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总不好?用好这4步,余咳轻松解决

2023-12-19 08:02:3409:59 2718
声音简介

这段时间,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呈现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很多孩子患上呼吸道疾病之后,虽然烧退了,但是咳嗽会持续很长时间,家长们对此担心不已。

今天呢,我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孩子感染之后的咳嗽,家长该如何应对。

首先,孩子咳嗽不要怕。咳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反射机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致病因子。另外,也不要孩子一咳嗽就给他吃止咳药,要分清阶段对症处理。

想要消灭感染后的余咳,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以下4步。

第一步,救肺。中医认为,“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外邪侵犯人体从口鼻或是皮毛而入,首先侵犯肺脏。

“主呼吸之气”是肺最本职的工作,它上与鼻、口相通,气体可由此直接入肺。肺气受伤,呼吸之气就会发生异常改变,出现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肺气不足,营卫失去正常运转,呼吸系统疾病也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孩子感染后夜咳多或者有痰咳不出,一定要帮他救肺。

这里我推荐一个食疗方——麻油炖蛋,打个鸡蛋,放1勺白糖,少许麻油,不要放水,隔水蒸熟,睡前吃下,连续3一5晚。

第二步,宣肺。咳嗽本身就是因为肺失宣肃引起的升降失常,孩子在混合感染时所用的药大部分药性都是寒凉的,导致寒邪闭阻肺中,闭门留寇,久咳不愈。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宣肺止咳,给邪出路。推荐食疗方:三皮饮(白萝卜皮、陈皮、梨皮)、白萝卜鲫鱼汤等。

宣肺的同时要注意润肠通便,在中医看来,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如果大便不通,咳嗽也难止。特别是干咳(无痰)、热咳(有黄痰)的孩子,如果有便秘的情况,一定要在宣肺止咳的同时,润肠通便,这样才能“釜底抽薪”,更快痊愈。

第三步,化痰。化痰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痰液中黏性成分减少,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痰液更容易被咳出。咳嗽是呼吸道粘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咳嗽能将气管和肺内积聚的痰液和病菌咳出来,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此时,如果盲目给孩子服用止咳药,抑制了这种咳嗽反射,就会造成痰液大量滞留在呼吸道内,这样不仅会导致咳嗽迁延不愈,而且还可能会使痰液堵塞气管,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现象。中医在治疗时,多在化痰名方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味。

当然了,家长也可以通过食物来缓解咳嗽的症状,比如白萝卜。白萝卜具有止咳化痰、助消化、增食欲等多种功效,被称为冬季的“良药”。把白萝卜直接熬水喝,能够起到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也可以加适量蜂蜜调味。

第四步,滋阴润肺。首先,其次,外邪侵犯人体,首犯肺卫,并且来势汹汹,会对我们的肺气和津液造成大量的消耗和损伤,因此在症状消退后的恢复期,容易出现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的情况;其次,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畏热畏寒,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燥邪加上冷空气刺激,极易导致肺部疾病发生;所以,此时一定要给孩子滋阴润肺。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比如莲藕、芝麻、雪梨、银耳、百合、蜂蜜等;多喝温水。

最后提醒各位家长:用好以上四步,大部分孩子的咳嗽都可以得到控制,但如果孩子频繁咳嗽且持续的时间很长,或者咳嗽一段时间后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的话,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咳嗽与哮喘背后的秘密

咳嗽与哮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其中咳嗽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病证,还可能是其他疾病的预警反应。哮喘的防治更是和日常行为关系密切。如何应对咳嗽与哮喘呢?专家将告诉...

by:听友89115948

呼吸入道

本书通过医学的角度,跳出宗教的框架来阐述探讨,如何用最简洁的方法引导大家进入24小时修行状态,以独特的呼吸法作为气机,连接身与心,通过培育自身...

by:铺路石_呼吸入道

感染求生

感染求生怎么玩?

by:钻石vl

末日感染体

刘天明是个医生。有一天,他被病人咬了一口,于是,故事开始了我只是免费搬运如侵权联系我立刻下架

by:掐指一算_心派

银爵夫人不咳嗽

妈呀,小孩勿看,小孩勿看呀,有点恶心啊!(~_~;)当然没有那么恶心(=_=)我感觉我一般都在陆恶心的东西(=_=)这也不能怪我,因为我也不知道╮( ̄▽ ̄)╭我...

by:我是芙宁娜的狗啊啊

新冠感染日记

新冠中招了,分享一下这个时期的声音。

by:秦汉读书会

声音主播

21401.1万

简介:中和堂门诊部院长中医妇儿医疗管理专家  出身中医世家,行医30年,曾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师从上海市第一届名老中医许帼光教授。曾在摩洛哥及法国工作和学习近4年,后受聘韩国著名儿科医疗连锁HAMSOA(含笑儿),组建其上海中医儿科门诊部并担任院长10余年,专业从事以中医为核心的,妇儿全生命周期医疗管理服务,中西结合,身心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