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上)

2023-12-17 21:25:2420:01 5376
所属专辑:勾勾读世界
声音简介
吴佩孚:从主角到配角

原创 馒头大师
馒头说
2023-12-04


他曾是中国的大军阀
也一度是中国最闪耀的明星
但他陨落得也很快
从主角到配角
弹指之间

1939年12月4日
吴佩孚去世

1
吴佩孚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他父亲当时做了个梦。

1874年,吴佩孚生于山东蓬莱县,是家中第二个儿子。父亲吴可成是一家杂货店的小老板,虽然求温饱于市井,却也关心国家大事。

这一年,日本借机入侵台湾,清政府反而倒赔50万两白银息事宁人,一时国人大哗。吴可成和很多老百姓一样,义愤填膺,夜有所梦,梦见蓬莱老乡、抗倭名将戚继光跨门而入,家中蓬荜生辉。

因为戚继光曾被记载为“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正巧老二呱呱坠地,吴可成就给他取名佩孚,字子玉。

吴佩孚虽是家中次子,但因为老大吴道孚早夭,他其实成了家中长子。吴可成对吴佩孚寄予厚望,六岁就让他入了私塾。吴佩孚天性聪慧,颇得老师喜欢,但在他16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家道中落,无奈之下,只能辍学去登州水师营当学兵,每月为家里挣回白银二两四钱。

但即便当了兵,吴佩孚还是舍不得放下学业,半兵半读,居然在22岁还中了秀才,倒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

但接下来,吴佩孚既没有走科举道路,也没有行戎马生涯,他原本被人看好的人生命运反而是行了水逆。

关于吴佩孚经历的人生第一道坎,坊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吴佩孚沉迷上了鸦片,因为抽鸦片争座得罪了显贵,只能连夜逃往北京,以算命卜卦为生;另一种是说他批评某一高官家请的戏班子是“男女同台”不合乎礼法,得罪了人,被革去了秀才功名,只能去北京谋生,做了个算命先生。

两种说法散见于吴佩孚的各种传记,没有定论,也可能都曾发生过。但无论哪种说法,用进步和文明的眼光回看,都不是太光彩。

倒是两种版本说法中的归途是一致的:吴佩孚曾经被迫做过算命先生。

但无论是看手相还是看面相,吴佩孚最多是努力让别人相信他可以帮人“逆天改命”,但终究不可能籍此改变自己命运的。

真正让吴佩孚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是他不久之后去投了淮军的聂士成部。

当年的那个秀才,不再恍若邂逅掩嘴一笑,而是真正的投笔从戎了。

2
用一句“知识改变命运”来形容初踏征程的吴佩孚,恐怕并不为过。

在聂士成部,大头兵吴佩孚连一些基本的军姿动作都做不好,经常受到长官训斥,又因为他总是沉默寡言,更是被人称为“吴傻子”。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身为勤务兵的吴佩孚在为巡警营幕僚郭梁丞送一份公文时,发现郭用错了一个典故,当即指出。郭梁丞诧异之后,才得知在普遍大字不识一个的兵营里,吴佩孚居然是秀才出身,遂引为知己,还拜为把兄弟。

1902年,在郭梁丞的极力推荐下,28岁的吴佩孚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量科学习——最终还是要靠智商吃饭。一年后,吴佩孚以优等成绩毕业,官阶升到了中尉,进入了北洋系。

但真正让吴佩孚崭露头角的,还是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

在这场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但中国自己“保持中立”的羞耻战争中,清政府明面上谁也不帮,但暗地里还是站在日本这边的。当时号称“日本近代谍战鼻祖”的青木宣纯,从北洋系的基层军官中选了16个人,与日本的谍报人员混编成了一支侦探谍报队,在旅顺、大连等地刺探俄军的情报。

吴佩孚就是中方16人中的一员。遇事冷静,心思敏锐且城府很深的吴佩孚非常适合谍战工作,为日军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情报,还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点子。吴佩孚一度被俄军视为“间谍”而俘虏,但他坚决不承认身份,在被押往哈尔滨的途中跳车逃跑。

日俄战争最终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屡立战功的吴佩孚开始进入日本人的视野,不仅授予他“单光旭日勋章”一枚,更是给他颇高评价:

“温和良顺,举动不苟;交人圆和而不露圭角;任事处变而不急近功和不邀虚名。”

当然,身为中国军人的吴佩孚,在日俄战争结束后自然也不可能再为日本人效力了,而是被派到了北洋陆军的第三镇——那是北洋系军队的主力部队。

被调过去不久,身为营长的吴佩孚随第三镇统制(相当于师长)驻防吉林。统制忽然提出要一张东北地图。整个第三镇上下一万多人,居然只有吴佩孚能立刻拿出一张标准地图——那是他在日俄战争期间自己手绘的。

