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第三十三讲 同志者相得

2023-04-20 09:51:3919:26 183
声音简介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素书》的结尾部分,每四个字为一组,而每一组词都在告诉我们一种自然规律,让我们认清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是《素书》非常精华的地方,用词很简洁明了,但是告诉我们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我们是可以提前谋划,规避一些事情的发生。



同时在发生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不必烦恼,因为他是必然发生的一种规律,这个时候我们来看同志相得,只有共同志向的人才可以互相得到。

举个例子,跟我们合作做生意需要有共同的志向,大家的追求是一样的,才可以互相得到,也才可以共同的得到某种结果。有的人的志向就是帮助更多的人,而有的人的志向是只想要养家糊口,仅此而已。



有的人只是想赚更多的钱,这个时候两个人虽然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是却不同志,互相之间不会得到认可、支持和鼓励,也不会得到多么美好的结果。因为大家的志向不同,心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行为不同,这个时候必然产生很多的分歧,又怎能互相得到呢。



生活当中交朋友,同样如此的道理,为什么要志同道合?如果大家没有共同的志向,因为追求不同,肯定会有很多地方是冲突的,也没办法互相得到,懂得这个道理,无论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交朋友,还是做事情都要懂得,一定找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如此方可得到。



否则一定是会有很多的分歧,产生分歧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是一种必然性,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共同的志向,怎么能互相得到,不可能的。



同仁相忧,同样有仁德的人,忧虑的事情自然就是相同的。《论语》讲:“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君子忧虑的是道,无法推行下去。而小人不懂得修身的人,我们称为小人,而小人是谋食不谋道,忧食不忧道的,担忧自己的生活不好,担忧赚不到钱,担忧人际关系不好,担忧没有人爱。



但是有仁德的君子不是这样,总是在担心是不是自己做的事情太少了,是不是在这件事情当中没有贡献自己的价值。是不是我没有为道去做些什么,是不是我没有去行善积德,所以忧虑的就不相同。



在一个团队当中更是如此,如果大家没有共同的志向,没有共同的仁德之心,所以我们的力量无法放到一起,因为忧虑的事情不同。员工在忧虑怎么能得到更多的钱,为什么老板不给涨工资。而老板忧虑的是如何服务好更多的客户。大家就是不同频的状态,所以力量自然不能聚集到一起。



整部《素书》我们一直在强调,既有内修,又有外用相结合,要以修身为本。当我们自己去修道、德、仁、义、礼,这个时候我们自己才能感召到,同样有这五者的人来到我们身边,并且我们才有识人之能,才能识得什么样的人,是有仁德的,什么样的人是有道义的,什么样的人是懂礼的,什么样的人能以和为贵,才能做到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我们的志向是一样的,想要去做共同的事情,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方向,才很容易沟通,说什么对方听得懂,大家都在修仁德,忧虑的事情都一样,一个修行的践行者,一个文化的践行者,忧虑的都是他人,怎么不能接触到圣贤的文化,他人怎么能不行善积德,当我们都是这样的忧虑,是不是大家都在致力于做同样的事情。



否则我们感召来的人和我们识别来到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只是在忧虑心中的私欲,很难产生力量,团队就是不和谐的,大家不能众志成城,那我们如何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素书》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很多必然性,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懂得从其中找到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大家忧虑的事情,担心的事情不同,说明我们没有同仁,我们再把仁字换掉,忧虑的事情不相同,说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在某种价值观上,不能达到同频,所以忧虑就不同。



同恶相党,同样是恶的事情,同样是恶的人,这里的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恶人,一种是恶势,同样是恶的人就会相党,结党营私,有的人行事就是险恶的,这个时候碰到一样险恶的人就会结党了。



我们再举个例子,同样恶的事情是什么意思?比如,这个人平时是不恶的,挺好的,挺善良的,可是遇到了某件事情,或者当私欲起的时候,想做某一件恶事,又遇到也想做这件恶事的人,这就叫同恶,开始相党,两个人开始结党营私了。



同爱相求,有共同爱好的人,就会开始互相探求,互相追求,求那个果。我们举例来说明,比如,爱画画的人和同样爱好画画的人,两个人就会相求,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这个都叫求。同样爱好喝酒的人,也是互相求的,但是不同爱好的人就无法相求了。



举个例子,一个爱好画画的朋友,来到我们家里,可是我们不爱画画,这个时候朋友就问我们:“你们这里哪里有画展?”“我们这个城市好像没有画展。”不会没有的,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爱好,所以我们不关注。



再举个例子,一个特别爱好写字的朋友,或者特别爱好修行的朋友,和不爱好学习、写字和修行的人,去聊修行的妙处,他是没有感受的,这个时候就无法相求。



同爱相求,我们有了什么样的爱好,才能在哪个领域去探求。我们虚空济在打造一个圈子,或者说我们在打造一个大家的共同体,比如,建群、超话,我们打造虚空济这样一个同频和共鸣的地方,大家在生活当中做了一件善事,可以来这里分享。



