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讲解11 ▏第一卷释义8

2024-03-27 06:42:0415:57 34
所属专辑:新华严经论
声音简介
《新华严经论》讲解11 ▏第一卷释义8
是故华严教门,直彰本体,用法界佛果门直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不同《深密经》中安立五、六、七、八、九识施设权门。华严宗、华严教门最直接地显示本体,显示一切众生、法界本有的体用法界佛果门。也就是说,将果地的法界佛的体用直接授予上根凡夫令其悟入。有一种说法认为《华严经》是佛在实报庄严土对十地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说的等等。但在这里我们一定要知道,在李长者看来《华严经》所对的根机是凡夫。“直授上根凡夫”,直接对机是凡夫里面的上根、大心凡夫,即具有广大心量的凡夫。并不需要有多高的禅定,只要发起广大菩提心,就有可能相应于《华严经》。有一种误解是《华严经》、华严宗太高了,佛都是在实报庄严土对登地菩萨讲的,只有菩萨才能见到等等,这实际上是高推圣境。其实不是这样,《华严经》是针对任何一个凡夫,只要你有广大菩提心。它不同于《解深密经》安立五、六、七、八、九识的权门方便施设。如《深密经》权施第九阿陀那识,意有异途,为二乘之人久厌患生死、修空灭识直趣空寂。《解深密经》中权巧方便施设了第九阿陀那识,在李长者看来,第九识也不是实体化,也是一种方便设立。设立第九识的意趣、旨趣是有其特别原因的,主要是因为二乘之人长久以来厌患生死,对生死有一种恐惧感和厌离感,想要“修空灭识”,灭掉妄想分别心,“直趣空寂”,将这些全部灭掉,一下证入真如涅槃。《解深密经》讲当下动的识心就是寂灭体,即妄识而现真识。《解深密经》就是针对这类根机的人说非空非有,这是《解深密经》的一种意趣。又第二时说般若时教,为回二乘及渐学菩萨多空破有,以六波罗蜜为行所乘。于中二乘虽少分回心,及渐学菩萨乐空增胜,为彼权学菩萨三乘初对治门,还与小乘初对治门小分相似,但有一分慈悲增胜,未证法身佛性根本智等道理,但以空门而为所乘,六波罗蜜而为行相。另外,第二时说般若时教,是为了回二乘以及渐学菩萨,他们多空破有,般若时是多空破有,以界内菩萨的六度为行门。这种权学菩萨三乘还有空有的对待,没有悟入圆教,最初的对治门是空,和小乘最初的对治法门有点相似,但是权学菩萨有一分慈悲增胜,还没有证得法身佛性根本智等道理,所以是以空门为所乘,以六度为行门。初对治门还同二乘,无常、不净、白骨、微尘等观,方入空观。二乘趣灭,菩萨留生,以空、无我等观,折伏我法不令增长,元来未是法身佛性根本智,为见未真故,乐空增胜。三乘权学菩萨刚开始的对治法门和二乘的对治法门是一样的,如无常观、不净观、白骨观、微尘观、析空观等四念处的观法,慢慢才进入空观。二乘人趣向寂灭,菩萨留生观空,通过空观、无我观等,降服我执、法执,令二执不再增长。但他这个空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根本的法身智慧,因为他所见不真,所以乐空增胜。乐空增胜实际上是因为有,觉得空可以对治有、对治烦恼,骨子里还有‘空和有’的种种差异。以是义故,《解深密经》方便安立第九识为纯净识,云八识以净识为依止故。即欲直为说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者,为彼学徒畏苦习故,即说业种恒真;怖难信故,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故,欲令不灭识性长大菩提故。所以,对这些人来讲,《解深密经》就方便安立纯净的第九阿陀那识,说八识以第九识为基础,欲直说第八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因为他们害怕苦,用无量的空法对治无量的有法,实际上还有恐惧感,所以说业种恒真。什么叫业种恒真?就是八识全体是清净的,八识的本体就是纯净的第九识。这个很有意思,就是即妄心而见真心,即念而见无念。佛陀说不要那么复杂,当下这个东西就是无二的,证得这个根本的东西就可以,这是《解深密经》的一个作用。“怖难信故,是故权且安立第九阿陀那识为净识”,为无法信解的人,权且安立了第九阿陀那识,实际上就没有第九识,是方便安立的,八识的识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权教菩萨害怕,有怖畏心,难信终极之法,所以安立了第九识,就是为了让他们“不灭识性长大菩提”,识心妄想分别灭、烦恼灭,但心体不灭,识性不灭,增长大悲心、大智慧。是故《维摩经》云:“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所以《维摩经》说:“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不灭尽受而证得涅槃菩提。受蕴如此,想蕴、识蕴等也是一样的。因为五蕴当下就是清净法,所以念和见非常重要,即妄而恒真,即识心、即妄心而见真心,业种恒真。如《楞伽经》直为根熟者说第八识业种为如来藏。下文更明。比如《楞伽经》里直接为根性成熟的众生说第八识业种就是如来藏,也就是业种即真。佛陀对有怖畏心、有分别心的二乘和权教菩萨讲《解深密经》,对根性成熟的众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指明就是佛。上根利智人一下听到这个,彻底就清净了,所有的驰求心彻底停掉、圆满。下面会更详细的解释。《维摩经》云:“尘劳之稠(俦),为如来种”等。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端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修道之士品类异途,解行差殊,千差万别,除二乘之外,菩萨乘的人也有四种不同。《解深密经》这段讲的时间比较长,为什么这段比较长呢?因为后面越来越精彩,越来越贴近圆教。因为讲空、有,执有执空,空有之别,再到空有不二,即俗恒真,业种恒真或者业种即真。《解深密经》里面的这种内容就和《法华经》里的权实关系,和《楞伽经》里的为根熟众生说第八识就是如来藏,以及《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即俗而恒真等说法贴近,有很多共同点。这些内容很快就要切入《华严经》的圆教了,从这些内容再进一步就是圆顿教了,所以在讲《解深密经》的这段有类似一种回顾的作用,承前启后,连接前面,再对应后面,做一个回顾。说有、无、非有、非无,再慢慢引入即俗恒真的道理。这里在讲到关于菩萨道时,说菩萨之乘有四品不同,同样是菩萨道但在根本见地和修行修为方面有四种层次不同,当然基本在于空有之边,按空有来看,执空执有,把空有都执为实有,或者以空对治有,或者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实际上对应的还是有空、有有,所以他还没有达到当下彻底圆融。一、修空无我菩萨;二、渐见佛性菩萨;三、顿见佛性菩萨;四、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究竟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佛果门。菩萨乘四品不同,第一就是修空无我的菩萨;第二是渐见佛性菩萨;一个修空无我,一个是渐见佛性,就是一点点、一品品的渐修,《涅槃经》就是渐见佛性。第三是顿见佛性的菩萨;第四,在顿见佛性之上是什么呢?按照我们一般说的,顿见佛性、顿悟成佛,言下见性。在这之上是以如来自性清净智,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满普贤行成大慈悲菩萨。此位的菩萨实际上也是不出刹那际,充满十方佛果门。李长者在这里根据菩萨修行的见地和理据不同将菩萨道进行分判。第一种是修空无我,偏重于空和无我,这一类的菩萨偏真;第二种是渐见佛性,这个佛性实际上是非空非有的,或者说佛性是“实”,从另外角度看,佛性是很实在的东西;第三种是顿见佛性;第四种就是从果地如来的清净自性,清净智慧,起繁兴大用,以五位加行起差别智慧。见性的时候是根本智,然后通过五位加行的修行起差别智,最终圆满普贤行成大慈悲。第四种菩萨是《华严经》的境界,如果从圆教来讲,第四种菩萨,实际上是究竟不出刹那际,从终极来看一切法都是不出刹那际三昧,充满十方佛果门。此略示名目,下文广明。如《华严经》说,有一类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犹名假名菩萨。广会在下文。以虽见佛性未知业障,犹名假名菩萨。这里简单的展示名目,下面会进行详细的解释。比如《华严经》里面说有一种菩萨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生佛家,还叫假名菩萨。所以一定要知道圆教。有人说人好心就是佛,说某个人很慈悲,所以他是个好老师,不是这样,在圆教来看,智慧和行持差别很不一样。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真正得到圆教的智慧,即使百千亿劫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很清洁,很慈悲,但仍然只能叫作假名菩萨,在圆教看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潜意识里有一种过程感,有一种历程、漫长的时间历程,相当于藏通别圆四教里的别教。他有漫长的时间,有无量的方便,有种种的积累,然后最终成就。所以在这里面他实际上有一种紧张感,有渴求,有造作,有恒沙一样多的执着,但他如果到最后一刹那还没有见性,没有达到圆教,还只能叫假名菩萨。下面会解释为什么这样说。“以虽见佛性未知业障,犹名假名菩萨。”虽然见性,但是未知业障,所以叫假名菩萨。当然我们不能将这里的见性和禅宗的见性混为一谈。我们在学习李长者的《新华严经论》,就要力图了解李长者的本意,进入他的本心,感受他的三昧境界,按他的逻辑来,而不是说李长者这里讲的和哪个经论讲的不一样,和临济祖师、黄檗禅师的语录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先要从李长者的视角切入,如果契入李长者所讲的那个东西,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其他的那些东西,包括《解深密经》里的说法,其实也是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东西进行的不同表述,我们要顺着这个思路去学习。李长者为了彰显圆教,他是怎么彰显圆教的,这个非常重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新华严经论