毫无疑问,第三镇的统制立刻就注意到了这个曾经当过秀才的营长。

统制姓曹,叫曹锟。

曹锟和吴佩孚,这对北洋时期堪称“铁杆”的上下级,就此相识。

3
其实一开始,曹锟并没有把吴佩孚当自己的亲信。

1912年,袁世凯成功逼得清廷退位,北洋政府成立,随后把“镇”正式改名为“师”。曹锟当了师长,而吴佩孚是炮兵团团长,后来升到师部副官长,驻防岳州(现在湖南的岳阳)。

曹锟真正意识到吴佩孚是个人才,还是被别人“激”出来的。

那一年,袁世凯的重要亲信、海军中将汤芗铭督理湖南,召集省内名流开会,请师长曹锟发言。但曹锟这个人情商还行,文化水平确实不高,只能由吴佩孚代劳。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侃侃而谈,逻辑清晰,说话得体,方方面面头头脸脸都照顾到,大受汤芗铭赏识,立刻出公文,希望调吴佩孚去他那里当旅长。曹锟一直敬佩汤芗铭的水平,脑子一转:连汤芗铭都如此重视吴佩孚,那此人必是人才!

于是,曹锟立刻升吴佩孚为第六旅旅长,婉拒了汤芗铭。

汤芗铭是谁?他早年留学英法,在巴黎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后又反悔。后投靠袁世凯,支持袁世凯称帝,但见袁大势已去后又通电反袁。抗日期间曾担任北京维持会会长。

吴佩孚并没有让曹锟失望,很快就成为了他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关云长”——熟读《春秋》,还能温酒斩华雄。

1915年,袁世凯的“称帝”进程已经紧锣密鼓,吴佩孚劝曹锟别趟这趟浑水,但曹锟出于各种原因,不断效忠支持,并在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伯爵”。

复辟的袁世凯很快引发全国众怒,曹锟领命派往四川镇压蔡锷的“护国军”,吴佩孚部在进攻中屡战屡捷,连败蔡锷军,期间还亲率几十名骑兵长途奔袭,拼死救下了被围困的曹锟部。

曹锟自然是非常感动,“保奏”吴佩孚升任陆军中将。但吴佩孚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丝毫不被这所谓的“官爵”所迷惑,再三劝曹锟不要逆天下大势而动,可以边打边看,对袁世凯虚与委蛇,给自己留条后路。

果然,吴佩孚的判断是准确的:仅仅称帝83天后,袁世凯就在全国的一片唾骂声中宣布退位,不久就一命呜呼。

袁世凯一死,偌大个北洋派系顿时裂变为直、皖、奉三系。直系的名义首领是冯国璋,但真正有实力的是在征讨“护国军”中保存实力还扩充兵力的曹锟,而曹锟此时最信赖的人就是吴佩孚。

1917年,因为北洋政府拒绝执行《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南方发动“护法运动”。皖系首脑段祺瑞时任总理之职,委派直系曹锟为西路军统帅,猛攻湖南,连克岳州、长沙、衡阳几个重镇,一时之间所向披靡——而率军一路冲杀的,正是吴佩孚。

就在西路军连战连捷之际,直皖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湖南基本上是直系的吴佩孚打下来的,但皖系段祺瑞却让自己的心腹张敬尧做了湖南督军。一时之间,“直系打仗,皖系做官”的说法盛行一时,而吴佩孚也再次建议曹锟“观望形势”。

于是,曹锟收兵驻守保定,吴佩孚驻扎在衡阳按兵不动。不仅如此,吴佩孚还联合北洋军的将领,宣称要和南方议和,并立下誓言:

“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外人,不借外债,不娶小妾。”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道义上都占优势的吴佩孚,顿时得到了很多人的拥趸,逼得段祺瑞只能拉着冯国璋一起“下台”,请出北洋元老徐世昌出任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自己在幕后控制,缓和台前矛盾。

经此一战,直系在风头上其实已经压过了皖系。

而更多人也看出来了:

在直系,领衔主演好像是曹锟,但实际的大男主,是吴佩孚。

4
应该说,人们的眼光是没错的。

1919年12月,直系的头号人物冯国璋病逝,直皖两系的争夺北京控制权的矛盾失去缓冲带,开始摆上台面。

实力急剧扩张的直系在1920年7月14日公开誓师“讨逆”,与皖系开战,“直皖战争”爆发。深受曹锟信任的吴佩孚出任前敌总司令,运筹帷幄,进退有据,一度派奇兵差点活捉段祺瑞。

这场战争只历时五天,就以皖系的全线溃败而告终。获胜固然有奉系张作霖也加入了联合讨伐皖系战斗的原因,但吴佩孚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让人刮目相看,美国陆军助理武官费禄纳少校曾给美国国务院发回报告称:

“直系首脑中,吴佩孚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袖。”

直系在战争中获胜后,很快取得了北京的掌控权,但由于和奉系分赃不均,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相对于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就要相对惨烈很多:踌躇满志的张作霖率12万奉军入关,配大炮150门,机关枪近200挺。而直系的曹锟自然还是全权委托吴佩孚,派吴佩孚手里的全部主力迎战。

