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庄严宝(五十三)——圆满佛果1

2023-11-22 13:44:0118:40 72
声音简介

本书卷首有句云:“果者圆满佛陀身”,现在解释此句之含义。

菩萨历经完成各种地阶后,最后现证三身圆满之佛果。《菩提道灯论》有句云:“菩提佛果非遥远……”,然则什么是佛果呢?

颂曰:

“自性名义及类别,定义数量及性相,

不共特征等七义,诠释圆满佛果义。”


第一:圆满佛果(三藐三菩提)之自性。

此可由两方面来说:一是断除之圆成,一是觉智之圆成。

断除之圆成  这是说一切应该断除之暇疵,如烦恼障;所知障和菩萨在修道位中,所应断除之各种瑕疵,在最后证入金刚喻定时,皆能完全断除清净。至于禅定之障碍等等则亦不能越乎烦恼和所知二障之范围。二障一除则其他一切诸障皆能断舍无余了。

智慧之圆成  关于智慧圆成说法很不一致。有人说:佛陀的心中有智慧,但仍有想念。有人说:佛陀的心中没有丝毫之想念,只有清明之超越智慧;有人说,智慧之相续有时仍会切断的。有人说佛陀根本就未曾有过什么智慧。现在根据佛经和论典两方面的资料来讨论佛智之问题。《圣杂集论》云:

“若人欲接触,佛陀最胜智,

于般若佛母,彼应起深信。”


《般若八千颂》云:

“无上正等觉者,得一切法无障碍之智慧也。”


同书第二十一章云:

“无上佛智者确有也,转法轮者确有也,成熟众生事亦确有也。”


其他佛经中,亦广泛肯定的说佛智(之存在)。从论典的角度来说,《庄严经论》云:

“如一日光出,一切光明显,

诸佛之智慧,出现亦如是……

大圆镜智无动摇,平等性智妙观察,

成所作智等之智,(皆依镜智而得立)。”


其他论典中亦(肯定的)广说佛智,根据这些论典,许多人都主张佛陀是具有智慧的,具有怎样的智慧呢?简言之,佛智可分两种,一是如所有智,一是尽所有智。

如所有智  是那晓悟胜义真理的智慧,亦即前面所说的金刚喻定之究竟智;彼圆观真如,断舍一切戏论,无一切心行处,法性离戏与智慧离戏二者合成一味之境界,就像是水注入水,或油注入油成为一味无别一样,此境界中,不见一切色相,如洞见虚空一般,此即无相之大智慧,为一切殊胜功德之依处也。颂曰:

“如水注入水,如油灌油中,

此离戏法性,智慧同一味,

此即一切佛,自性法身是。”


又云:

“言见虚空者,是众生言说,

如何见虚空,应仔细观察,

如是见法(性),如来如是说,

他喻释‘见’者,难以强言说。”


尽所有智 这是指那能知世俗谛中一切言说义理所及之万事万物。依金刚喻定,一切盖障之种子,皆悉摧毁无余而成就大智,依此大智之力,于现在、过去、未来之世中,所有之一切万事万法,皆清晰的能见能知。就好像看见青菜放在自己的手掌中一样。经典中亦明说佛陀能见一切世俗谛中之一切事物。颂曰:

“孔雀一翎眼,其因有百千,

宇宙无一法,佛智所不见,

一切所知法,一切智皆见,

此即佛智慧,不思议威力。”


此处应注意的是尽所有智见万法时,并非见万法实有。那是一种如幻化的看见,《集正法经》云:

“如彼幻化师,能变化自在,

知幻非实有,于彼不贪著,

如是三有法,莫不如幻化,

圆满菩提智,善巧尽知悉。”


《父子合集经》云:

“幻师与变化,知幻化无实,

故能离愚蒙;汝应观众生,

幻化亦如是,衷心应礼赞,

一切智智境。”

