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15章

2024-05-12 21:26:0215:24 15
声音简介
【经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白话解释】

历史背景:本章历史背景是孔子周游列国第五次入卫国,当时的国君卫出公蒯(ㄎㄨㄞˇ)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在此之前卫灵公之世子蒯聩,怨其母南子淫乱,涉嫌谋杀南子而未成功,出奔宋国,事在鲁定公十四年。至鲁哀公二年春,卫灵公过世,夫人南子称灵公遗命立公子郢,但郢不肯接受,建议传位给太孙辄。于是卫国人乃立蒯聩之子辄为君。

同年六月,晋国臣子赵鞅挟着与卫国的宿怨,帅师名义上是送蒯聩回国,实则藉此入侵,并进兵到戚这个地方,此处是卫国之邑。鲁哀公三年春,齐景公想要报复晋国昔日对齐无礼之怨,遣其臣国夏,与卫石曼姑联合,围困戚邑。以拒蒯聩归国。蒯聩出奔回国,及辄继位拒父,皆是受人挟制,而非批注所言之父子争国。

此时孔子与诸弟子正在卫国,颇受卫君蒯辄崇敬,且有意请孔子执政。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蒯辄,却不敢直接问老师,乃私自问子贡:夫子会帮助蒯辄吗?子贡亦不了解,遂入问孔子: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这两个兄弟让国的高尚德行人人皆知,子贡哪里不懂,然子贡提问这两个人的言下之意是,夫子若不助卫君,应说伯夷、叔齐做的对。夫子若助卫君,应说伯夷、叔齐为非。孔子回答:伯夷、叔齐是古代让国的贤人。子贡又问:伯夷、叔齐初虽有让国之贤,而终于饿死,伯夷是否怨恨父亲,叔齐是否怨兄?子贡此问言下之意是,若夫子不助卫君,应回答没有怨恨。而孔子回答:伯夷、叔齐二人让国皆是求为仁,若伯夷违背父亲遗言而立为国君,将心不安。叔齐是弟,兄长已逃至他国,若自己立为国君,亦心感不安,于是与兄一起逃,他们都是在行孝悌之道,都在求仁道,虽然终于饿死,但得成于仁,又有何怨呢?可见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这是仁政的根本,更是卫国百姓之福。子贡一听了然于心,乃退而告诉冉有说:夫子不会帮助蒯辄。



【章旨】

此章明孔子进退依仁。



本章重点

一、本章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

鲁定公十四年,卫国太子蒯聩涉嫌想要谋害嫡母南子(卫灵宫的夫人),事败逃亡,按理讲,卫灵公应该要废掉蒯聩的太子之位,可是蒯聩逃亡时,仍保有世子之名,可见卫灵公对此事抱持存疑的态度。蒯聩跟南子闹翻是因为南子跟宋朝(宋国公子)有不可告人的关系,卫灵公纵容,蒯聩跟南子翻脸,但是蒯聩未必有涉嫌想杀南子的罪名。

蒯聩在鲁定公十四年逃亡,约经过三年,在鲁哀公二年春天,卫灵公过世,此时蒯聩依然是世子,但并未被叫回来继位,南子希望公子郢来当,公子郢拒绝,南子不得已只好立蒯聩的儿子蒯辄(南子的孙子)继任国君,国人也同意,而孔子入卫国时,蒯辄已经当了四年的国君,声望不错,孔子离开卫国时,是鲁哀公十一年,蒯辄已经十九岁了。



二、孔子犹豫是否在卫国执政

孔子六十三岁到六十八岁,第五次入卫国,在卫国待了五年,鲁哀公六年,卫出公蒯辄已继位四年,正值十四岁,他想请孔子当宰相。本章的卫君便是卫灵公的孙子蒯辄。

孔子在卫国这五年都在犹豫是否执政,并非嫌弃官位或待遇,而是因为蒯聩并没有失去世子的名份,他可以回来继承国君,蒯辄也被国人拥护为国君,蒯聩如果回来,蒯辄是儿子,理应该接纳他父亲为国君。

蒯聩在鲁哀公二年六月(卫灵公死后的几个月后),晋国的赵鞅挟持蒯聩到戚地(卫国的封地),卫国当然要阻挡,卫国便联合晋国的宿敌齐国,齐国便派国夏联合卫国的石曼姑,围困蒯聩,其实是拒绝晋国入侵,很多注解以为他们父子争国,其实不然,两方都受制于人,皆有苦衷。

