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16章

2024-05-14 09:02:1607:25 36
声音简介
【经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字词解释】

饭:fǎn,动词,吃的意思。

疏食:粗糙的饭食。

肱:gōng,胳膊,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

枕:zhèn,动词,当作枕头,头放其上。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吃的是粗糙的饭,只喝水而无汤,睡觉时只能将手臂弯起来当枕头,虽然物质生活如此简单,然贫贱中自有乐趣,乐于贫穷并未影响学道。对于不应得的财富地位,他人虽感欣幸,我却视为天上的浮云,因为非己所有,与我无关,故无动于心。



【章旨】

此章记孔子乐道,而贱不义也。圣人之乐,不生于境,而生于心。



本章重点

一、本章的历史背景

有人说本章是在周游列国时期,但孔子周游列国,虽几次遭逢逆境,但总体来说,各国国君给孔子的待遇是丰厚的,子贡也都从旁护持,孔子不至于穷困潦倒。故本章可能是在孔子还未成为中都宰、大司寇之前,或者是作小官的时候,总之孔子也有贫贱的时候,但是不成为他学习的障碍。



二、孔子在贫贱时候的自处之道

「饭疏食饮水」,饭当作动词,意即吃饭吃粗饭,连稻粱菽都吃不到,可能只能吃稷(小米)。连汤都没有,只好喝水。「曲肱而枕之」是弯着胳膊当枕头,吉祥卧的姿势,即便如此,也乐在其中。可见孔子不只乐在道上,还乐在饭疏食饮水中。

生活有富贵、有贫穷,重要的是我们面对境界的心态,如果能够善加运用境界,善加运用于内心的正知正念,便可以修福修慧,成就君子之德,成就圣人的证量。



三、不义而得到的富跟贵,对孔子来讲就像浮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可以拆成四种状况来说,第一个是义而富且贵,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这是可以的,就像孔子也不反对弟子们去作官。第二个是义而贫且贱,这也可以,就像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对道的好乐。第三个是不义而富且贵,第四个是不义而贫且贱,这两者都不合义,所以都不可以。

义就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合情合理而贫且贱,这是时也、命也、运也。对孔子来说,不义而富且贵,就像是天上飘来飘去的云朵。皇侃解释为:此是聚散无常,一会儿烟消云散,一会儿继续聚在一块,换言之,富贵是无常法,不必太计较,就算以义的方式得到富贵,富贵也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不可靠,以义得到的富贵尚且不可靠,以不义得到的富且贵,不但不可靠,更可能遭祸。而郑康成的讲法是,天上的浮云非己所有,跟我不相干。两种讲法皆可,不过以浮云聚散无常的说法更佳。



四、如何看待贫贱

本章可以看出孔颜之乐,是不管富贵贫贱都快乐,不但有学道法喜的快乐,连在贫贱当中都快乐,因为贫贱正好收敛自己,正好把时间拿来做广大的学习,以待天时,厚积薄发。

正面来说要在贫贱中学习俯仰无愧的胸怀,反面来说不要被贫贱所系缚。此时贫贱反而能够彰显乐道的胸怀,若能学习孔子的胸怀,则能不畏惧时代的变化,而是在乎自己所学是否扎实,内容是否丰厚。

乐在道上,得到闻思修的快乐,颜回的不改其乐,就是心不随境转,贫贱时也不会怨天尤人。而孔子的境界更高,是以心转境,在贫贱中反而得快乐。孔子的胸怀就是我们下手学习的目标、典范,原来生活的乐趣一分在道上,一分就在生活中,细细的体会,连吃菜根都可以吃出菜根香。



《论语讲要》原文

疏食,孔注菜食,朱注粗饭,翟氏四书考异,疏兼有粗、菜二义,今从粗义讲。

孔子饭则粗食、饮水,眠则曲其臂而枕之。穷虽如是,而乐亦在其中。乐者乐其道也。中庸云:「率性之谓道。」有道,无所不乐。朝闻道,夕死犹可,何况贫穷。不义而富且贵,即是不以其道而得富贵。无道而富贵,他人虽感欣幸,孔子视如浮云而已。

郑康成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浮云在天,非自己所有。自己所有,唯是本有之道。皇疏浮云又一义,浮云聚散无常,犹如不义之富贵聚散俄顷。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论语讲记-述而篇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by:道外无物

论语 述而第七

《论语》是以语录体方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汇编,它集中体现了孔老夫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千百年来,众多学...

by:林氏包子

《论语 · 述而第七》研习报告

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by:MJ明静

論語不泥 07 述而篇 最接地氣的口條解釋最高智慧

需要文字稿的同學請聯絡微信bksun8864,大師兄文山不泥,暨註解易經之後,立刻推出另一部重要的國學註解,即將顛覆宋朝以來,國人對孔子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更是要...

by:大師兄文山不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