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第9章《文学》之一

2024-03-11 08:49:3519:00 2663
所属专辑:简读哈佛中国史
声音简介

一个统一帝国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秦朝和西汉早期,产生了很多史学、哲学和诗歌著作,这些著作都是帝国精神的反映,它们试图深入描述这个新近统一的世界。

然后,在西汉末期,经学——即合称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周代文献的遗产——开始成为汉帝国理念无所不包的文本体现。如同秦汉历史上其他一些方面一样,随着周代经典成为帝国的基本文献,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从此被划分为两个纪元。

这个章节中勾画了秦汉时期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学术以及目录学的变化,但是,把背诵经典视为教育之基础,以及宗教仪式中对天的崇拜战胜了其他学说,等等这一切都把六经固定在了中国人知识世界的中心。

“道”的竞争派别

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术著作普遍断言自己拥有一个通常被称为“道”的完整智慧,以此来强调他们的权威。在这段政治混乱的历史时期,对“道”的不同解释汇聚成为充满争议的流派,每个流派都声称自己的智慧是包罗万象的,都来源于先古圣人的智慧,同时轻视其竞争对手的信条,认为那只是部分真理,其适用性是很有限的。

《荀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这种学术的分裂导致了曾经在荀况门下学习、后来成为秦国丞相的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应该打压私学,禁止非技术性知识的传授,让国家成为教育和真理的唯一来源。李斯强调全面相对于局部的优越性,但他把这个全面性等同于强制性的统一。他声称,其他的学术都是追逐私利的集团,都只是为了追逐私人荣耀,会对公共秩序产生威胁。而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文字和思想的统一来提供一个权威的传统。哲学、法律、度量衡以及书体——都应该接受中央政府的指导,并且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来强制执行。

把相互竞争的哲学流派视为整体哲学的细枝末节,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了汉代早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把当时知识界划分为不同学派的第一人,这些学派包括“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德家”。司马谈认为,除了道德家,即道家之外,其他学派都只具备了道的某一个方面。

在他看来,把所有其他学派好的内容都吸收进来,杂糅为一体,始终保持变化和调和适应,以此避免理论不完整所带来的缺陷,这正是“道家”的传统。司马谈对道家传统追根溯源,往上追溯到了周代的老子,当代有些学者很怀疑老子此人是否真正存在过,但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一起为道家学派提供了基础文献。用司马谈的话来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强调“神”与“形”的完美统一,把行动建立在事物无形的本源之上,并且遵行自然的规律法则,通过以上方式,道家最后和儒家、佛教一起,被称作中国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

经与传

战国晚期的智识生活出现了一个重要发展,那就是一个新的文本种类的建立,这种文本被称为“经”。然后各学术派别对经进行的注释,又形成了所谓的“传”。该时期所有的学术派别都谴责说,知识界的争论是社会崩溃的一种表现。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所持的理念和信条才代表了前代圣贤的最初原则。

“经”这个字最初是指穿过并规范一个领域的某种事物,同时还附带具有“坚韧”“不折”的意思。当这个字和“纬”并列、用在织物上时,就是指某种纺织品上的经线。后来,“经”、“纬”这两个字就被用来表示“纵线”和“横线”。在一些文献段落里,“经”字作为动词,意思是“使之有序”或者“统治”。当作为名词使用时,它意味着“指导原则”和“永恒标准”。

在战国晚期,“经”开始出现在一些文本或章节的题目中,表示一个特定的著作种类。这种文本具有普遍持久的价值,能够向世界提供秩序和结构。比如说:墨子之徒,“俱诵《墨经》”。“经”这个字经常会和一个数字连用。比如《韩非子》一书中有一章被命名为“八经”(即“八个恒久不变的原则”)。这个字还经常被用来命名那些为任何领域提供基本原则的文本。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经典道家文献的书名里,“经”字是和老子以及黄帝联系在一起的。除了《道经》之外,还包括了《德经》《经法》以及《十六经》。这些文本显示了社会秩序的原则,而这些原则是由宇宙法则衍生而来。到了西汉末期,当皇家图书被编订时,《山海经》等几部地理学著作,以及主要的医学书籍也都被定位为“经”,如《黄帝内经》。

以“经”冠名的著作篇章经常伴之以“传”或者“说”(意思是“传递”或者“解释”)。《韩非子》的六篇以“储说”冠名,它以简短的政府原则开头,称为“经”;随后进行注解,称为“说”。更多的情况下,注释部分称为“传”。东汉时期成书的字典《说文解字》和《释名》把“传”定义为“以传示后人也”。

在这里,由于“经”本身字义精微,用词古老,表现的是“微言大义”,其所含信息也就模糊不清,因此需要被详加解释传播。可以做这样一个类比,经典都是圣人的书面遗产,而附注则来自于文人贤士,他们致力于传播圣人们的意图和思想。如果没有“传”的存在,“经”就无从理解。

在战国晚期,“经”文在撰写过程中都附有自己的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在几个世纪以前已经产生,并且都有附注。事实上,几乎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给它们加上附注的“传”,那它都能变为“经”。增加注释就说明了它具有作为经典的价值,有不为人知的深度,或者能够灵活运用到更多场合。

于是,《荀子》就认为周代的《诗经》是古代圣人的智慧,它揭示了那个时代种种制度和行为的真理。《春秋》的传注则说,这部记载鲁国朝廷的编年史,实际上是一套通过密码式的、准司法审判的方式来表达的政府理念。它被认为是关于汉朝制度的一个预言和典范。同样,《尚书》的传注也解释它是对一种理想化的王道的描述。