有人说孔子不赞成蒯辄,但若孔子不赞成蒯辄,他何必留在卫国五年,又何必在离开卫国时,把高柴跟子路留在卫国,可见孔子是在等待时机而已,叫做「必也正名乎」,谁能够真正在名分上是国君,孔子才有办法替他办事。



三、子贡以比喻探问

弟子们不知孔子到底是想去还是想留,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蒯辄,却不敢直接问,便请善于说话的子贡去问,子贡便问夫子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因为伯夷叔齐跟蒯聩蒯辄的情况有点类似,伯夷叔齐是兄弟,蒯聩蒯辄是父子。子贡的言下之意是,夫子若不助卫君,应说伯夷叔齐做的对;夫子若助卫君,应说伯夷叔齐为非。孔子六十而耳顺,一听便知子贡想问什么,于是回答:伯夷叔齐是古代让国的贤人。子贡立刻知道孔子不会帮助卫君,便再问伯夷叔齐初虽有让国之贤,而终于饿死,伯夷是否怨恨父亲,叔齐是否怨兄?因为当时孤竹国的国君想传位给老三叔齐,但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度,应该传给老大伯夷,父亲过世后,由于没有明言,伯夷站在孝道的立场不做国君,叔齐站在悌道的立场,也不愿当。后来伯夷叔齐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叩马而谏,劝谏周武王不要以下犯上,武王伐纣后,伯夷叔齐觉得吃周朝的俸禄很丢脸,就隐居于首阳山采野菜维生,他们俩明明可以当享受荣华富贵的国君,却落得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清贫日子,会不会后悔?孔子若回答会,表示孔子要帮助蒯辄,因为后面会后悔,如果说不会,则表示不要等了。而孔子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表示后面即使很惨,都不会有怨。卫国的局面就是要以让来解决纷争,如果蒯聩、蒯辄都坚持不做国君,此时才能解决卫国的形式,否则两方人马都各有瑕疵,而且各有正当性。

伯夷不做国君是保住孝,叔齐不做国君是保住悌,他们都是求仁而得仁,孝悌是仁之根本,又有什么怨呢?假如孔子今天是求国君,没当上、没有得到荣华富贵孔子才会怨,今天是求仁得仁又怎么会怨。子贡知道夫子的答案了,所以出来对师兄弟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可见子贡的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论语讲要》原文

集解:「郑玄曰。为,犹助也。卫君者,谓辄也。卫灵公逐太子蒯聩。公薨。而立孙辄。后,晋赵鞅纳蒯聩于戚。卫石曼姑帅师围之。故问其意助辄否乎。」

卫灵公之世子蒯聩,怨其母南子,涉嫌谋杀南子未遂,出奔。事在鲁定公十四年。至鲁哀公二年春,卫灵公薨,夫人南子称君遗命立公子郢,郢辞之,谓有太孙辄在。卫人乃立聩之子辄为君。是年六月,晋臣赵鞅挟其宿怨,帅师纳蒯聩于戚城,名送蒯聩回国,实则藉此入侵。戚为卫国之邑。见公羊哀公二年传。鲁哀公三年春,齐景公欲报晋怨,遣其臣国夏,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以拒蒯聩之归。此为蒯聩出奔回国,及辄继位拒父之始末。后儒注疏,恒谓父子争国,二者皆讥之。其实聩、辄皆是受人挟制而然。

孔子与诸弟子此时适在卫,颇受卫君辄之崇敬。冉有疑夫子有意助辄,然不敢径问孔子,乃私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子贡亦不了解,遂入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答曰:「古之贤人也」。伯夷、叔齐为殷季孤竹君之二子,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周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后因耻食周粟,终于饿死。子贡又问,夷、齐有怨乎?怨者,意指伯夷怨父,叔齐怨兄也。孔子再答,二人皆是求其行仁者也,即已求仁得仁,又何怨焉。求仁得仁者,伯夷能顺乎亲,孝也。叔齐能恭其兄,弟也,孝弟乃仁之本,仁者天爵,国君人爵耳。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为求仁得仁。可知孔子讲求相让,而非相争。子贡一听了然,乃出告冉有曰,夫子不助辄也。

集解:「郑玄曰,父子争国,恶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也。」父子争国,实由外力使然,聩辄父子未必皆有恶行。如果聩辄父不父子不子,孔子何以不去卫耶。不去卫,而又不助卫君,为卫国计,息争免祸而已。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论语讲记-述而篇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by:道外无物

论语 述而第七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来,众多学...

by:林氏包子

《论语 · 述而第七》研习报告

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by:MJ明静

論語不泥 07 述而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要...

by:大師兄文山不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