有些人说:圆满佛陀之如所有智不见胜义谛,尽所有智亦不见世俗谛,因为并非实有其法而佛智乃能得见。世俗谛中,其实并无所见之法,因此所见之法既无,那能见之智,当然也不存在了。再者,世俗谛之事物,乃具有烦恼无明的愚蒙众生才见到的,或是那些没有烦恼,但仍有无明的三乘圣者们所见到的。这就好像是患眼病的人,看见细发和空花一样。至于佛陀,则已入金刚喻定断尽了无明,所以不见一切诸法,只见到真如实相。因为世俗的迷乱境界相,于佛陀是不存在的,就好象没有眼病的人,是看不见空花和细发的。世俗境界之显现皆由无明所造致,以世间的观点,才有诸法事物如何如何的说法。从佛陀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皆为空无,因此(能见之)智慧也是空无,根本不存在了。如果佛陀之心,具有事物境界之相的,那就是迷乱的境界,佛陀也成迷乱之人了,这样就与“诸大能仁于一切时常在定中”之圣言相违了。《广大游戏经》云:

“圆满佛陀于一切时常在定中。”


前派的意见则说:“后得智位本身并不能构成散乱(或迷惑)。此与常在定中之圣教量亦不相违。”因为如果只是境界之显现,则并不能构成迷乱也。其他具有知觉的人,确有万千不同的迷乱境界显现,但如果知道,这些都是因有执之心而起,依人天上趣及清净解脱之道,此诸无明迷乱亦能净灭,并非永远迷乱下去。因此经云:

“若知世间为迷乱,则能奋力除无明。”


又有人说:“如果没有‘执实’之心,把世俗谛之外境只当作是一种(无实的)的‘所知境’”,也就不会构成真正的损害,这个不成损害的显境,即使佛陀以之为境,也不会造成迷乱的。前一派人说:“所谓尽所有智者是说,佛陀具足后得智的意思。”颂曰:

“前者为如所有智,无迷正定心无缘,

后者为尽所有智,迷乱后得心有缘。”


后一派的人说,佛陀根本没有(所谓)后得智。《圣成就一切法门经》云:

“如来成就无上正等觉已,心于诸法无所缘念,而能遍知一切诸法,何以故?智所缘境一无所有故。”


有人难曰:

“即彼外道者,亦许有解脱,

  汝之寂灭行,灰灭如死人。”


以上略述各派对此问题之不同看法。

依善知识们的说法是这样的:佛果三藐三菩提的本身就是法身。法身乃一切错误和过患皆已灭尽,返还本来自性者是。但这些话都只是言说边事。事实上法身是无生的。离一切戏论的。《庄严经论》说:“解脱离谬误,(法身体如是)。”因此,佛者法身也。法身者无生离戏者也。所以(法身)不可以说具有智慧。果真如此,岂不与经中所言,佛具二种智慧之说相违背吗?答曰:“并不违背!”例如:眼识生起蓝色的感觉时,我们就说:“我看见蓝色的境像了。”当智慧之本身融合法性时就名之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属世俗谛,是为了随顺众生而安立的。这种主张应该是很合适的,尊者密勒日巴说,“智慧是离诸造作和勤勇的‘知’,它是超乎有无,断常等语言心识以外的。你无论怎样说,它都是没有违反的。智慧就是如此。如果用学者研讨的态度去研究它,就是请问佛陀,佛陀也不会只限于说某一方面的话。法身是超离心意的,本来无生远离一切戏论的。关于这个话题,莫要问我,你们自己去观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密勒大师这样的指示,可以说是一法不立的。

据上所论,我们可以说,佛的体性或自性即是断除和智慧的二种圆满。《宝性论》说:

“佛果本来无分别,以清净法显特性,

如彼皓日丽中天,断证圆满为体性。”


《庄严经论》云:

“烦恼及所知,二障之种子,

长时具有者,一切断无余,

清净极广大,破一切诸相,

一切诸白法,及无边功德,

皆圆满具足,是佛果体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宝鬘庄严论

冈波巴大师撰写的《胜道宝鬘论》,是犹如宝鬘一般绚烂夺目的宣说殊胜之道的论典。其中既有深奥的大手印境界,也有浅显的基础法门。作者慈诚罗珠堪布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

by:主播林扬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参访诸位善知识,所经历的种种,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启发和智慧。

by:子可君

不堪回首的五十三年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唐和宋之间,有五十三年混乱之极的一段时间,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我中华大地之上唐末的藩王和各路起义军领袖把我国的历史搅动的狼烟四起,那段...

by:极来先生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

凡是去过寺院的人,常可见在观世音菩萨像的两旁,站着一对青年金色塑像,其中一位,就是本书的主角,善财童子。本书的主要内容,详细叙述他在文殊师利菩萨的指引后,次第...

by:叽叽咕咕树袋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