吴佩孚当时手里参战的部队兵力还不及奉军的一半,但他运筹帷幄,兵分三路,自己亲自坐镇中路,与张学良、郭松龄率领的奉军精锐血战,一路连战连捷,最终掌控全局。

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结果是张作霖惨败:12万入关的奉军有近10万人伤亡或投降,只有2万多人逃出了山海关。而吴佩孚凭借这场战争,达到了他个人威望的巅峰。

其时,吴佩孚的主力长期坐镇洛阳,精心经营:他的指挥中心是原来袁世凯的离宫,东西两侧专门建有50多所给幕僚和谋士的居所,还修建了1000多孔窑洞的学生兵宿舍。吴佩孚同时还搭设电台,修建机场,购买飞机,扩充军备。

鼎盛时期的吴佩孚,在洛阳坐拥10多万兵力,俨然已成为了北方实力最雄厚的军阀。当时全国18个省的督军和总督在洛阳开设代表处,吴佩孚五十大寿时,全国各地到洛阳来向他祝寿的达官显贵、文化名人和各国使节多达六七百人。洛阳当时被称为“西宫”,已经有了和北京分庭抗礼的态势。

按照北洋军阀约定俗成的规矩,官至一省督军可以称“帅”,而督军以上级别比如巡阅使、经略使,就可称“大帅”。北洋系里够资格称大帅的原先只有张勋、曹锟和张作霖,但吴佩孚官至两湖巡阅使,也有资格被称“大帅”了——所以曹锟只能被称“老帅”加以区别,吴佩孚有时也被称“玉帅”。

而连曹锟自己都承认:

“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和天津都要下雨。”

1924年,吴佩孚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

他的头像出现在了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上——这是《时代》封面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人。

在他头像下面的照片说明,写的是:

“GENRAL WU”(吴将军)

另外下面还配了一行更小的字:

“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吴佩孚当时是不是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强者”?这个问题放到当时未必容易回答,因为那是一个时局变幻太快的时代。

但即便如此

恐怕吴佩孚自己也未必会想到,崩盘会来得那么快。


(未完待续)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绒耀

文章很好,喜欢听,主播很棒👍🏻👍🏻👍🏻

勾勾读世界

还是一次都放上吧。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直系军阀吴佩孚

吴佩孚,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想选择吴为傀儡,建立全国性政权,被...

by:亭姗

最后的关公:吴佩孚丨北洋军阀,直奉大战张作霖,晚清民国历史丨吴佩孚传奇

北洋军阀是些什么样的人?自从国民党政权建立以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几十年,很难见到谁能真实地介绍他们。以致留在现代和当代的人们心中的印象,无一例外都是一些身穿西方十...

by:大兵煮酒

吴佩孚全传(北洋军阀常胜将军)

吴佩孚是中华民国史上北洋系政治军事集团统治时期的佼佼者。他于维新运动走向高潮时以秀才的英姿投入沙场军界,并渐由偏稗荐跻将帅,位极人臣。1918年8月2日,吴佩...

by:联合读创书院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吴佩孚|人物传记

【内容简介】他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是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他能诗会赋,被称为学者军阀;他不纳妾,不吸烟,不入租界,被称为“三不大帅”:他对上司忠贞...

by:北方文艺_电子书

乱世枭雄| 北洋风云人物:吴佩孚

本书是一部历史小说,描写了北洋时期直系大军阀吴佩孚传奇的一生,讲述了他主张南北议和,发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与各种势力角逐,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并最终因不肯媚日...

by:瑟阅有声书院

民国十大军阀大结局 | 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

民国乱世,枭雄辈出,连年混战,中华大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这些军阀祸首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的最终结局如何?北洋元老——段祺瑞●中堂赏识,北洋执政,笼络人才心计绝...

by:今古传奇有声故事

北洋军征战史丨袁世凯、张作霖、吴佩孚统治时期史话

北洋时代,当民国初创之际,带甲十万便可割据一方,称王称霸。这个时代,武力与实力决定着一切!三十载波诡云谲,有传奇也有荒诞,是世态也是人性。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

by:闲云说历史

八大军阀秘闻|袁世凯 张作霖 段祺瑞 吴佩孚名人传

【内容简介】近代军阀肇端于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八大军阀中,袁世凯当了洪宪皇帝,段祺瑞恋权而不贪财,吴佩孚最讲“道义”誓不当汉奸,张作霖虽讲“良心”而死...

by:天下书盟精品图书

声音主播

57211.1万

简介:小学六年级开始接触并喜欢朗读,考播音专业说我牙不齐,一赌气开始抽烟喝酒弄成了烟酒嗓,反倒另有一番风味,苍(沧)桑、嘶哑、低沉,但痴心不改就是喜欢。感谢喜马拉雅提供的平台,给了我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求流量粉丝,只为实现梦想。谢谢您的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