一听就悟本自光明华严经解说

by:照至悟

国学经论

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各种经论,阐述中华优秀的文化基因,结缘优秀的青年才俊,为未来中华崛起铺垫文化之路!

by:紫微水镜先生

新华FM

新闻现场,新华社一直在。

by:新华社

新华诗叶

人生与诗歌四季相伴,感悟与阅读形影相随,让我们一起,透过美,照见自己。

by:新华出版社

新华字典

说明本字典是根据1979年修订重新排印的。这次重排根据1984年《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修改了有关内容;根据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by:喵音哒哒

艾问·中国财经论坛

独立主持人,艾问传媒创始人艾诚为你问遍全球财经大咖,带来直击现场的财经干货。

by:艾问人物

语出经论 言释文章

我的老师张士广,1962年11月出生,北京人,法名净心,字谦光,号传道者。老师每天编辑的“成语释义”栏目,为大家奉献。读释义,看即受益;悟释义,益即常看。

by:钱冠南说

声音主播

182729437

简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闻、正见、正学、正行,大道至简。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分别相……直指事物本源,我们开始找寻人生的意义,寻找自己、达到精神富足,慧眼带领我们与圣贤的顶级经典对照、校对,认识本自具足,让身心归位,重新下载自己,向更高维度,更广阔的天地,积累更更新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