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二章:孔子困于陈蔡的原因

2024-03-12 02:02:0912:02 41
声音简介

【经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字词解释】

从:音同「粽」,跟随。


【背景补充】

鲁哀公四年,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当时吴国伐陈,楚国出兵救陈,听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来请孔子。孔子将往楚国,陈蔡两国大夫惟恐楚国重用孔子以后,将危害他们,因此共同派兵围困孔子,令孔子与弟子断绝粮食。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出兵来接孔子,替孔子解了围。


【白话解释】

孔子说:跟从我周游列国受困于陈蔡的学生,都没有在陈蔡两国做过官,跟陈蔡大夫没有来往,才遭遇这种困境。


【章旨】

本章言困于陈蔡之因。


本章重点

一、本章历史背景,陈、蔡兵困孔子一行的理由

人生处处是抉择,抉择比努力还重要,抉择对象,组成美满的家庭,抉择对的老师、朋友,来充实内涵、创造事业,这些都比努力还重要。学习论语,有这样的眼力,会在无形中化解凶险、得到福报。

「从我于陈、蔡者」,从就是跟随的意思,讲到鲁哀公六年,吴国伐陈,孔子要离开陈国、经过蔡国,到楚国楚昭王处谋出路,想不到陈、蔡大夫害怕孔子要到楚昭王那里做官,孔子底下都是人才,如此会壮大楚国,再者孔子在陈国待过,了解陈、蔡的秘密,对陈、蔡不利,所以他们兵困孔子,要孔子盟誓不到楚昭王处。孔子有时候懂得变通,有时候又不知变通,比如在匡地,公叔氏让孔子盟誓,不要回帝丘,孔子就盟誓,结果一离开就立刻违背诺言,并跟弟子们说,这种要挟下不仁不义的盟誓、诺言,不需要兑现,可见孔子懂得变通之道,为何遇到陈、蔡兵困,孔子却坚持要到楚国呢?其实孔子是要趁此机会,检验弟子们向道的诚意,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板荡识忠臣,乱世识英雄。


二、门有哪几种门,何者讲法正确?

孔子说,跟从我到陈、蔡的人,「皆不及门也。」皆是诗眼,意思是通通不及门。门有三种门,第一种是朱子讲的孔门,意思是孔子说,先前跟我在陈、蔡国的学生,现在都不及门,例如颜回、子路过世、子贡很忙,其他学生各忙各的,通通不及门,所以孔子很感慨,这时候学生应该要常常去看老师,避免老师哀叹,其实门不能这样解释,孔子的教学是合则来,不合则去,不会有落寞的感觉,这些弟子们,在孔子过世的时候,都守丧三年,子贡还守丧六年,对老师的情谊是很深厚的。况且在陈、蔡患难的弟子们,也有及门的,例如曾子从未离开过孔子,还在孔子座下得到传承,所以门不是朱子说的孔门。

第二个是宫门,也就是大夫之门,这也不对,因为孔子在陈国司城贞子家做家臣,怎么会不及他的门呢?大夫给的待遇都很高,所以周游列国,孔子可以养学生,孔子到卫国时,还比照大司寇的薪水六万。

第三种不及门,是孟子讲的仕路之门、做官之门、朝廷之门,意思是没有跟陈、蔡的做官者,或是国君建立交情,所以离开陈、蔡国,就发生这样的误会,如果彼此有交情,事先沟通、讲清楚,自然不会有误会。

皆不及门,是孔子事后的反省,跟陈、蔡国的宫门没有交情,所以导致误会,在陈绝粮,尤其是蔡国蔡大夫兵困孔子,认为孔子不该到楚国去。圣人不怨天、不尤人,有果必有因,因、条件聚集,就会形成结果,不管是一般人还是圣人都无可免除。


三、人情世故的重要

本章是孔子的反省,告诉我们通达人情世故很重要,做人有时候比做事还要重要,尤其疏通观念、情谊沟通,都是在办事中很重要的默契,在世间办事,不能横冲直撞、勇而无礼,要能彼此沟通,凝聚共识。



《论语讲要》原文

    随孔子受厄于陈蔡的诸弟子,皆不及门。朱子集注将此章与下面德行章合为一章,且以四科弟子为从孔子于陈蔡者,此时皆不在孔门,所以孔子思之。此注已经先儒辨证其非。据经典释文,郑康成也以此章与下章相合,但并未以四科弟子为从孔子于陈蔡者。

    陈蔡之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次困苦的遭遇。卫灵公篇所记「在陈绝粮」,即指此事而言。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吴国伐陈,楚国出兵救陈,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来聘孔子。孔子将往楚国,陈蔡二国大夫惟恐楚国重用孔子以后,将危害他们,因此共同派人围困孔子,以致断绝粮食。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出兵来接孔子,始替孔子解了围。据江永乡党图考,此事发生在鲁哀公四年。


孔子所说:「皆不及门」,郑康成注,皆不及仕进之门。刘宝楠正义引孟子尽心篇:「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以无上下之交即此处不及门的意思。此义可从。诸弟子与陈蔡大夫无交往,始遭遇这种困难。

    从孔子于陈蔡的诸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载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有宰予,此外则无考据。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孔子传》第五章/第二节 大德容众

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鲁国政府一直没有邀请孔子回去。其实他非常想回祖国,但是他回不去。

by:妙巴

《孔子传》第四章/第二节 鲁国司蔻

阳货的叛乱被平息了,五十一岁的孔子被鲁国政府任命为中都宰。

by:妙巴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传》第六章/第二节 自由与道德

六十八岁的孔子,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生涯,返回了自己的祖国—鲁国。

by:妙巴

《孔子传》/第二节:艰难时世

孔子在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除了孔子和母亲外,还有九女、一子、一妾,孔氏家族愈加衰落。

by:妙巴

孔子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圣人之魂,丧失殆尽。孔子之志,启迪智慧,兴我中华。

by:飞鸿惊雷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