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当代中国的两大精神危机

2024-05-13 04:59:4910:31 71
声音简介

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倬云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他长于台湾,但是他的学术生涯基本都在美国,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荣休教授,一直以来都以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是历史学界的耆宿。

我最近在看他的著作《中国文化的精神》,不得不承认许老确实是大家,能够用精炼的语言,指出中国问题所在,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许老说现代中国正面临着两大精神危机,一个是文化全面庸俗,另一个则是社会价值崩溃。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景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双面性。一方面,它存在于精美的书皮之上,被封装在厚重的历史与文学经典之中。另一方面,文化也扎根于那些偏远的穷乡僻壤,渗透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都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文化界内部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张力。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似乎难以逾越,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始终未能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潮流中。那些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书籍,尽管质量上乘,却往往难以在市场中取得令人满意的销量,相比之下,一些低俗的书却能够轻松卖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册。

娱乐杂志、时尚杂志以及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报刊在市场上大行其道,销量异常火爆。这不禁让人思考: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庸俗到如此地步?是否只是在表面上堆砌着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装饰,而缺乏真正的内涵和价值?

似乎现在的文化就是利用大量的资源,在表面上形成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为例,他的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声、光、颜色的视觉冲击,但却往往缺乏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他常常从书中提炼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贡献等元素作为创作素材,但这些贡献更多地代表了历史上的辉煌,而非当代的文化创新。他的作品往往难以在文化内涵上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或文学作品,也无法吸引更多的诗人和音乐家来为其创作更多具有纪念意义的歌曲。

而这种现象绝不是现在才发生的,因为从很久之前,从古代的某个瞬间开始,中国的文化就没有了内涵,只是装扮的,没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已经是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让人难以接受。

今天我们口口声声说“国学热”,似乎国学再次兴趣,但其实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因为像白先勇那样整理昆曲是极少的。我们本身也是百孔千疮,用尽了自己的资源,活力也光了,从精英流离到下里巴人,从内涵深厚变成表面肤浅,从有内容变成只有一个点缀。

如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无一不如此。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自由民主,不断达到全面平等的今天,教育早已普及,人权得到尊重,但是全面平等之后,应当有优秀、特异的东西,却变成了平凡。

至于原因,用许绰云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贝多芬不可能在平民里面出来,不可能一千个人就直接创作成贝多芬。文化的领域要有一部分精英,但原动力已经衰退,才到了这地步,这是危机之一。

中国人的另一大精神危机是社会价值的崩溃,这不是危言耸听,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原有的价值系统正在逐渐走向崩溃,骗婚、捞金、诈骗、高价彩礼、“女权”……

如今是日新月异、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结构已被彻底改变,而且谁也不知道它最终会变成何种模样。我们如同在浓雾中摸索前行,在如此情况之下,人们在社会上怎么活在一块?怎么相容?怎么再造一个互让、共存的人类社会?小到社区,大到寰宇,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大到联盟与联盟之间的战争,到底应该用什么价值标准来判断?

这个是最严重的课题,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蜕变已经悄然而至,且有两种蜕变法。

蛇的蜕变是把旧的躯壳丢掉,舍弃旧的束缚,变得更大更新,而躯壳虽然被丢掉,但蛇还是蛇,这是一种蜕变。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蜕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必将带来大的崩溃,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

更好的蜕变应该是化蝶式,像毛毛虫变蝴蝶那样,但蝴蝶到底是怎么出现,应当具有什么东西,大多数学术界人士往往不去管它,忽略了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如今的学术界,人们往往忙于发表论文、追求职位的晋升、争夺项目的资源,而在民间文化界,人们则忙于表面的装点,却忽视了真正的工作。

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来引导我们前行:即什么是对错、好坏、美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课题,可惜真正关心这些的人,不多。

其实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人是具有很大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宝库,中国人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东西,来弥补现阶段的缺陷,但遗憾的是,今天讲儒学的人,往往只抓其皮毛,不抓其精神。许多学究以繁琐来文饰浅薄,以表面的口号文饰没有内涵。

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没有在这一部分精神的境界、文化的境界上下力气,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文化的拉胯和“怂”,非常影响中国“站起来”。

许老认为这是太过于重视经济造成的,也是极度的崇洋媚外造成的。中国人需要重新睁眼看世界,本身的经济发展已经足够了,需要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精神文明上了。而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在崇洋媚外上实在是太明显了,也非常显著地抱残守缺,这两者是相配而行的。抱残守缺又不能见全貌,所以崇洋媚外,取外面东西来填补,没有自发的精神,有聪明才智但是不敢放,不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自己的精神困扰和饥渴,这就是现状,让人叹息。

许绰云老师非常希望中国能够赶快建立起新的社会价值,做到以人为本,理由是人是真实的。

一个人大可以却否认别的,但是却不能否认自己。你尊重你自己,你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的他,你也尊重别人投射给你看见的自己,一层层投射,可投射到无穷,而以这作为一个美好、善良、正直、公平社会的定义,谁也不愿意不公平出在自己身上,那么推己及人,也许我们就可以这样重建起新的价值观念。

要想走出精神的危机,最重要的是从自身文化找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

那么中国文化的精神到底在哪里?

许倬云先生指出,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性,其实并不都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是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

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教诲,但它们并不能完全涵盖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性面貌。真正的中国精神,其实更加广泛而深远,流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体现在街谈巷议、共话桑麻的每一刻时光里。

许倬云先生洞察深邃,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对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多有大作。而大师写出专著不难,但大师写小书,却没有几位能够做好,在这其中的许先生刚好是个例外,他的几部书都是叫好又叫座的畅销读物,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说:

“不要以为这类读物好写,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诚挚推荐《中国文化的精神》,让许老站在历史的角度带你理解中国,理解自身。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部举重若轻、以简驭繁的杰作,它秉承了许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将千年的文化积淀凝聚于笔端,直叙中国人的文化内核,找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

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文化梳理,而是一次精神寻根之旅。许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却又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元素。

许先生的作品都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危机,以“大历史”的视野,反省中国文明。许老是一套密码,是一部精神启示录,需要保存,需要不断书写。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他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思考,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只有深入理解和挖掘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现在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一键收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许倬云:说中国

许倬云:世界著名历史学家

by:我是宝儿哦

许倬云讲史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这漫长的时距,不下...

by:枕边文史馆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

by:听友470263706

许倬云谈话录

许倬云,江苏省无锡市人,1930年7月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3]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1956年获文科硕士...

by:晚安姐姐FM

许倬云-谈话录

上半部分的自述还挺好看的,在历数自己成长过程的同时,把五十年来的时代变化、思想发展,学者思潮穿插在一起,大都是客观的白描,点到即止。下半部确是真的谈话,虽然也有...

by:需要能量的摩羯三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把非常简单的二元对立,在民族冲突、文化冲突、国际冲突、经济冲突乃至与政治冲突、朝代更替中体现,以及在碰撞冲突之余的熔炼、交汇、渗透以及后续的角色变化,我-他易位...

by:需要能量的摩羯三

《万古江河》作者许倬云·讲中国史

“中国”的概念从何而来?纵观历史,哪些转捩点造就了今日之中国?中国的历史并不全是朝代的更替,君王与名臣也是每个时代鲜活的族群与民生,经济与生活是宏阔的宇宙人...

by:舊雨一簑

许倬云讲中国通史:五千年大格局

许倬云教授主讲的《中国通史:五千年大格局》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的著作。他以“大历史”的视角,从华夏起源一直讲述到近代中国,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

by:牛奶仓