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经”旨在向人们提供普遍原则,它们由警句格言构成,需要进行解释注释,才能揭示其中的微言大义。与此相反,秦汉时期有几部著作号称是囊括了所有重要知识的百科全书。其中两个主要例子是《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前者是在秦国国相的主持之下编纂的,于公元前3世纪中期成书。后者由淮南王刘安发起编纂,于汉武帝统治早期编纂成书。

这两部书具有许多共同特征:都是由某位政治显要主持,召集无数位学者共同编纂,而且成书都以这位主持人命名。两书都集合了当时所有哲学流派的格言和原理,并把它们进行综合,转化为一种前后一致、合乎逻辑的学说。这种综合采取了仿照自然规律的模式,都包括了时间的维度。最后,两书都强调了政治和学说相统一的理念。

战国时期的显贵们常常在自己身边汇集有一技之长或娱乐天赋的人,这是当时个人荣誉和声望的象征。而秦汉时代发起的大型编纂活动就是在这个汇聚人才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吕不韦和淮南王刘安的传记中,记述他们安排了成千上万的学者来从事这项编纂工作。

以政界的要人作为书名,而不是用某位学者的名字,这也反映出这类著作的公共性。战国时期的哲人们把智力上的争论视为腐败的象征。而《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模式是,一位相或者王召集一帮互为竞争的不同学派的学者,然后把他们的不同立场综合为一种和谐的整体学说。虽然这些文章最早只是不同作者的散文集,但它们被重新加工后,形成了一种精心组织的结构,来显示它的包罗万象和所拥有的自然基础。

《吕氏春秋》由三部分组成:即“十二纪”“八览”以及“六论”。其中“十二纪”构成了书的核心,它按一年十二个月命名,每部分均以人所尽知的“月令”起始。紧跟其后的是专篇论文,把有限的国家历法扩展为一种王道理论。例如“春纪”这一部分的论文描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君王要看重自我生命的重要性,并且君王要担负起帮助其他生命的责任。而“冬纪”之下的论文则讨论丧葬,然后延伸到君王要提倡个人节欲舍生,以及修饬国典,奖励有功之人,并且“论时令,以待来岁”。

君主根据季节的转换来调节自身行为,这为全书提供了一种框架,在这种框架下,各哲学流派所倡导的理论都能有其地位。“春纪”中的主导思想来自《杨子》和《庄子》中调和论的观点;“夏纪”的主导思想是儒家的教育理念;“秋纪”则是来自兵家的军事和战争思想;而“冬纪”汇集的是墨家学派的节用和节葬思想,以及法家对人才的评估方面的教诲。这种将诸子百家学说 安排在天子起居日程中的结构方式,完成了融诸子于一炉的观念。君主体现并执行着由上天决定的循环周期,因此他也就成为所有这些学派的焦汇点。

《淮南子》没有采用季节转换的模式,但吸取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及其性质的解释。第一篇解释了宇宙的道,它既是万物的来源,也是万物存在的模式;第二篇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区别以及转化的原则,宇宙及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按此原则形成;第三篇论天;第四篇论地;第五篇根据“月令”讨论季节;第六篇表达天、地,及所有自然现象相互呼应的原则;第七篇探讨了人的产生和本质;第八篇讨论人的智慧;第九篇则是论君主。——《淮南子》从最初的基础物质出发,通过第一次裂变,分为天和地,形成了空间和时间的结构,产生了人类的起源,这展现了一种把所有哲学及技术流派整合在一起的宇宙模式。

《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比秦完成最后统一征服只早20余年,很显然,该书和政治统一的雄心是结合在一起的。文章反复强调君主的重要性以及统一所具有的价值。它认为,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只能像野兽那样生活。所有亲缘关系、等级制度、礼仪行为、工具或技术方式,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所具有的特色,都依赖君主的产生。但是君主的功能只能通过一人统治其他人的方式来实现,如果缺少宇宙统治者,缺少他制定的所有规则、度量、判断标准或理念,都会导致混乱和战争。

(以上内容经删节整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秦史》第一卷/第一章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集权的帝国。这是它的缔造者——秦始皇嬴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画下的最为浓重的一笔。

by:妙巴

一卷一言

一本书哪怕只有一句话能带给我们一些明悟,就够了。

by:怕不辣辣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

第一卷主要包括先秦文学和秦汉文学两大部分。本书已完结,听完后还可以继续订阅本主播稍后录制的其他系列专辑《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中国文...

by:是爱听书的嘉欣呀

茅盾文学奖系列-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

以七七事变后明仑大学教授孟樾一家的变故为主线,描写北平知识阶层在国难之中的深沉痛苦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并对苟且求生者的懦弱灵魂给予深刻细致的剖析。小说富于生活气息...

by:濤聲依舊zht

每晚一卷书

每晚阅读,不辜负每一个阅读的人

by:我是主播喜读君

每日一卷书

俯首低眉处,拾起一缕芬芳。淡墨红尘,执笔落花,若不相遇,怎会相念。菩提生根,也是六月的莲灿,看似简静却未必是凉薄。赵树理说读书像开矿。每天早上六点三十分,西芹在...

by:西芹有声

老舍全集(第一卷) |经典文学|文化传承

老舍多以城市平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他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人物性格独特鲜明,细...

by:六月笙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