功,无论小人转嫁恶果于他人能否得逞,他只要有此动机萌发,只要有此念头生起,就已经失败了,就已经踏上了恶性循环之路,就已经踏上了“小人下达”的向下堕落之路。小人在向下堕落的过程中,生命会越来越黑暗,身心会越来越沉重,来自五蕴之烦恼会越来越强烈,心智会越来越昏聩,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与清净感等会越来越远离,相反,漂泊感、恐惧感、孤独感、深渊感、束缚感、无常感、渺小感等各种不良感受与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强烈而持久。这些不良感受与负面情绪越是强烈而持久,就越是让小人紧张与慌乱,越是紧张与慌乱,就越是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而出现夫子所言的“小人行险以徼幸”。如此,环环相连,因果相推,一路恶性循环下去,万劫不复,永难转身。佛家称此为“业报”:自造业自受报,自因自果。儒家称此为“天刑”:来自上天的惩罚或曰来自天性(良知)之惩罚。

此业报,此天刑,皆为心性本有之自律性所含。心性之自律,本身就含摄着自赏自罚之义。若无赏无罚,何谓自律?自行车在骑行时,有一条看不见的“中线”或曰“动态的平衡线”,使其在骑行过程中始终不倒。那条无形的“中线”或曰“动态的平衡线”,可比喻为“中庸之道”。“君子而时中”:即君子不做太过或不及之事,始终能自如地驾驭那条“动态的平衡线”。小人则反之,不是过之就是不及,不能“发而皆中节”,不能“深造而自得”之,在“失诸正鹄”时,不善反省或拒绝“反求诸其身”。小人们之所以如此不爱“慎独”,不喜“修身”和“正己”,探其根源,皆因全然不知“业报”或曰“天刑”之威严。




《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天道如网,比喻心性所含自律性之奖惩、赏罚无远弗届,涵天盖地。“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疏”:网眼很大。整句释义为:心性所含之奖惩、赏罚,貌似无形无相,疏旷无用,实则无远弗届,涵天盖地,执法严谨,绝对公平,断不漏失。如果小人或曰凡夫,能真实明白业报之威严、天刑之公平、天网之疏而不失,那他们是断然不会肆无忌惮的,是断然不会拒绝仁义的,相反,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向往良知、追求仁义。如有人试图阻止他们,他们会克服万难,奋发有为,直达“止于至善”而后已。怎奈小人就是小人,凡夫终为凡夫,心智昏聩,感官迟钝,思维混乱,患得患失,令圣贤们无限悲伤、千古嗟叹。

所有的解脱,所有的觉醒,所有的良知萌动,所有的道德复辟,皆源自“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然,然,然,夫子折骨取髓之呐喊,如来滴血泣泪之叮咛,两千五百年来,有几人相应之?有几人感通之?有几人惕厉之?复有几人克守而践行之?业障之厚重,习气之顽劣,诚如是耳。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十四

面对,面对每天的东升西落看着时钟走过的时刻日复一日何其多现实是自圆其说怎避免存在挫折自寻烦恼的人太多庸人自扰通病不过也许昨夜的你做了一个全新决策才找回的自我,一...

by:华语音乐

十四式

每首诗后面都附有青瓷老师的图解,让学诗一目了然。...

by:北国飘雪6

十四辟棺

一场惊天迷局的背后,到底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在操控着所有人的生命?一页生死书,写着的到底是逆转乾坤的长生?还是一纸故弄玄虚的荒唐?墓里面的偷生与必死...

by:打伞的鱼_lo

传统中医经穴歌诀十四章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by:淑华堂

十四行诗

朗读者包括《神秘博士》第十任博士:DavidTennant、毕业于RADA的普罗派拉演员GunnarCauthery等DavidTennantsonne...

by:ALEX_ALEXX

陈十四奇传

陈十四奇传是浙江省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这是一部优美悲壮的神话传说。主人公陈十四,原是观音手指上的三滴血,后化为红雨降世为民女。美丽热情,豪爽刚强。因遇雌雄二蛇现...

by:米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