比如,我们生活当中做了一件善事,兴高采烈地去和朋友讲,他可能心里还在想:“干点正事得了,不好好工作,做什么善事。”我们今天学习到了,修行当中的体悟,我们特别的喜悦和兴奋,可是和不同频的人去讲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也叫什么感受吗?这也算什么喜悦吗?”他是完全无感的。



但是我们在大家打造共同的这个环境当中,不是这样的,我们说做了一件善事,大家都鼓励和赞叹。我们说,有了修行上的体悟,大家都有感同身受,“真好,是的,是这个样子,我也是这种感觉”。或者是他们虽然没有那种感觉,可是我们一说,他们就能听得懂。



就如同两个同样爱好画画的人,虽然有可能没有他的境界高,可是我们说画画里面的感悟和心得,他一定听得明白。可是我们跟一个不同爱好的人,是讲不清楚的。从这些规律当中都可以及时的去调整和规避。



当我们和别人阐述的问题,对方无感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是没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所以对方不理解,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懂了,要想找到一个相求和相得的人,我们要找到一个有共同志向和爱好的人,大家就保持同频了



同美相妒,同样美貌的人,同样美丽的事情,同样好看的一件东西或者一个物件,就会产生同美相妒。我们说事情和物件不好理解,我们说人吧,两个同样差不多美貌的人,就会互相妒忌。



比如,一个人长得特别美,一个人长得特别丑,他们之间是不会产生妒忌的,因为大家不一样。我们再把这个美去掉,美是可以换成任何东西的,可以换成任何词语,什么意思?只要是差不多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情,都会产生妒忌。



举个例子,通常在生活当中,我们容易妒忌身边的人,为什么?看得见,够得着,比如,同样是在公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我们就会嫉妒别人。如果是一个公司的员工,是不会嫉妒总经理的,也不会嫉妒市场总监,营销总监等等高职位的人,因为大家差的太多了。



比如,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如此,如果生活在村里,很嫉妒邻里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因为大家差不多,可以够得着。所以我们生活在村里的人,是不会嫉妒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因为大家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层次不一样,身份不同,就不会产生嫉妒了。



比如,我们和身边的同学很容易产生嫉妒,同样是同学,出生的家世差不多,长相也差不多,为什么她可以嫁得那么好,而我不能,就开始生嫉妒了。如果对方的家世很好,而我们的家世不好,反而不会嫉妒,因为大家没有那么多的共同点,这就是同美相妒。



我们再举个例子,有相同的功用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在一个团队当中,有一个做事情认真严谨的人,同样又找来一个做事情认真严谨的人,他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差不多,一起做事情,很容易产生妒忌。



“我们已经能做这些事情了,为什么又找一个这样的人?是不是不信任我了,是不是开始想要把我换掉了,可以啊,那他能做,让他做吗,那一个人做一半。”这个时候会发现两个人,会互相妒忌的,甚至会互相做一些小的动作。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第一是要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出现了这种妒忌,首先要明白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同时我们要懂得如何去规避,这个才是有智慧人的表现。有一个同样这样性格色彩和能力的人,我们就尽量不找和他相同的。即使是和他相同的,我们安排做不同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嫉妒的发生。



这一切都是要以修身为本的,只有不停地修身,才能变得智慧和明达,才能看清楚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明察秋毫。我们古人讲聪明,何为聪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我们的聪慧是可以知远的,可以谋得很远,思虑得很周全。我们的明,又可以察每一件细小的事情,这个叫聪明。



我们要懂得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否则看不清楚,又如何规避事情的发生,当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如何能及时发现,所以要不停地去学习,不停地去修行,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让自己变得更明达。



这就是《素书》的妙处,不仅给我们讲修身之道,更多地是在讲如何用,如何观察事物的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都是规律,这个规律我们统称为道。



当我们看到人和人互相产生妒忌了,如果是明达的,就知道一定是某一个共同点,因为一件什么事情或者某一种心理变化,互相产生了妒忌。我们及时察觉,就可以及时解决和避免以后的事情发生,这个就是修身所带来给我们的妙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皓轩讲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

by:皓轩哥是也

贤讲透素书智囊

为什么樊哙不能,而张良能劝阻刘邦?为什么孔子表扬受人牛的子路,而批评子贡?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当初那个少年,后来怎样?历史上的智囊故事,就像一个个沙盘公案,仔细琢...

by:臧贤凯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但仍以道家的"本德宗道"为主,辅以儒家的仁、义、礼,是一部审视历史...

by:爱读古文的龙

素书

内容简介《素书(典藏版)》仅有六章、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对复杂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内...

by:渔樵夜读

素书

《素书》课程由知名学者、京麓书院国学讲师韩明君老师主讲。《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以道理为宗旨,同...

by:京麓书院

素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

by:善美如月兮

素书

张良凭此1360字成为帝王师!阅读国学经典、学习古圣先贤智慧、对照自省!

by:叶陈俊

素书

素,质朴之意。素书,传达质朴道理的书。完整的表达了修身正己、为人处世、领导谋略、治国安邦四大体系,博大精深!

by:花果山上的树

素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

by:哈飞姐姐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